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国(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3.
  现代史上为曹操反案的人已经很多,我要再重复那些陈腔老调就是拾人牙慧了。但是,我着实喜欢曹操其人,敢作敢当、豪气纵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智有谋,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曹操或许要给他加上很多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等,但在我看来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任侠的气魄。
  东汉末豪强并起,传统的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本上到了“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崩溃边缘。此时,己经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陷入群雄割据时代,各自为尊,就是有个名位上的汉献帝也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可以说,这个时候任何人都是私心做崇,以现在而看任何人都可以坐皇帝,天子无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此骂曹操为奸雄、枭雄者都是在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包括刘备其人。
  乱世的“德”不仅是道德,更多的是足够的实力收拾天下残局,足够的智谋谋划整体局势。困守于传统道德里,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传统道德能够约束于人,也就不会有这个乱世了。曹操过人之处就在于冲破传统道德的篱笆,随心所欲的想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来重整江山。那样一个乱世,拘泥的人永远无法成大事。曹操的任侠气魄就是不拘泥规则,给乱世下了一副虎狼之药。
  曹操著名的“魏武三诏令”就是一副虎狼之药。
  魏武三诏令的最后一份:“高才异士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意思是:不管你品性如何,曾经干过什么,只要你有能力,有治国用兵之道,你的才能又能为我所用,我就用你。
  把礼教视若无物,或许只有曹操吧,就是在魏晋的那些被称作疯子的“竹林七贤”也是只是个体的放浪形骸,与曹操相比犹如大山与小石的比较。如果把这副药放到太平盛世,或许这就是社会动荡药方,但是放到当时也自有其高明之处。三国人才辈出,但是以魏为盛。纵观全局,魏及其继承它的晋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不能说没有这个药方的功劳。这就是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
  曹操之所以能够败董卓、擒吕布、消灭袁氏弟兄决非侥幸得来。它的文才武略是超过同代人的,所以孙氏家族只能偏安江南,刘备一代雄才也只能安居蜀地,中原地带无人可与曹操争锋。
  曹操一生都在征伐之中。在扫清中原障碍的时候,他杀了许多名士以及反对他的人。对一个立志统一全国地人来说,残酷基本上是每个成功政治家的一方面性格。英雄辈起的时代,怀柔与妥协都是行不通的,唯有武力才是得天下的唯一手段。如后世毛泽东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硬家伙难得天下,这就是“不使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
  在政治信念上来说,曹操是个儒法杂用得人物,所以在它得征伐中他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慈仁的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就,乱世用法,太平用儒;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所以,在看曹操一生行事中似乎有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融产生一个复杂的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他是个气魄很大的人政治家,其人不像袁绍、董卓等人一样只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人。如果是那样,他在北方同意之后完全可以废汉献帝取而代之,他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儒家入世救业的思想,让国家统一,结束混战局面。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政治野心,毕竟他说过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并且这话说的很暧昧。
  做为政治家,曹操是个富有个性与激情诗人的政治家。他不是酸儒的王莽式的政治家,也不是只知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他是个诗情与激情热血澎湃的人物。他性格里有任侠的不拘小节,倒履相迎,大笑时把菜粘满胡子,这些都有唐朝那些狂放诗人个性。看他那些诗,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也有“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悲悯,同时也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温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雄心抱负,让他在政治的艰难与个性的激荡诗情中徜徉。
  三国人物基本上都是个悲剧。
  有人说曹操的悲剧是放走了刘备,使他成为和自己争夺江山的主角;也有人说,是曹操太小看江东势力了,导致了他功败垂成。其实,我一直觉得曹操真正的悲剧不在这里,而是他在统一中原后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才是真正的悲剧。
  汉朝最后的崩溃说明,汉朝的政治体系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需要创造一种新的体系结构来代替汉朝的,但曹操以及他的后继者没创立一套合理的政治体系。从某个角度而言,将来的中原政权势必要统一天下,那么要有一个新的体系来统御。在魏与晋交错时间天下得到了统一,但是政治体系里面所有隐藏的矛盾也就暴露出来,成为主要矛盾。所以,魏晋统一全国后,很短的时间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分裂混战,并且这次混战时间经历了三百多年,一直到隋唐的新政体统治结构的创立社会才有了安定。
  纵横的看三百多年的混战,那么多得小政权出现,但是并没有那一个有时间有能力去创造一种新的体系来统一全国,而魏晋时期是最适合创造的时期,以此来继承秦汉帝国的脉略,但是他们却没有制定出来,于是历史错过了这次机会,造成三百多年的悲剧。同时,也使曹魏政权的覆灭成了东汉末年的一个似乎完全一样的翻版。
  这个悲剧不止是曹操的,也是整个三国的,更深远一些它是整个民族的。当然,这一次的混战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了隋唐帝国的崛起,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进了新的血液,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作为一种大历史观来看,魏武是无法与他的前代秦皇、汉武相媲比的,同时也比不上后来者的唐宗、宋祖。或许有人说,中国中国中央政权自宋朝开始进入了软弱时期,但是作为历史全局考虑,宋太祖的成功在于他和他的后继者建立了一套对当时来说合理完备政治体系,而魏武曹操却没有。看人看大节,观史看全局,所以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了。我对曹操更多的是欣赏他人文气质方面,对于政治贡献方面他还稍欠火候。
  4.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断。刘备数尽当时有权有势割据一方的人物,曹操皆摇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人的得失。后来他指刘备和自己说,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唯有你刘玄德和我曹操啊。刘备听后,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下了,是时恰好惊雷响于空中,刘备掩饰说自己害怕雷声。曹操看刘备如此胆小,从此不在怀疑他有雄心大志能够跟自己一争长短了。刘备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
  三国演义是扬刘抑曹的,所以后面跟着一首诗赞扬刘备的机智。其实,这是好听的话,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刘备能装,是个一级演员的料,但是这样说终是对他不公平的。从后来他的成就来看,刘备自有一套成家的本事,这个本事让他从一个卖草鞋的穷汉成了割据一方的帝王。
  相对于曹操与孙权,刘备的成功完全靠的是自己。天下大乱时,曹操尚可以“散家财,合义兵”孙权凭借父兄开辟的江东根据地,而刘备却是白手起家。他少小孤寡,和母亲一起贩卖草鞋编织苇席为生,这一点上他倒是和老祖宗刘邦有些相似,但尚且不如也。
  他无财可招兵买马,无势可以依仗,所靠的唯一名号不过是七扯八拉拐了好几个弯的傀儡皇帝的皇叔。汉朝历经四百年多年,说到这皇叔,估计不是几车能拉完的,组成一个几万人的军队都可以啦。这个名号说有用既有用,说无用则一文不值,毕竟说话的权利是手中宝剑,背后军队。没有这些甭说你是皇叔,就是你是当朝皇帝汉献帝刘协也要被董卓、曹操控制,让向东不敢向西,让撵狗不敢打鸡。
  俗话说,打仗打的是钱,没有钱那来的军饷,士兵总不能饿着肚皮跟你打仗,所以财力是争夺天下的可靠保证。无财无势一步步从一个小人物奋斗成大人物没有一定地手段肯定不成,刘备的手段是一路靠个人魅力赢得人心,来完成他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的,由此最后完成他的大业。
  刘备原始积累攫取的第一桶金是从陶谦手里取得徐州,然而当时徐州周围群雄虎视眈眈。在别人的合围之下,很快刘备宣布破产,又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没有了地盘只能狼狈的寄人篱下,在这一路,刘备狼狈不堪,姥姥不爱,奶奶不疼,东躲西藏。但是这一路他收罗了不少人心,赢得不少人才。虽无自己的地盘,但是智囊团基本建立,看似弱其实强。竞争的初期不仅是家大业大的地盘之争,还包括人才竞争,有了人才出谋划策奔走不再是盲目的了,有了目标,整体规划。刘备之所以在流窜中不断壮大自己,其实终归于他的个人魅力,众人跟他觉得有盼头,能够成功。
  刘备奔走的过程一只是个示弱的过程,这个示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想想,他投靠的那一个都比他强大,这一路他不是装作可怜巴巴的样子,而确实连妻儿都不能保护的可怜。并且当时随时可能把性命丢掉,曹操、袁绍那一个不是能要他命的实力人物。到了刘表那里的时候,他的运气才开始好转——他得诸葛犹如虎生双翼。诸葛亮确实了不起的人物,不说别的就说“隆中对”的天下时局以后五十年的格局分析,妙绝天下。得诸葛绝对是刘备得个人魅力,三顾茅庐不是真心虚心待士、思贤若渴之辈,绝对做不到的。得诸葛而得一方疆土,是刘备为他得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得诸葛才从盲目的状态走入一个有清晰目标的战略状态,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或许就被魏或者吴吞噬了。
  人们常用说,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或者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这言外之意是刘备虚伪。但是,刘备真虚伪吗?
  俗话说,作一件好事容易,作一辈子好事才是难,若是一个人哪怕伪善的做了一辈子好事,是不是应该把其称作好人?如果一个人“虚伪”的虚心待士一辈子,这个人足以称一个真正的贤者。我觉得刘备不是个虚伪的人。做为一个乱世建大业的政治人物,某些手段是要用的,收罗刘表残部,借荆州不还等等这些都是政治需要,不能从人品考虑。政治人物是看大节,而不拘小节,政治需要往往和个人人品无关,小节服从大局。
  刘备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说他虚伪冤枉了他。关张二人被害后,他所作出的行动可以看得出。杜甫说“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他把诸葛亮的遗恨归结到刘备兴兵为关张报仇而要灭掉吴的上面。应该说,刘备在吞吴行动上说明他不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才略。当时时局表明一是他不可能吞掉吴,二是就是吞掉他也是损兵折将,这样会毁掉蜀国,毕竟有一个实力最强的魏在旁边坐山观虎斗的虎视眈眈的看着,它不可能坐视蜀吞掉吴。
  就刘备而言,这次征战损兵折将且不说,从战略目光上看,刘备这一次失误巨大,影响了他们原来的宏伟战略。但是,我以为就是这次伐吴说明了刘备决非虚伪的人,江山与兄弟、君臣之情谁轻谁重,刘备选择了情义,成全了兄弟结义之情。但,江山从此遗恨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