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颜强《英国足球地理》之十一(4 / 5)
列农是凯尔特人队的队长之一,成名于莱斯特城,在英超是第一流的防守型中场,许多行家都认为这个朴实无华的球员,是远被媒体低估的球员,曼联主帅弗格森多次想收购这名球员,然而列农却很忌讳弗格森的宗教背景。“我很难想像自己怎么在一个新教徒或者英国国教徒的主教练手下工作,”低调的列农说过,“我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都会有很大区别,我只愿意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下去。”
每个到英国看过足球比赛的外国人,无不被英国球迷文化所倾倒,而全欧洲的足球迷都会希望自己有机会到格拉斯哥观看“老字号德比”。即便在瑞士,都有一本流浪者球迷杂志,名叫《流浪者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Rangers)。许多外国球迷都在模仿英国球迷的举动,尤其是在政治解禁之后的东欧。
目前足球流氓问题最严重的,不是英国,而是一些东欧国家;即便是英国球迷宣唱的球队歌曲,例如利物浦和凯尔特人共有的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 ,也成为了许多欧洲大陆球队球迷高唱的歌曲。2003年10月,曼联在欧洲冠军杯中客场挑战斯图加特,弗格森发现赛前斯图加特球迷都在唱这首歌,于是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危险的安菲尔德”。2002年11月,利物浦和凯尔特人在欧洲联盟杯相遇时,两队球迷都在高唱《你永远不会独行》,更成了联盟杯上的一大胜景。
英国的球迷是特殊的,“老字号德比”的球迷就更加特殊。在英国,足球本身的发展,与球迷文化的发展完全同步。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球迷相比,英国球迷更热忱、更投入,自己所支持的球队、自己对俱乐部的观念,永远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像曼城球迷至今还要争论球场人浪是他们的首创;利物浦球迷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幽默的球迷;而利兹联球迷在所有英国球迷眼中,都被认为是种族主义者;不论米尔沃尔俱乐部多么努力,这个南伦敦俱乐部都被认为是足球流氓的温床。
忠诚是英国球迷的最高品质,所以流浪者球迷杂志《跟随,跟随》会这样说:“凯尔特人球迷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远不如他们对那个愚蠢俱乐部忠诚的十分之一。”
差不多每个英国人都有他支持的球队。例如一个阿伯丁球迷,他也会乐意阅读关于贝克汉姆、欧文的新闻,可对他来说,阿伯丁的所有动态才是最重要的。荷兰和德国的球迷也有一定的忠诚度,但远不如英国人坚定。在英国社会里,你可以发现许多一辈子可能从来没碰过足球的人,但这些人同样是无比忠诚的俱乐部球迷,即便他们支持的只是卢顿或者韦康比这种低级别俱乐部,但他们每周都会去看这些乙级、丙级甚至非职业俱乐部的比赛。
在意大利、德国和荷兰这些足球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死忠球迷,可他们对俱乐部的情感多少是有些被动的,他们热爱自己的球队,却未必愿意为这支球队付出一切。离开球场,他们仍能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中去,换句话说,这样的球迷也希望自己的球队不断赢球,可只要能赢球,他们不会在乎敌对球队的球迷在球场里比他们呼喊得更大声。可是在格拉斯哥,这种心不在焉的球迷是不存在的。两支劲旅的球迷协会在德比开始前几周就在策划各种助兴活动,目的就是要压倒对手。1984年的海塞尔惨囧案,虽然被归结于英国足球流氓的暴囧乱,然而了解到英国球迷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不论场上场下都要压倒对方的狂热,对于那次大灾难也就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了。
历史是英国足球最引以为傲的传统,因此像“老字号德比”这样两支老牌球队在交手的同时,历史也在交锋。每个凯尔特人球迷都会津津乐道地向你讲述“里斯本之狮”的伟大,以及2002-2003赛季,他们如何在欧洲联盟杯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淘汰布莱克本和利物浦两支英超劲旅,进入囧联盟杯决赛。同时每个“老字号德比”的球迷,都知道1931年的那桩惨囧案:流浪者前锋山姆·英格利什在冲抢中无意撞到凯尔特人门将约翰·汤普森的头部,汤普森重伤致死。
凯尔特人球迷还有一首歌凭吊汤普森,歌中唱道:“这是一支伟大的老球队,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历史,你的心房也会为之跳跃……”每当这首歌在“老字号德比”中唱响时,流浪者球迷必然会用同样的曲调还击:“你们有的只是历史!”
其他国家的足球文化历史,和英国比起来就十分可怜了。德国人能记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过什么伟大比赛吗?除了纳粹旗帜和希特勒。在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前苏联的各足球俱乐部因为政治原因纷纷改名,斯大林甚至因为政治原因,勒令解散莫斯科CSKA俱乐部。阿贾克斯是荷兰最光荣的俱乐部,然而在1996年他们搬迁到阿姆斯特丹城外的新球场时,球迷居然任其来去,没有谁抱怨新球场离他们的居住地太远,这在英国都是不可能的。
英国球迷是幸福的,他们热爱足球,也热爱自己创造的足球文化,甚至可以说,他们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凯尔特人球迷和流浪者球迷是相互敌对,也相互支撑的。没有一个那么强大并且可憎的对手,怎么能体现出自己的强大?怎么能迸发出对自己所支持的俱乐部的全部热爱?敌人是一种外力,对敌人的恨能深化对自己支持俱乐部的爱。在格拉斯哥这座古城里,围绕着足球的因恨成爱,和男女情事中的因爱成恨,一样的迷乱不清。
在凯尔特人公园,差不多每次德比上演,都会出现这样一张提问式的大条幅:“流浪者第一次打败凯尔特人用了4年时间。此话是对还是错?”所有的凯尔特人球迷会齐声喊道“NO……”然后静默片刻,他们又会齐声喊道:“5年!”这便是每次凯尔特人主场的“老字号德比”送给流浪者球迷的礼物。
善意的玩笑不少,残酷的玩笑也不少。在爱尔兰共和军猖獗活动期间,差不多所有的凯尔特人球迷都会高唱支持爱尔兰共和军的歌曲,即便他们未必真正支持这个恐怖主义组织。而流浪者球迷总会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来激怒凯尔特人球迷:“让教皇滚蛋!”(No……Pope of Rome)90分钟的“老字号德比”,从意义上看,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足球成份并不高。与其说是苏格兰两支顶尖球队的较量,不如说是一群敌对球迷的较量,这种情况直到近年双方不断引进外援才有所好转。然而像拉尔森、罗纳德·德波尔、列农、卡尼吉亚和汤普森这些顶级外援,也不由自主地在“老字号”情结影响下,在激囧情中湮没了自己的才艺。莱因克尔说过,特里·布彻在英格兰国家队时,经常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流浪者的歌曲。“屠夫”布彻退役后,一直在苏格兰执教,他是一个被苏格兰化的英格兰人。
再去了解一下足球之外的格拉斯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宗教对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隔离并没有如同社会学家分析的那样壁垒森严。政教之争,的确是凯尔特人和流浪者成为天敌的原因,可是在2003年的格拉斯哥,有40%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通婚,在小布什入侵伊拉克之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支持布莱尔的新工党。“老字号德比”的情结,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宗教分野的起源,长期的争斗和彼此敌视,已经在双方球迷阵营当中形成了一种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双方球迷都乐在其中。这些球迷,真正每周都去天主教教堂的,恐怕寥寥无几,真正信仰上帝的人,恐怕也不多,可他们仍然坚守着历史留给他们的财富——一种因为足球产生的敌对愉悦。
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的苏格兰,人口不过520万,在英国总人口里只占10%,但是这个以格拉斯哥为政治经济中心、以爱丁堡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在英国社会中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里是英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里又是和英格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苏格兰山丘广布,独特的高地风光,充满了凄美壮丽的气质,山峦之间,湖泊密布,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是“千湖之国”。从表面上看,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区别不大,可是苏格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如果从人种学的角度看,他们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后裔的英格兰人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苏格兰人有着自己的本民族语言:盖尔语。
时代的变迁和数百年来的相互融合,苏格兰人也以英文作为自己的语言,不过苏格兰英语和伦敦英语在发音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即便英文流利,连话很可能都听不懂。苏格兰人英语发音更直更硬,卷舌音也更少,所以近年来许多中国家长将孩子送到教育事业发达的苏格兰求学,但他们得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苏格兰,是学不会“一口流利英国英语”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流利的英国英语,还是以南部伦敦腔为基准的BBC式的英语。
苏格兰人所说的,还有很多当地的俚语,例如湖泊在他们口中不是lake,而是loch,山峰不叫peak,而叫ben。以不解之谜水怪闻名的尼斯湖,英文名是Loch Ness,全英国海拔最高的山峰本尼维斯,英文名是Ben Nevis。
风笛(bagpipes)和威士忌,是苏格兰的特产。风笛幽怨凄凉,和苏格兰高地那种辽旷寂寥的场景十分协调。这种乐器,因为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被大量使用,从而再度风行全球。在英国,每次女王盛装出行时,开道的必然是皇家卫队中的苏格兰风笛队。在苏格兰,这些男士组成的苏格兰风笛队,穿的都是苏格兰传统的格子呢折叠裙,而且裙子里不穿内囧裤!由于苏格兰这个地区迫于寒冷气候和缺少耕地的地理环境,苏格兰人大多勤劳简朴,十分节约。风笛队穿格子呢裙不穿内囧裤,也成了英格兰人讥笑苏格兰人吝啬的把柄。
威士忌较于风笛,在这个世界上更加有名。Whiskey一词来自苏格兰土语盖尔语,意思是生命之水。这是一种酒精浓度相当高的烈性酒,酿造的原材料,是苏格兰高地上出产的大麦。在苏格兰高地,日照时间长,但温度不高,而且空气相对干燥,所以这种大麦的糖份含量相当高,酿出来的威士忌酒色呈深红色,香味十分浓郁。苏格兰威士忌,也是数百年来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风行的酒精类饮料。在苏格兰,生产威士忌的共有两百多间酒厂,品牌更是纷繁复杂,据说按照种类分,都在四千以上。
我曾经拜访过一位凯尔特人老球迷的书房,名为书房,走进去一看,一面整墙都被改成了酒墙,一百二十多种不同的威士忌就向下斜插在特别木制的酒墙立架上。老头除了足球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书房里捧一本彭斯诗集,然后自斟自饮。
说到彭斯(Burns),也是一个值得介绍的苏格兰大人物,这位苏格兰民族诗人生于1759年,1796年英年早逝。彭斯一直倡导苏格兰独立,曾经有过自筹资金购买大炮抗击英格兰人统治的义举,因此在苏格兰民间声誉极高,历经两百余年,威名不坠。格拉斯哥附近的苏格兰人,把彭斯的诞辰(每年1月25日)定为了节庆日。在这个彭斯之夜(Burns Night)上,苏格兰人会极其豪爽,欢颂彭斯诗歌的同时,还要和亲朋好友分享苏格兰国菜Haggis——一种在羊内脏加上羊油、燕麦、洋葱和其他内容的特别菜肴,着实令人大快朵颐。就因为苏格兰有Haggis这道相对复杂的菜肴,苏格兰也会嘲笑英格兰人:“你们除了烤鱼加薯条(Fish and Chips)外,就没有自己的菜谱了。”
2002年冬天,系列电影007新片在伦敦公映,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所以扮演过詹姆斯·邦德的男星们都到场了,独缺第一位007——苏格兰人肖恩·康纳利。
康纳利不给女王面子有他自己的理由,因为过去40年,这位苏格兰影帝都是苏格兰独立运动的狂热支持者。据说康纳利每部电影的片酬,有三分之一要捐给苏格兰独立运动基金。尽管400年前,苏格兰和英格兰就完成了合并,可是400年来像康纳利这样的苏格兰独立战士从来没有消失过。
苏格兰人承认自己是不列颠人(British),可是如果你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称他们是英国人时(English),苏格兰人通常都会生气,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民族意识。
大概在公元前,凯尔特人部落的一支——皮克特人,就开始在苏格兰高地生息繁衍。他们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不列颠岛居民。皮克特人以狩猎为生,身体强健,习性骠悍。当罗马帝国的军团入侵不列颠岛时,铁蹄曾经踏进苏格兰地区,不过由于皮克特人的强力抗击,也因为劳师远征,罗马人放弃了征服苏格兰的企图,只是在今天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处修起了一座防御性长墙,史称哈德良长城,遗迹至今仍是对逝者的凭吊之地。这道长墙将不列颠岛割裂开来,从而形成了千百年后在人们头脑中都无法愈合的裂缝。
在公元五世纪时,另外一支凯尔特人的部落分支苏格兰人Scot 从北爱尔兰跨海而来,此时的皮克特人日渐势微,苏格兰人兵不血刃,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国,苏格兰之名称也因此而得。十一世纪初,马尔科姆二世在位时,苏格兰地区实现了大一统,此后千年的历史,完全是一部和英格兰杀戮抗争,又相互融合的复杂历史。
在公元十三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北上,想要把苏格兰纳入版图以内。就在1306年,罗伯特一世登基,这位苏格兰王就是许多中国小学课本里都出现过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布鲁斯。布鲁斯在率军抗击英格兰侵略者过程中,屡战屡败,他也曾灰心丧气,不过一次深夜独居,看到蜘蛛结网时那种坚韧精神,从而大受启发,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悍,不屈不挠,终于领导苏格兰人打败了入侵者,维持了苏格兰的独立。布鲁斯至今仍是苏格兰的象征,苏格兰人也称其为布鲁斯,国王头衔反而逐渐被人遗忘。在格拉斯哥、爱丁堡、邓迪、阿伯丁和吉尔马诺克等苏格兰城市的中心广场里,都能看到布鲁斯的坚毅形象,他代表着苏格兰人热爱自由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到了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风潮从欧洲大陆快速蔓延到苏格兰,长老会取代罗马天主教的地位,成为了苏格兰的实际统治者,代表罗马天主教和王权的玛丽女王被赶出苏格兰,王位继承者为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斯六世。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由于没有王储,詹姆斯六世以亲属关系远赴伦敦继承王位,两个敌对国家终于以这种和平形式实现了合并。由于苏格兰和英格兰在宗教改革过程中同一处甚多,两个社会又都走上了工商业发展道路,詹姆斯六世的统治,得到了两国上下的支持。
这种统一直接促进了苏格兰的煤矿业、钢铁业、造船业、纺织业的发展,经济实现了腾飞,苏格兰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地带,这种经济黄金时代直到二战之后才逐渐消失。然而无论是工业革命期间,还是二战过后的社会大萧条,400年来,苏格兰人对“统一的英国”始终保持着暧昧态度。一方面他们知道只有一个统一的英国才能让苏格兰抵御国际社会的风暴,才能让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有保障;另一方面,苏格兰人又不能容忍自己实际上被英格兰人统治的现实,更不能容忍自身文化在英格兰文化侵蚀下的消亡。于是苏格兰便一直处于这种社会矛盾之中。 ↑返回顶部↑
每个到英国看过足球比赛的外国人,无不被英国球迷文化所倾倒,而全欧洲的足球迷都会希望自己有机会到格拉斯哥观看“老字号德比”。即便在瑞士,都有一本流浪者球迷杂志,名叫《流浪者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Rangers)。许多外国球迷都在模仿英国球迷的举动,尤其是在政治解禁之后的东欧。
目前足球流氓问题最严重的,不是英国,而是一些东欧国家;即便是英国球迷宣唱的球队歌曲,例如利物浦和凯尔特人共有的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 ,也成为了许多欧洲大陆球队球迷高唱的歌曲。2003年10月,曼联在欧洲冠军杯中客场挑战斯图加特,弗格森发现赛前斯图加特球迷都在唱这首歌,于是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危险的安菲尔德”。2002年11月,利物浦和凯尔特人在欧洲联盟杯相遇时,两队球迷都在高唱《你永远不会独行》,更成了联盟杯上的一大胜景。
英国的球迷是特殊的,“老字号德比”的球迷就更加特殊。在英国,足球本身的发展,与球迷文化的发展完全同步。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球迷相比,英国球迷更热忱、更投入,自己所支持的球队、自己对俱乐部的观念,永远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像曼城球迷至今还要争论球场人浪是他们的首创;利物浦球迷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幽默的球迷;而利兹联球迷在所有英国球迷眼中,都被认为是种族主义者;不论米尔沃尔俱乐部多么努力,这个南伦敦俱乐部都被认为是足球流氓的温床。
忠诚是英国球迷的最高品质,所以流浪者球迷杂志《跟随,跟随》会这样说:“凯尔特人球迷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远不如他们对那个愚蠢俱乐部忠诚的十分之一。”
差不多每个英国人都有他支持的球队。例如一个阿伯丁球迷,他也会乐意阅读关于贝克汉姆、欧文的新闻,可对他来说,阿伯丁的所有动态才是最重要的。荷兰和德国的球迷也有一定的忠诚度,但远不如英国人坚定。在英国社会里,你可以发现许多一辈子可能从来没碰过足球的人,但这些人同样是无比忠诚的俱乐部球迷,即便他们支持的只是卢顿或者韦康比这种低级别俱乐部,但他们每周都会去看这些乙级、丙级甚至非职业俱乐部的比赛。
在意大利、德国和荷兰这些足球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死忠球迷,可他们对俱乐部的情感多少是有些被动的,他们热爱自己的球队,却未必愿意为这支球队付出一切。离开球场,他们仍能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中去,换句话说,这样的球迷也希望自己的球队不断赢球,可只要能赢球,他们不会在乎敌对球队的球迷在球场里比他们呼喊得更大声。可是在格拉斯哥,这种心不在焉的球迷是不存在的。两支劲旅的球迷协会在德比开始前几周就在策划各种助兴活动,目的就是要压倒对手。1984年的海塞尔惨囧案,虽然被归结于英国足球流氓的暴囧乱,然而了解到英国球迷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不论场上场下都要压倒对方的狂热,对于那次大灾难也就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了。
历史是英国足球最引以为傲的传统,因此像“老字号德比”这样两支老牌球队在交手的同时,历史也在交锋。每个凯尔特人球迷都会津津乐道地向你讲述“里斯本之狮”的伟大,以及2002-2003赛季,他们如何在欧洲联盟杯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淘汰布莱克本和利物浦两支英超劲旅,进入囧联盟杯决赛。同时每个“老字号德比”的球迷,都知道1931年的那桩惨囧案:流浪者前锋山姆·英格利什在冲抢中无意撞到凯尔特人门将约翰·汤普森的头部,汤普森重伤致死。
凯尔特人球迷还有一首歌凭吊汤普森,歌中唱道:“这是一支伟大的老球队,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历史,你的心房也会为之跳跃……”每当这首歌在“老字号德比”中唱响时,流浪者球迷必然会用同样的曲调还击:“你们有的只是历史!”
其他国家的足球文化历史,和英国比起来就十分可怜了。德国人能记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过什么伟大比赛吗?除了纳粹旗帜和希特勒。在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前苏联的各足球俱乐部因为政治原因纷纷改名,斯大林甚至因为政治原因,勒令解散莫斯科CSKA俱乐部。阿贾克斯是荷兰最光荣的俱乐部,然而在1996年他们搬迁到阿姆斯特丹城外的新球场时,球迷居然任其来去,没有谁抱怨新球场离他们的居住地太远,这在英国都是不可能的。
英国球迷是幸福的,他们热爱足球,也热爱自己创造的足球文化,甚至可以说,他们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凯尔特人球迷和流浪者球迷是相互敌对,也相互支撑的。没有一个那么强大并且可憎的对手,怎么能体现出自己的强大?怎么能迸发出对自己所支持的俱乐部的全部热爱?敌人是一种外力,对敌人的恨能深化对自己支持俱乐部的爱。在格拉斯哥这座古城里,围绕着足球的因恨成爱,和男女情事中的因爱成恨,一样的迷乱不清。
在凯尔特人公园,差不多每次德比上演,都会出现这样一张提问式的大条幅:“流浪者第一次打败凯尔特人用了4年时间。此话是对还是错?”所有的凯尔特人球迷会齐声喊道“NO……”然后静默片刻,他们又会齐声喊道:“5年!”这便是每次凯尔特人主场的“老字号德比”送给流浪者球迷的礼物。
善意的玩笑不少,残酷的玩笑也不少。在爱尔兰共和军猖獗活动期间,差不多所有的凯尔特人球迷都会高唱支持爱尔兰共和军的歌曲,即便他们未必真正支持这个恐怖主义组织。而流浪者球迷总会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来激怒凯尔特人球迷:“让教皇滚蛋!”(No……Pope of Rome)90分钟的“老字号德比”,从意义上看,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足球成份并不高。与其说是苏格兰两支顶尖球队的较量,不如说是一群敌对球迷的较量,这种情况直到近年双方不断引进外援才有所好转。然而像拉尔森、罗纳德·德波尔、列农、卡尼吉亚和汤普森这些顶级外援,也不由自主地在“老字号”情结影响下,在激囧情中湮没了自己的才艺。莱因克尔说过,特里·布彻在英格兰国家队时,经常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流浪者的歌曲。“屠夫”布彻退役后,一直在苏格兰执教,他是一个被苏格兰化的英格兰人。
再去了解一下足球之外的格拉斯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宗教对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隔离并没有如同社会学家分析的那样壁垒森严。政教之争,的确是凯尔特人和流浪者成为天敌的原因,可是在2003年的格拉斯哥,有40%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通婚,在小布什入侵伊拉克之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支持布莱尔的新工党。“老字号德比”的情结,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宗教分野的起源,长期的争斗和彼此敌视,已经在双方球迷阵营当中形成了一种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双方球迷都乐在其中。这些球迷,真正每周都去天主教教堂的,恐怕寥寥无几,真正信仰上帝的人,恐怕也不多,可他们仍然坚守着历史留给他们的财富——一种因为足球产生的敌对愉悦。
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的苏格兰,人口不过520万,在英国总人口里只占10%,但是这个以格拉斯哥为政治经济中心、以爱丁堡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在英国社会中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里是英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里又是和英格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苏格兰山丘广布,独特的高地风光,充满了凄美壮丽的气质,山峦之间,湖泊密布,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是“千湖之国”。从表面上看,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区别不大,可是苏格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如果从人种学的角度看,他们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后裔的英格兰人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苏格兰人有着自己的本民族语言:盖尔语。
时代的变迁和数百年来的相互融合,苏格兰人也以英文作为自己的语言,不过苏格兰英语和伦敦英语在发音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即便英文流利,连话很可能都听不懂。苏格兰人英语发音更直更硬,卷舌音也更少,所以近年来许多中国家长将孩子送到教育事业发达的苏格兰求学,但他们得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苏格兰,是学不会“一口流利英国英语”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流利的英国英语,还是以南部伦敦腔为基准的BBC式的英语。
苏格兰人所说的,还有很多当地的俚语,例如湖泊在他们口中不是lake,而是loch,山峰不叫peak,而叫ben。以不解之谜水怪闻名的尼斯湖,英文名是Loch Ness,全英国海拔最高的山峰本尼维斯,英文名是Ben Nevis。
风笛(bagpipes)和威士忌,是苏格兰的特产。风笛幽怨凄凉,和苏格兰高地那种辽旷寂寥的场景十分协调。这种乐器,因为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被大量使用,从而再度风行全球。在英国,每次女王盛装出行时,开道的必然是皇家卫队中的苏格兰风笛队。在苏格兰,这些男士组成的苏格兰风笛队,穿的都是苏格兰传统的格子呢折叠裙,而且裙子里不穿内囧裤!由于苏格兰这个地区迫于寒冷气候和缺少耕地的地理环境,苏格兰人大多勤劳简朴,十分节约。风笛队穿格子呢裙不穿内囧裤,也成了英格兰人讥笑苏格兰人吝啬的把柄。
威士忌较于风笛,在这个世界上更加有名。Whiskey一词来自苏格兰土语盖尔语,意思是生命之水。这是一种酒精浓度相当高的烈性酒,酿造的原材料,是苏格兰高地上出产的大麦。在苏格兰高地,日照时间长,但温度不高,而且空气相对干燥,所以这种大麦的糖份含量相当高,酿出来的威士忌酒色呈深红色,香味十分浓郁。苏格兰威士忌,也是数百年来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风行的酒精类饮料。在苏格兰,生产威士忌的共有两百多间酒厂,品牌更是纷繁复杂,据说按照种类分,都在四千以上。
我曾经拜访过一位凯尔特人老球迷的书房,名为书房,走进去一看,一面整墙都被改成了酒墙,一百二十多种不同的威士忌就向下斜插在特别木制的酒墙立架上。老头除了足球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书房里捧一本彭斯诗集,然后自斟自饮。
说到彭斯(Burns),也是一个值得介绍的苏格兰大人物,这位苏格兰民族诗人生于1759年,1796年英年早逝。彭斯一直倡导苏格兰独立,曾经有过自筹资金购买大炮抗击英格兰人统治的义举,因此在苏格兰民间声誉极高,历经两百余年,威名不坠。格拉斯哥附近的苏格兰人,把彭斯的诞辰(每年1月25日)定为了节庆日。在这个彭斯之夜(Burns Night)上,苏格兰人会极其豪爽,欢颂彭斯诗歌的同时,还要和亲朋好友分享苏格兰国菜Haggis——一种在羊内脏加上羊油、燕麦、洋葱和其他内容的特别菜肴,着实令人大快朵颐。就因为苏格兰有Haggis这道相对复杂的菜肴,苏格兰也会嘲笑英格兰人:“你们除了烤鱼加薯条(Fish and Chips)外,就没有自己的菜谱了。”
2002年冬天,系列电影007新片在伦敦公映,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所以扮演过詹姆斯·邦德的男星们都到场了,独缺第一位007——苏格兰人肖恩·康纳利。
康纳利不给女王面子有他自己的理由,因为过去40年,这位苏格兰影帝都是苏格兰独立运动的狂热支持者。据说康纳利每部电影的片酬,有三分之一要捐给苏格兰独立运动基金。尽管400年前,苏格兰和英格兰就完成了合并,可是400年来像康纳利这样的苏格兰独立战士从来没有消失过。
苏格兰人承认自己是不列颠人(British),可是如果你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称他们是英国人时(English),苏格兰人通常都会生气,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民族意识。
大概在公元前,凯尔特人部落的一支——皮克特人,就开始在苏格兰高地生息繁衍。他们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不列颠岛居民。皮克特人以狩猎为生,身体强健,习性骠悍。当罗马帝国的军团入侵不列颠岛时,铁蹄曾经踏进苏格兰地区,不过由于皮克特人的强力抗击,也因为劳师远征,罗马人放弃了征服苏格兰的企图,只是在今天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处修起了一座防御性长墙,史称哈德良长城,遗迹至今仍是对逝者的凭吊之地。这道长墙将不列颠岛割裂开来,从而形成了千百年后在人们头脑中都无法愈合的裂缝。
在公元五世纪时,另外一支凯尔特人的部落分支苏格兰人Scot 从北爱尔兰跨海而来,此时的皮克特人日渐势微,苏格兰人兵不血刃,在这里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国,苏格兰之名称也因此而得。十一世纪初,马尔科姆二世在位时,苏格兰地区实现了大一统,此后千年的历史,完全是一部和英格兰杀戮抗争,又相互融合的复杂历史。
在公元十三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北上,想要把苏格兰纳入版图以内。就在1306年,罗伯特一世登基,这位苏格兰王就是许多中国小学课本里都出现过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布鲁斯。布鲁斯在率军抗击英格兰侵略者过程中,屡战屡败,他也曾灰心丧气,不过一次深夜独居,看到蜘蛛结网时那种坚韧精神,从而大受启发,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悍,不屈不挠,终于领导苏格兰人打败了入侵者,维持了苏格兰的独立。布鲁斯至今仍是苏格兰的象征,苏格兰人也称其为布鲁斯,国王头衔反而逐渐被人遗忘。在格拉斯哥、爱丁堡、邓迪、阿伯丁和吉尔马诺克等苏格兰城市的中心广场里,都能看到布鲁斯的坚毅形象,他代表着苏格兰人热爱自由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到了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风潮从欧洲大陆快速蔓延到苏格兰,长老会取代罗马天主教的地位,成为了苏格兰的实际统治者,代表罗马天主教和王权的玛丽女王被赶出苏格兰,王位继承者为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斯六世。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由于没有王储,詹姆斯六世以亲属关系远赴伦敦继承王位,两个敌对国家终于以这种和平形式实现了合并。由于苏格兰和英格兰在宗教改革过程中同一处甚多,两个社会又都走上了工商业发展道路,詹姆斯六世的统治,得到了两国上下的支持。
这种统一直接促进了苏格兰的煤矿业、钢铁业、造船业、纺织业的发展,经济实现了腾飞,苏格兰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地带,这种经济黄金时代直到二战之后才逐渐消失。然而无论是工业革命期间,还是二战过后的社会大萧条,400年来,苏格兰人对“统一的英国”始终保持着暧昧态度。一方面他们知道只有一个统一的英国才能让苏格兰抵御国际社会的风暴,才能让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有保障;另一方面,苏格兰人又不能容忍自己实际上被英格兰人统治的现实,更不能容忍自身文化在英格兰文化侵蚀下的消亡。于是苏格兰便一直处于这种社会矛盾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