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房价(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实际上,三爷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但就是忍不住。
  这一轮房价暴涨,是因为有越来越多来的财主到京城来了。
  这些财主大都是朝鲜人,他们是避难来的。
  在华夏文化圈中,要说学习中华文明最像的,那就是朝鲜了,甚者都可以说,有很多东西,朝鲜要比正宗的还要正宗。
  对于这个新建的中国,很多朝鲜人是瞧不上的,甚至是极为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亵渎他们心中最为敬仰的伟大文明。
  很多人本来没打算到北京去,他们最终的目的地是南京,但在登州登岸之后的所见所闻,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
  从汉阳附近出海,可以有三个落脚点:天津、登州和南京,但去天津和南京这两条路都太远,以他们的船只和逃难的状况,根本去不了,所以只能在登州登岸。
  登州属山东,现在归中国管辖,所以很多人登岸后都战战兢兢的,但登岸之后,所有人都越来越吃惊。
  一开始吃惊,是因为那些官员的态度。
  那些官员的态度很明确,所有人来去自由,而且,只要是在中国管辖的境内,绝对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丝毫伤害。
  一开始当然会有疑虑,但试过之后,发现还真是这样。而且,随后,他们又发现这里的百姓竟然是如此的安居乐业。
  这里的富足不是没有亲自看过的朝鲜人所可以想象的,仅仅登州府,繁华程度就不比他们的王京汉阳差,所以很多来这儿的朝鲜人就留了下来。
  到这儿的朝鲜人自然会聚堆儿,所以那些后来的朝鲜人很快就会安下心来,慢慢想他们到底该去哪儿?
  当然,关于北京的事儿,在朝鲜人当中流传极广,把北京说成了人间天堂,简直就没有那么好的:北京的园林、北京的夜市、北京的御酒、北京的……
  人嘴两张皮,全在怎么说。所以这么一来,要是不去看看,那今后真是睡不着觉。最后,即便是那些决定去南京的人,也都拐了个弯,先去北京见识见识。
  于是,也就可想而知,到了北京之后,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改变了注意。
  这些人着实不少,所以,京城的房价想不涨也难。于是,自然而然的,北京城的气象就更红火了。
  对这些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有能力在京城生活的朝鲜人,陈海平下令全部给予户籍,而且不仅不歧视,甚至还予以了一定的有待。
  八月十三日,最大的一股朝鲜人到了,仁祖李倧带着他的妃嫔、儿女、宗亲,以及一些亲信大臣和他们的家属到了北京。
  -----
  仁祖李倧是靠发动政变,推翻叔叔光海君李琿上台的。
  实际上,光海君李琿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内政上,光海君颁布了大同法,免除了无地农民纳粮的旧法,规定今后只有地主纳粮;外交上,光海君实行的策略是要在大明朝廷和女真人之间左右逢源,尽量两边都不得罪。
  不论内政,还是在外交方面,光海君的做法无疑都是极为明智的,但是,这在政治上却是一种自杀的行为。
  侵犯地主利益的危害已然极大,在大明朝廷和女真人之间首鼠两端,光海君则彻底把自己给葬送了。
  朝鲜王室和大儒受到大明儒家忠君的思想影响极深,他们对万历皇帝抗击倭寇的义举感念至深,光海君对大明朝廷阳奉阴违极大地激怒了他们。
  因而,仁祖李倧才能发动政变,推翻光海君。
  李倧如此上台,自然对大明朝廷的感情极深,因为北京大变、崇祯皇帝被逼死的消息传来,仁祖李倧极为愤怒,也极为伤心。
  其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四方巨头聚会北京,议定的通商协议公布之后,一些大臣如洪冀夫、尹吉、吴达济、金自立等人渐渐看出了他们面临了巨大的危险。
  中原的形势复杂之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