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潢川(1 / 13)
我第一次去潢川,是在公元一九八六年的初冬,其实什么时间并不重要(只要人的“聪明”不能超越现时态的局限,哪怕推移到公元二九八六年,该发生的故事还是照样会发生,你说是不是?),重要的是,好像冥冥之中真有一个主宰似的,我是突然决定要去那个叫作潢川的小城的。并且最最奇怪的是,那天早上,当我终于汗流浃背地挤上开往潢川的那趟长途班车后,不知怎么的,我居然把车站反复播放的那支喜洋洋乐曲,当成了我后来一听到就会心惊肉跳心胆俱寒的:——
“3331——!”
“3331——!”
这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3331——”命运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敲敲敲敲敲敲!敲得我飘飘忽忽、忐忐忑忑、如梦如幻、云里雾里,直到汽车终于打响引擎,终于在“嘟嘟”声中驶出嘈杂市声驶出晃眼的红男绿女世界驶向开阔的原野,车厢内一片叽哩呱啦的南腔北调,什么改革开放物价飞涨,什么升官发财贪污腐败,什么偷女养汉不正之风等等之类,而那时我的耳畔却空谷回音般始终是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敲敲敲敲敲的沉重叩击声。
突然,我的同座,一个看上去足有五十开外的中年人,用胳膊肘捣了我一下,向前呶呶嘴,一脸的鄙夷,示意我朝前看。前排座位上的一对年轻情侣,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甜甜蜜蜜难舍难分地爱着。想到自己这次旅行的目的,想象着自己也将拥有这一刻了,那时我忽然觉得自己恢复了神志,意识到了这趟车将要把我带去的地方正有什么在等待着我。这使我立刻对同座产生了反感。你胡子都发白了你红什么眼你嫉妒个屁!?你装得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其实你是老不正经满肚子男盗女娼!哪一天我也象前面那对那样亲亲热热紧挨在一起,没准你也会在我们背后吐吐沫。这么一想,我向他投去了反感的一瞥,他却递给我一支烟,开始跟我闲聊起来。
“到哪?”他问,普通话里夹着闽南腔。
“终点。你呢?”
“你的前一站。”他说,然后就自报家门,说他是广东一家进出口公司的采购员,来河南联系出口大米。
“什么?”我脱口叫道。那时我刚读过一篇题为洪荒启示录的报告文学,满脑子都是“水旱蝗汤”“饿蜉遍野”的凄恻图景,虽然从地图上得知,我将要去的地方与洪荒启示录里的“洪汝河两岸”还相距甚远,但身旁的这位采购员说要去那里联系几十万吨出口大米,这不得不让我大吃一惊,怀疑他脑子进了水,大白天说梦话,在讲新天方夜谭。
“这是真的。”他以十分肯定的口气说。象是不容反驳似的,他紧接着向我介绍那里的土质、水质和气候等情况,那里的的大米含有多少种有益成份,拿这样的大米出口能换取多少外汇等等,楞把我讲得目瞪口呆,疑信参半。
“等汽车过了叶集,你看看那一片土地就明白了。”
后来我见到的,果然是平展展一望无际的、完全适合于大面积耕种的肥沃土地。那时麦种播下已经发芽,远远望去,一片茵茵绿波。
当汽车经过六个多小时吭哧吭哧的颠簸跋涉,快要驶近潢川时,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阴霾沉沉黑云压顶。多么奇怪!从合肥出发时,正是旭日东升,晴空万里,怎么几个小时一过,天就变了颜色呢?那时我耳畔又响起了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敲敲敲敲的重重而又深沉的叩击声:“3331——!”
潢川县城,如果不是因为它灰尘太大,我敢说这是一个很美的小城。我说它美,并不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因为它有两处名胜古迹:——南城小南海湖畔的铁旗杆和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古黄国故城遗址;另外还有民族英雄吉鸿昌的纪念遗址,以及那条穿城而过的、宽宽阔阔的潢河等等等等;我之所以说它美,是因为我发现了它的一个显著特色:那种新式、时髦、流行的,与陈旧、落后、过时的,相互交缠交织;那种将现代化气息与古朴民风——古朴得简直有些粗鄙和原始——,相融相和有机结合的特色,是多么令人惊叹,令人感慨!不过,给人联想最多的,还是那两根高六丈、重约三万五千余斤、用生铁铸成的铁旗杆。这两根旗杆上铸有三层方斗,两条蟠龙。那蟠龙铸得张牙舞爪,形象逼真。杆顶铸有凤凰展翅、日月相映等图形,旗杆上有一副非常醒目的铁铸对联:——
“铁杆颂德高千尺
铜柱表诚灿九霄。”
到了,这就是她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这就是我多少次想象过、又有多少次魂牵梦绕的潢川城了。
“3331——!”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又在我耳畔、心际轰鸣回荡起来。对这部交响曲的“核心”这主旋律的“主导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么敲门的”现在,毋庸赘言了,我将必然而又偶然地、即时而又共时地、历史性地去叩响我的命运之门了。这不可知的命运啊阿弥陀佛上帝保佑阿弥陀佛上帝保佑!
怀着忐忐忑忑的、乐观与悲观的、自信与疑虑的、希望与畏怯的、急切与踌躇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绪,我下了车后,立刻到处张望,搜寻在照片中已经见过了千万回的她。昨天打电报告诉她我今天要来的,她此刻肯定守候在某个地方,这是确信无疑的。
然而,从站内找到站外,又从站外找到站内,来来回回几个回合,都没有见到那个我十分陌生而又非常熟悉的她。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使我猛然想起了前不久她的合肥之行,因为我当时误信——或者说过份信赖——合肥汽车站时刻表上表明的班车到达时间,结果贻误了接车时间,致使她下了车后举目无亲(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像现在打个手机一联系就一切搞定),最终竟一面未见就悻悻然失望而归。难道那天的一幕会在今天重演?难道她压根儿就不想在潢川见到我?抑或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厢情愿?站在冷风瑟瑟、举目无亲的潢川街头,我突然变得十分茫然。
我们的相识相知,要从我一手操办那本油印文学刊物说起。当时我正参加北京的一家函授大学文学系的学习,我的名字和通讯地址又作为合肥学区的联系人,出现在校刊上,于是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函大同学,纷纷与我建立了通讯联系。这对我办好一本文学刊物(尽管是油印的)非常有利:既有作者又有读者,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了。也正因如此,作为一本油印文学刊物的主办人,当收到她的第一封来信后,我照例会向她大肆渲染我的“办刊宗旨、办刊理念”等等之类,并希望能获得她的支持云云。她很快来信表示:“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如果你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话。”
我当然愿意“援助”每一个文学同路人。
这就是我和她相识的发端,换句话说,这才是这部中篇小说的引子。我所主办的油印文学刊物,成了我们相逢的媒介,更成了我们相互交流、勾通心灵的纽带。但又不尽然。我敢说即使没有这种触媒,我们也照样会以别的什么方式相逢,好比在天体轨道运行的两颗行星,注定会有它们相互交错的点。
这就是缘。我在东面,她在西面,她来。我往。我们运行到了那个相互交错的点,于是就注定会相逢相撞和相融。于是就注定会上演这幕活报剧。世上所有已发生和该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都有它的因果关系。有些是我们可以预料和预知的,有些是我们无法预料和预知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偶然与必然的辩证法。
只是万万没有料到,这幕活报剧刚刚拉开序幕,就要这样悄无声息地草草结束,怎么想都有点伤感、失落和无奈。很情绪化的我,心情一下子坏到了极点。
下一步该怎么办?没办法,潢川到合肥一天只有一趟长途客车,只有在潢川住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再搭返程车回去了。这样想过,我便迈着疲惫的脚步,就近找了一家旅社,办好住宿登记手续,然后上楼,走进自己定下的房间,一头倒在床上,闷闷不乐地点了一支烟,那天她去合肥的一幕又浮现在脑海:那天下午,我“按时”赶到车站后,就死死守在出口处,眼巴巴地望着一拨拨的人流从身旁走过,却始终不见她的踪影。过了半个小时,又过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见她的人影,这下我急了,忙问车站工作人员,河南潢川来的班车到了没有?对方回答说,那趟车早到过了。什么,早到过了?这怎么可能?你们车站时刻表上明明白白白纸黑字写着的到达时间是15:30分,而我15:20分就守在这里了,怎么可能早到了呢?对方双手一摊说,它今天就是早到了,你跟我们急有什么用?你还是赶紧另想办法吧,譬喻赶紧到广播室,让他们帮你播一下广播找人什么的。一语提醒梦中人。我三步并两步直奔车站广播室,把我的情况跟播音员一说,播音员立刻答应,并让我这就去侯车大厅等侯我要找的人。然而结果一切都是徒劳,我最终还是没有在合肥见到她。
这些情况我后来都写信告诉过她,她也回信原谅了我。这并不应该成为她今天避不见我的理由啊!她会不会也像我那天那样?这样一想,我连忙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接着匆匆下楼。走出旅社大门后,我又迟疑了。抬头望天,天灰灰的。西北风正狂吼乱舞着,马路上不时卷起一股股尘柱,倏忽又四散飞扬开来。也就是在这一刻里,那个我十分陌生而又非常熟悉的身影,从天而降般来到我面前,并立刻发出天国妙音般既甜蜜温馨又疑信参半的试问句:你是不是谢卫?
是的,你就是?不用问了,是她,是那个我梦里已经见过千次万次的、真真正正的她了!那一刻的记忆实在是刻骨铭心。就像飘落到荒凉孤岛上的落难者,眼看着就要奄奄待毖了,眼看着再无生还的希望了,远处突然驶来一条救生艇,这种意外的惊喜,这种绝处逢生的欣然、怡然和陶然的心境,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体验和品尝得到的。
刚才所有的失望、沮丧、懊恼、忧郁、委曲和不快,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了,心跳在经过刹那的停顿后,开始明显加快了,完全是那种被电击的感觉。可是,思维功能和语言表达系统却突然短路了。嘴巴张了半天,却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最终还是她先开口才打破了僵局。她说真没有想到你会来。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是一副惊喜、激动和羞赧的表情。她紧接着解释说,她其实早就在车站等着我了,后来车站的人告诉她合肥来的班车可能要晚点,她想既如此,自己正好有一件事情未办,不如趁此时去办了,回头再接人,谁知道就这样耽误了。说到这里,她笑了,笑得很亲切、很腼腆又很妩媚。紧接着,她一把拉住我的手,极其诚恳地请我接受她的致歉。
我也笑了,但我的笑却显得呆板、笨拙,一脸的诚惶诚恐。面对如此热情、大方、端庄而又清秀的她,我的脑海里始终都是那种被电击的感觉。这是真的吗?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一种幻觉?“3331——!”的重重而又深沉的叩击声又在我耳畔响了起来。虽然我的思维功能和语言表达系统发生了短路,但有一点我却非常非常地清楚:从见到这个可人儿的最初那一刻起,我就从此无可药救、万劫不复了。 ↑返回顶部↑
“3331——!”
“3331——!”
这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3331——”命运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敲敲敲敲敲敲!敲得我飘飘忽忽、忐忐忑忑、如梦如幻、云里雾里,直到汽车终于打响引擎,终于在“嘟嘟”声中驶出嘈杂市声驶出晃眼的红男绿女世界驶向开阔的原野,车厢内一片叽哩呱啦的南腔北调,什么改革开放物价飞涨,什么升官发财贪污腐败,什么偷女养汉不正之风等等之类,而那时我的耳畔却空谷回音般始终是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敲敲敲敲敲的沉重叩击声。
突然,我的同座,一个看上去足有五十开外的中年人,用胳膊肘捣了我一下,向前呶呶嘴,一脸的鄙夷,示意我朝前看。前排座位上的一对年轻情侣,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甜甜蜜蜜难舍难分地爱着。想到自己这次旅行的目的,想象着自己也将拥有这一刻了,那时我忽然觉得自己恢复了神志,意识到了这趟车将要把我带去的地方正有什么在等待着我。这使我立刻对同座产生了反感。你胡子都发白了你红什么眼你嫉妒个屁!?你装得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其实你是老不正经满肚子男盗女娼!哪一天我也象前面那对那样亲亲热热紧挨在一起,没准你也会在我们背后吐吐沫。这么一想,我向他投去了反感的一瞥,他却递给我一支烟,开始跟我闲聊起来。
“到哪?”他问,普通话里夹着闽南腔。
“终点。你呢?”
“你的前一站。”他说,然后就自报家门,说他是广东一家进出口公司的采购员,来河南联系出口大米。
“什么?”我脱口叫道。那时我刚读过一篇题为洪荒启示录的报告文学,满脑子都是“水旱蝗汤”“饿蜉遍野”的凄恻图景,虽然从地图上得知,我将要去的地方与洪荒启示录里的“洪汝河两岸”还相距甚远,但身旁的这位采购员说要去那里联系几十万吨出口大米,这不得不让我大吃一惊,怀疑他脑子进了水,大白天说梦话,在讲新天方夜谭。
“这是真的。”他以十分肯定的口气说。象是不容反驳似的,他紧接着向我介绍那里的土质、水质和气候等情况,那里的的大米含有多少种有益成份,拿这样的大米出口能换取多少外汇等等,楞把我讲得目瞪口呆,疑信参半。
“等汽车过了叶集,你看看那一片土地就明白了。”
后来我见到的,果然是平展展一望无际的、完全适合于大面积耕种的肥沃土地。那时麦种播下已经发芽,远远望去,一片茵茵绿波。
当汽车经过六个多小时吭哧吭哧的颠簸跋涉,快要驶近潢川时,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阴霾沉沉黑云压顶。多么奇怪!从合肥出发时,正是旭日东升,晴空万里,怎么几个小时一过,天就变了颜色呢?那时我耳畔又响起了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门敲敲敲敲敲的重重而又深沉的叩击声:“3331——!”
潢川县城,如果不是因为它灰尘太大,我敢说这是一个很美的小城。我说它美,并不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因为它有两处名胜古迹:——南城小南海湖畔的铁旗杆和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古黄国故城遗址;另外还有民族英雄吉鸿昌的纪念遗址,以及那条穿城而过的、宽宽阔阔的潢河等等等等;我之所以说它美,是因为我发现了它的一个显著特色:那种新式、时髦、流行的,与陈旧、落后、过时的,相互交缠交织;那种将现代化气息与古朴民风——古朴得简直有些粗鄙和原始——,相融相和有机结合的特色,是多么令人惊叹,令人感慨!不过,给人联想最多的,还是那两根高六丈、重约三万五千余斤、用生铁铸成的铁旗杆。这两根旗杆上铸有三层方斗,两条蟠龙。那蟠龙铸得张牙舞爪,形象逼真。杆顶铸有凤凰展翅、日月相映等图形,旗杆上有一副非常醒目的铁铸对联:——
“铁杆颂德高千尺
铜柱表诚灿九霄。”
到了,这就是她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这就是我多少次想象过、又有多少次魂牵梦绕的潢川城了。
“3331——!”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又在我耳畔、心际轰鸣回荡起来。对这部交响曲的“核心”这主旋律的“主导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么敲门的”现在,毋庸赘言了,我将必然而又偶然地、即时而又共时地、历史性地去叩响我的命运之门了。这不可知的命运啊阿弥陀佛上帝保佑阿弥陀佛上帝保佑!
怀着忐忐忑忑的、乐观与悲观的、自信与疑虑的、希望与畏怯的、急切与踌躇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绪,我下了车后,立刻到处张望,搜寻在照片中已经见过了千万回的她。昨天打电报告诉她我今天要来的,她此刻肯定守候在某个地方,这是确信无疑的。
然而,从站内找到站外,又从站外找到站内,来来回回几个回合,都没有见到那个我十分陌生而又非常熟悉的她。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使我猛然想起了前不久她的合肥之行,因为我当时误信——或者说过份信赖——合肥汽车站时刻表上表明的班车到达时间,结果贻误了接车时间,致使她下了车后举目无亲(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像现在打个手机一联系就一切搞定),最终竟一面未见就悻悻然失望而归。难道那天的一幕会在今天重演?难道她压根儿就不想在潢川见到我?抑或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厢情愿?站在冷风瑟瑟、举目无亲的潢川街头,我突然变得十分茫然。
我们的相识相知,要从我一手操办那本油印文学刊物说起。当时我正参加北京的一家函授大学文学系的学习,我的名字和通讯地址又作为合肥学区的联系人,出现在校刊上,于是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函大同学,纷纷与我建立了通讯联系。这对我办好一本文学刊物(尽管是油印的)非常有利:既有作者又有读者,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了。也正因如此,作为一本油印文学刊物的主办人,当收到她的第一封来信后,我照例会向她大肆渲染我的“办刊宗旨、办刊理念”等等之类,并希望能获得她的支持云云。她很快来信表示:“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如果你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话。”
我当然愿意“援助”每一个文学同路人。
这就是我和她相识的发端,换句话说,这才是这部中篇小说的引子。我所主办的油印文学刊物,成了我们相逢的媒介,更成了我们相互交流、勾通心灵的纽带。但又不尽然。我敢说即使没有这种触媒,我们也照样会以别的什么方式相逢,好比在天体轨道运行的两颗行星,注定会有它们相互交错的点。
这就是缘。我在东面,她在西面,她来。我往。我们运行到了那个相互交错的点,于是就注定会相逢相撞和相融。于是就注定会上演这幕活报剧。世上所有已发生和该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都有它的因果关系。有些是我们可以预料和预知的,有些是我们无法预料和预知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偶然与必然的辩证法。
只是万万没有料到,这幕活报剧刚刚拉开序幕,就要这样悄无声息地草草结束,怎么想都有点伤感、失落和无奈。很情绪化的我,心情一下子坏到了极点。
下一步该怎么办?没办法,潢川到合肥一天只有一趟长途客车,只有在潢川住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再搭返程车回去了。这样想过,我便迈着疲惫的脚步,就近找了一家旅社,办好住宿登记手续,然后上楼,走进自己定下的房间,一头倒在床上,闷闷不乐地点了一支烟,那天她去合肥的一幕又浮现在脑海:那天下午,我“按时”赶到车站后,就死死守在出口处,眼巴巴地望着一拨拨的人流从身旁走过,却始终不见她的踪影。过了半个小时,又过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见她的人影,这下我急了,忙问车站工作人员,河南潢川来的班车到了没有?对方回答说,那趟车早到过了。什么,早到过了?这怎么可能?你们车站时刻表上明明白白白纸黑字写着的到达时间是15:30分,而我15:20分就守在这里了,怎么可能早到了呢?对方双手一摊说,它今天就是早到了,你跟我们急有什么用?你还是赶紧另想办法吧,譬喻赶紧到广播室,让他们帮你播一下广播找人什么的。一语提醒梦中人。我三步并两步直奔车站广播室,把我的情况跟播音员一说,播音员立刻答应,并让我这就去侯车大厅等侯我要找的人。然而结果一切都是徒劳,我最终还是没有在合肥见到她。
这些情况我后来都写信告诉过她,她也回信原谅了我。这并不应该成为她今天避不见我的理由啊!她会不会也像我那天那样?这样一想,我连忙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接着匆匆下楼。走出旅社大门后,我又迟疑了。抬头望天,天灰灰的。西北风正狂吼乱舞着,马路上不时卷起一股股尘柱,倏忽又四散飞扬开来。也就是在这一刻里,那个我十分陌生而又非常熟悉的身影,从天而降般来到我面前,并立刻发出天国妙音般既甜蜜温馨又疑信参半的试问句:你是不是谢卫?
是的,你就是?不用问了,是她,是那个我梦里已经见过千次万次的、真真正正的她了!那一刻的记忆实在是刻骨铭心。就像飘落到荒凉孤岛上的落难者,眼看着就要奄奄待毖了,眼看着再无生还的希望了,远处突然驶来一条救生艇,这种意外的惊喜,这种绝处逢生的欣然、怡然和陶然的心境,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体验和品尝得到的。
刚才所有的失望、沮丧、懊恼、忧郁、委曲和不快,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了,心跳在经过刹那的停顿后,开始明显加快了,完全是那种被电击的感觉。可是,思维功能和语言表达系统却突然短路了。嘴巴张了半天,却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最终还是她先开口才打破了僵局。她说真没有想到你会来。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是一副惊喜、激动和羞赧的表情。她紧接着解释说,她其实早就在车站等着我了,后来车站的人告诉她合肥来的班车可能要晚点,她想既如此,自己正好有一件事情未办,不如趁此时去办了,回头再接人,谁知道就这样耽误了。说到这里,她笑了,笑得很亲切、很腼腆又很妩媚。紧接着,她一把拉住我的手,极其诚恳地请我接受她的致歉。
我也笑了,但我的笑却显得呆板、笨拙,一脸的诚惶诚恐。面对如此热情、大方、端庄而又清秀的她,我的脑海里始终都是那种被电击的感觉。这是真的吗?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一种幻觉?“3331——!”的重重而又深沉的叩击声又在我耳畔响了起来。虽然我的思维功能和语言表达系统发生了短路,但有一点我却非常非常地清楚:从见到这个可人儿的最初那一刻起,我就从此无可药救、万劫不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