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宴席论政(下)(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铉暗自点头。
  此三人,对大汉,对献帝,不可谓不忠心耿耿。
  但,朱铉打出生那天起,注定与他们的政治理念不同。
  “诸位,江山社稷,何其重!大汉立朝四百年,乃天地赐福庇佑的缘故,轻易废黜不得!但沦落至如今,各位以为,除了奸佞当道,还有何原因?”
  这····
  董承等三人,虽忠心,但不迂腐。大汉如今病入膏肓,若全推诿奸佞如董卓、李傕、郭汜之流,诓骗得天下人,却骗不了有识之士。
  孔融略思忖,侃侃言道:“文章不行,教化不力。”
  这是推给了教育。
  杨彪若有所思,听孔融言,自己也有所发,隧道:“官宦横行,法纪松弛!”
  这是斥责官府的。
  董承身为国戚,常年居于中央,自有一番见解。见众人都很坦诚,自己再矫情反为不美,面露愧色,道:“实在因权臣与外戚及内侍争权。不如此,岂能沦落如斯?”
  哦,这是说到争权夺利了。
  朱铉见三人都不避讳,讲到弊端,都能从自身找原因,甚为钦佩。
  但仅仅是钦佩,却不赞许他们的观点。
  此三人,分别出身儒学世家、官宦及现任国戚,都是高高在上,朝廷统治柱石。
  朱铉与他们不同,出身卑微,是大汉最底层的人群。
  相对于这些出身高贵者而言,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大不相同。
  先说孔融的观点,‘教化不力’。
  官府中人,哪个不是饱读经史?可乱子偏偏由他们而起。
  当然,这些官宦可不这么认为。他们总以为,是对百姓的教育不够,才导致黄巾军起义。
  再言杨彪之‘法纪松弛’。
  汉代律法虽然不如秦,但也算细苛,尤其各级官府的奖惩,数百年来,积累下一套完整的规章,不可谓不缜密。
  律法再完善,也需人来执行。朝廷官员自己监督自己,利益所得者永远互相包庇。
  至于说外戚、官员、宦官之间,不过是皇室平衡朝堂的权术,数千年来,莫不如此,属于朝廷内部争斗。
  总而言之,朱铉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诸位,本人以为,这天下,少了‘规矩’二字。”朱铉铿锵言道,语态甚为果决。
  “什么规矩?”
  “请将军明言!”
  三人一起看向朱铉,想知道答案。
  “规矩,就是人处在社稷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大家伙之间的一个约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