第1056章 阶级认同大于族群认同(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翊钧急匆匆的南下,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三月十八日抵达了松江府行宫,吕宋的情况慢慢明朗了起来。
  “吕宋地面给出的暴乱原因,是官逼民反。”朱翊钧看着面前一大堆的奏疏和捷报,搞清楚了具体情况。
  暴乱发生在兰老岛。
  吕宋总督府,从北到南,分别是吕宋本岛、宿务列岛、以及最南边的兰老岛,越往南,大明朝廷、吕宋总督府对其掌控能力越弱。
  万历九年,大明在兰老岛的南部,发现了一个铜金混合矿,并且在这里建立了铜章镇,是吕宋十二铜镇之一,也是大明统治吕宋的国柱,这个铜金混合矿,是个富矿,人气因为矿产而聚集,无数淘金者纷至沓来。
  铜章镇,经过数年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铜章镇在兰老岛的南方,那是吕宋总督府控制比较薄弱的地方,被打败的西班牙殖民者和他们的后代普遍生活在附近,而且还有大量当初归顺这些红毛番的夷人。
  这一次铜章镇暴乱,是汉乡镇汉民发起的,但导致暴乱的根本原因,是总督府派去的官员。
  这些红毛番和归顺红毛番的夷人,虽然接受了大明的统治,但他们还崇信天主教,凝聚力极强,派去铜章镇的县官书吏,不能持平办案,遇有涉教案件,一味偏袒教民,责惩良民,敷衍了事,教民气焰益张。
  按王谦的说法,殷宗信到地方后,暴乱汉民哭诉:地方书吏主官,但凭教民一诉,或教士一言,即签传票,纵役勒索,至案后,又不分曲直,往往抑制良民,希图易结。
  就是为了减少麻烦,不分是非曲直黑白,谁好欺负就欺负谁,生怕结案完了,被这些紧密团结的教民给冲击衙门,故此十分的偏袒,才有了这次的叛乱。
  不暴乱不行,不反抗,教民们就真的要抢他们的粮、烧他们的房、杀他们的家人、抢他们的婆娘。
  吕宋地面也没有为自己过错遮掩的意思,把这次铜章镇汉民暴乱,定性为了官逼民反。
  而殷宗信到地之后,将铜章镇主官书吏,全都吊死了,立刻就把暴乱平息了。
  殷宗信当然可以这么做,因为吕宋地面,除了总督府官员是朝廷任命外,其余都是殷正茂、殷宗信父子任命,算是殷正茂的家臣。
  这种局面,会慢慢改变,大明会从任命总督、任命巡抚,到任命各地方流官。
  殷宗信不仅惩戒了地方的主官书吏,还开始讨伐这帮教民,宣布这帮教民为教匪,为期六个月左右,反正南洋水师也到了密雁港,有人给他兜底,打输了再来打就是。
  殷宗信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的合理,教匪窃据矿场,这次六个月的行动是剿匪。
  殷宗信到了铜章镇,才发现了情况比他想的还要糟糕。
  万历九年大明地师堪舆发现的矿脉,已经被这些教匪所彻底占据。
  而铜章镇主官,为了不让总督府怪罪,采用了类似包税制的承包制,每年交齐多少斤赤铜,就沆瀣一气、蛇鼠一窝的遮掩,不让总督府知晓,对待汉民,如同奴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殷宗信打算每年都巡视一圈十二铜镇,以防止这种欺上瞒下的事情发生。
  “朝中非议不断。”朱翊钧哭笑不得的看着面前的另外一堆奏疏。
  赢了一句话,输了两本书的传统剧情,再次上演了起来,赢的时候,只有一句:上遣国姓正茂赴吕宋,大治。
  这还没输,就是汉民受不了欺压,暴起发难,出现了一点点动乱,朝中上到内阁,下到百官,都在参与反思。
  有从制度建设角度去考量,一出事儿,想起巡查了,早干什么去了?这么简单的解决办法,现在能想得到,以前想不到?
  又从王化角度去考量,认为朝廷对吕宋有些过于漫不经心了,并没有建立有效统治,这是朝廷的错;
  还有的从殷正茂过于仁厚这个角度去考量,认为殷正茂的仁厚政策,过于相信派遣官吏,允许红毛番和夷人继续繁衍生息,活到现在,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视角很多,奏疏也很多,总结来就是一句话,如何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
  这也没办法,大明是完全的绩效赢学,赢是理所当然的,输是无法接受的,恨不得追溯祖宗十八代,寻找为何会输,避免下次再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