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房价(3 / 5)
  首先,除非袁崇焕投靠了陈海平,否则,袁崇焕绝对不会和皇太极开战。如此一来,陈海平也就不会对皇太极用兵,因为显然不可能飞过去。何况,陈海平身后还有懿安皇后虎视眈眈。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当前的形势下,皇太极、袁崇焕、陈海平和懿安皇后,这四方谁都不会轻起战端。
如此一来,只要给与袁崇焕一些好处,那皇太极就极可能向他们下手。
当陈海平、袁崇焕、皇太极三方合谋,攻击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消息传来,任何人都不敢再排除皇太极向他们下手的可能了。
洪冀夫、尹吉、吴达济、金自立四人都是大才,他们为仁祖李倧相当准确地分析了形势,尤其是皇太极面临的局面。
中原的统一之战迟早要爆发,皇太极自然知道他的处境。如今大局已定,暂时谁都无力改变,所以,皇太极一旦对他们下手,那将和以前的战争有根本性的不同。
皇太极绝不会再满足于城下之盟,因为一旦中原的统一之战开启,那他们就会成为悬在皇太极背上的一把刀。
所以,一旦战争爆发,那就是灭国之战!而且,他们再也没有可以求援的地方,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
为此,朝鲜上下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做了最坏的准备。但是,他们还是没想到,战争爆发的这么快。
备战,谈何容易,那需要时间,但做最坏的准备,却很容易。
皇太极四月二十三日在沈阳起兵,五月初一越过鸭绿江,随后,皇太极舍坚城不攻,一路疾驰,仅仅用了十二天就到了王京汉阳城下。
朝鲜什么都学大明朝的,好的也学,坏的也学,党争也一样。朝鲜的党争比大明朝更要精彩的多,什么西人党、北党、后党、洛党……总之是层出不穷。
党争一旦无序,没有了可以制约的力量,那后果可想而知。皇太极发兵的时候,正是朝鲜国内党争最激烈之时。
就是皇太极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党争依然没有丝毫减弱。
这个时候,内部必然要分成两大派:主和和主战。
因为之前的讨论很充分,相信灭国之战的人很多,所以主战派是占上风的,但主和派的势力依然不小。
随着一支支勤王之师被接连消灭,在主战派当中,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仁祖李倧应该留下,一派主张仁祖李倧应该流亡华夏。
最后,主张仁祖李倧流亡华夏的一派胜利。
好在,从汉阳城里开船可以直通汉江,更好在皇太极没有水军,而且为了防备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人带着财宝已经陆续转移到了济州岛,甚至有人早已动身去往华夏了。
抗击无望之后,王室和士大夫们再也顾不得呼号涕泣的王京百姓,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大搬家。
仁祖李倧前脚刚刚离开,后脚,皇太极就攻破了王京汉阳。
到了济州岛,争论又开始了。去华夏,去哪个华夏?
从实际出发,应该是去刚刚建立的中国,去北京,因为仅仅从抗击皇太极的角度,也应该留在北京,而不是去南京。
但是,按正理,他们应该是大明朝,去南京,因为中国竟然废除帝制,而这又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仁祖李倧是想去南京的,他对陈海平深恶痛绝,但形势比人强,南京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大明朝去南京还是被人家给撵去的。
最后的妥协是先去北京看看,然后再说。
这些人中,唯有郑南享去过北京,他是极力主张去北京的。对于有人说陈海平会不会觊觎他们的财货,郑南享更是嗤之以鼻。
在登州登岸之后,很多人都很惊慌,怕被扣下,但没曾想,竟然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心魂稍稍定下来后,就又发现来这儿的人几乎一面倒地都去了北京,而且最后还都不走了。
事实胜于雄辩,在先到的仁祖李倧的妃嫔、儿女、宗亲,以及那些大臣家属的现身说法之下,李倧连去看一看的过程都省了,直接决定就呆在北京,不去南京了。
一路之上,所见所闻,无论是李倧,还是那些大臣们,都震惊到了极点。 ↑返回顶部↑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当前的形势下,皇太极、袁崇焕、陈海平和懿安皇后,这四方谁都不会轻起战端。
如此一来,只要给与袁崇焕一些好处,那皇太极就极可能向他们下手。
当陈海平、袁崇焕、皇太极三方合谋,攻击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消息传来,任何人都不敢再排除皇太极向他们下手的可能了。
洪冀夫、尹吉、吴达济、金自立四人都是大才,他们为仁祖李倧相当准确地分析了形势,尤其是皇太极面临的局面。
中原的统一之战迟早要爆发,皇太极自然知道他的处境。如今大局已定,暂时谁都无力改变,所以,皇太极一旦对他们下手,那将和以前的战争有根本性的不同。
皇太极绝不会再满足于城下之盟,因为一旦中原的统一之战开启,那他们就会成为悬在皇太极背上的一把刀。
所以,一旦战争爆发,那就是灭国之战!而且,他们再也没有可以求援的地方,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
为此,朝鲜上下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做了最坏的准备。但是,他们还是没想到,战争爆发的这么快。
备战,谈何容易,那需要时间,但做最坏的准备,却很容易。
皇太极四月二十三日在沈阳起兵,五月初一越过鸭绿江,随后,皇太极舍坚城不攻,一路疾驰,仅仅用了十二天就到了王京汉阳城下。
朝鲜什么都学大明朝的,好的也学,坏的也学,党争也一样。朝鲜的党争比大明朝更要精彩的多,什么西人党、北党、后党、洛党……总之是层出不穷。
党争一旦无序,没有了可以制约的力量,那后果可想而知。皇太极发兵的时候,正是朝鲜国内党争最激烈之时。
就是皇太极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党争依然没有丝毫减弱。
这个时候,内部必然要分成两大派:主和和主战。
因为之前的讨论很充分,相信灭国之战的人很多,所以主战派是占上风的,但主和派的势力依然不小。
随着一支支勤王之师被接连消灭,在主战派当中,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仁祖李倧应该留下,一派主张仁祖李倧应该流亡华夏。
最后,主张仁祖李倧流亡华夏的一派胜利。
好在,从汉阳城里开船可以直通汉江,更好在皇太极没有水军,而且为了防备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人带着财宝已经陆续转移到了济州岛,甚至有人早已动身去往华夏了。
抗击无望之后,王室和士大夫们再也顾不得呼号涕泣的王京百姓,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大搬家。
仁祖李倧前脚刚刚离开,后脚,皇太极就攻破了王京汉阳。
到了济州岛,争论又开始了。去华夏,去哪个华夏?
从实际出发,应该是去刚刚建立的中国,去北京,因为仅仅从抗击皇太极的角度,也应该留在北京,而不是去南京。
但是,按正理,他们应该是大明朝,去南京,因为中国竟然废除帝制,而这又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仁祖李倧是想去南京的,他对陈海平深恶痛绝,但形势比人强,南京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大明朝去南京还是被人家给撵去的。
最后的妥协是先去北京看看,然后再说。
这些人中,唯有郑南享去过北京,他是极力主张去北京的。对于有人说陈海平会不会觊觎他们的财货,郑南享更是嗤之以鼻。
在登州登岸之后,很多人都很惊慌,怕被扣下,但没曾想,竟然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心魂稍稍定下来后,就又发现来这儿的人几乎一面倒地都去了北京,而且最后还都不走了。
事实胜于雄辩,在先到的仁祖李倧的妃嫔、儿女、宗亲,以及那些大臣家属的现身说法之下,李倧连去看一看的过程都省了,直接决定就呆在北京,不去南京了。
一路之上,所见所闻,无论是李倧,还是那些大臣们,都震惊到了极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