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国(3 / 3)
  刘备的悲剧在于他的有英雄的胸襟抱负,却没有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目光。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战略思想,无疑是正确。入蜀为根据地,出蜀北定中原后席卷天下,只有出蜀才是蜀的唯一扩展出路。荆州之失增加了出蜀的困难,蜀吴之战消耗了蜀与吴的力量。他的悲剧第二点,在于他立了一个阿斗无能的太子做为继承人。在刘备初入蜀的时候,蜀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当时占据中原的魏都没有它快,并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敢如此大胆的立马第二年称帝,也可看蜀的力量可以抗魏。但是,在诸葛相亡后蜀国一直没有发展,如果说诸葛亮在时刘禅不由自主,但是诸葛死后三十多年里刘禅在政治和蜀国的发展上毫无建树。这三国志•后主传里可以清清白白的看到。没有人继承这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岂不是刘备的悲哀,也是他选取继承人的自我悲剧。
以时事而论,蜀虽然发展很快但以蜀之力还是无法与魏相争中原,天时地利蜀是无法和为相媲比的,在他这一代蜀根本就没有扩展统一天下的出路。与蜀而言,这一代只能内修国政,培养英才,寻找时机,北定中原,然后一统天下。
可惜,刘备的后继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他临终托孤的重臣诸葛亮又是个“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物,一心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从而常年征战,无心培养英才;或者说诸葛亮是知道伐魏无功,但他一心想着人定能胜天,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六出祁山是明知不胜而强为之。三国之亡首亡蜀,这岂不是对一心兴复大汉江山的刘备一个极大的讽刺。
刘备从布衣白丁成为割据一方的小朝廷,乱世之中有这样的成就堪称英雄,就其为情义而轻江山社稷难称政治大家,但为天下奔走一生,后为结义轻易而死此类重情重义的人不愧一代人杰。
或许蜀国一代江上只成就了为情为义而轻江山的桃园三结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忠义的两个佳话。悲剧的佳话一代代的感动着中国人,没有江山与情意的对比,没有扶不起的阿斗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忠义对比,这两个佳话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但是,两个佳话对比意义深远的国家江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这两个佳话是壮志未酬热血中的悲凉。
5.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江东之地是有孙策来领袖,曹操说他靠着老子起家算不得英雄,他不知道孙策尚有弟弟孙权。后来,曹操收刘表余部,与江东孙权有小范围的冲突,当他看到孙权治军严整,感叹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因为曹操跟孙权他老爹孙坚一辈的人,并且二人都是在镇压黄巾军时起家的。孙权小曹操二十七岁,小刘备二十一岁,是他们的后辈。当然,后来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个人的成就毕竟不是按年龄来划分的。孙权以不到弱冠之年,同两个江湖老油条角逐天下,最后取得一方霸业确实不容小觑。
曹操论断孙策言语多少有些偏颇,说到江东真正地开辟人物当是孙策。孙坚死的早,年不过三十七岁,余部都为袁术所得,孙策少年用谋索回孙坚的余部,并且挥兵入江东开辟了这个根据地。在这个时候,吴前期将臣多是孙策所招揽麾下的,如周瑜、张昭等等。孙策有英才也有争锋天下的锋锐,可惜死的太早了,若非英才早逝天下局势应该是另一种样子。
这人是很有政治远见,临死之时与大臣和孙权的话,他把天下局势看得很清楚了。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对于孙权和自己的比较拟定了孙权一生行事“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说完这些,孙策就死了,把位置遗留给了孙权。
孙权能成帝业,孙策为他奠定了立身资本,而能在纷乱之中保身后扩张就靠的自身才干了。孙权以年龄而算应该是第二代人物,而他却又是和第一代人物争锋天下,但是他称帝时却是第二代的三国人物,所以对他是不好划分的。
孙权接掌江东大权时,年仅十七岁。当时曹操以官渡之战胜袁绍,北方统一的轮廓已经有了雏形,刘备尚在流窜,刘表盘踞荆州。或许是虎父无犬子孙权在接掌大权之后,他一方面重用周瑜、张昭、程普等人,让其感到和他能成大业,另一方面招揽天下俊杰,如鲁肃、诸葛谨。与此同时,因为乱时局不稳,人心也不稳,好多人都是安则居,危则去,所以统辖范围内的郡县首领也好些不服的,孙权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也对这些反叛的人远伐近攻,确保了江东局面的安定。
孙权少小接权,能够平稳过渡,得益于识人重人。于内他信张昭,张昭有威严能平定内臣,并且一心辅助有莫大功劳;于外有周瑜,周瑜是个有大才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能和诸葛亮一拼,可以说东吴江山初步轮廓多有周瑜筹划,尤其赤壁之战因他和鲁肃的主战才赢得了东吴与蜀发展的时间空间,如不是那一战曹操恐怕一统天下了。信人不疑人是孙权成家的资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年仅二十六岁,他的兵将和曹操的兵将根本就不成正比,就是加上刘备的家底也差的远。在这个时候能做出战的命令,绝对的要大智大勇,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做不出这样的决定的。兵将的劝说是外因,而决定还是要作为主子的他自己拿定。也是这一决定,成就了他,消耗了魏强势锋锐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孙权的霸业成功是两方面的,一是其人的权谋战略思想,其二这个人是很有耐力的。
魏蜀吴三方,吴最弱。以他的实力不足以跟魏单独争衡,甚至也弱于蜀。蜀占据一个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而东吴没有,江东小域凭借长江天险是不足以抗拒已经统一了北方的魏的雄兵,它上首还有比它略微强盛的蜀。同时,当时江南地广人稀,到了宋朝时候南方才得到了全面开发,从唐人韩愈去潮汕的诗句里还可以感受到,唐时广东那里还是“瘴江滩”所以战略的思想决定着东吴的成败。
在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后,三国的整体格局基本上都定下来了,但是孙权却迟迟没有称帝,而是向魏称臣,这就是谋略了。魏以挟天下雄师而肆无忌惮称帝,蜀以地势之险足以自保而称帝,但是东吴却是在两者夹缝中,蜀中刘备尚在,如果冒然称帝可能会导致腹背受敌,尤其在夺荆州杀关羽之后。
史家以孙权被封吴王算东吴政权开始纪年,我以八年后为东吴开始纪年。八年后,孙权在武昌称帝,后迁都建业(南京)。这八年是有讲头的,在魏曹丕死他年轻的儿子曹叡继位,曹魏内部陷入政治的争权;在蜀刘备也死了,诸葛亮总揽朝政,而他力主同东吴通好,一心出蜀定三秦,从而席卷天下。政治的平衡才是孙权称帝的且机。可以说,在一切且机成熟的时候孙权又等了好几年,这是谋略也是耐力,毕竟黄袍加身称孤道寡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孙权并没有急迫。
孙权在三国时代创业皇帝里面,是做的最长的,过足了皇帝的瘾。东吴的一把手他当了五十多年,称孤道寡也也有二十多年。他熬死了好几任丞相与皇后,弄得儿子都等不及的要造反。
孙权过失也有多方面,政治大略方面杀关羽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荆州夺走了或许刘备不能说太多话,首先荆州本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其次兵不血刃的夺回来天经地义。但是,杀了关羽情况就不同了,关羽一生和刘备情同同胞兄弟,杀了他刘备岂能善罢甘休。说来也该孙权背运,杀张飞的人又跑到东吴去了,并且东吴收留了他们,这让刘备急火攻心,于是顾不得大局了亲率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来了。这个失误让孙权不得不向魏称臣。
失误其二:立太子,他先立孙登后立孙和,最后又废孙和立小儿子孙亮。天下纷争未定,废长立幼本是大忌,毕竟幼主控制不了局势,不能亲理朝政。西汉汉武帝就犯了这样一个毛病,以至于西汉自汉武帝亡后外戚重臣掌权,缺少了一个强力的后继者。孙权跟汉武帝一样犯了老糊涂的毛病。孙亮继位时不过十岁左右,到他被废时不过十六岁。东吴自孙权亡后就陷入了大臣握重权,内部闹的不亦乐乎,最后皇位落到了残暴的孙皓手里。可以说,东吴自孙权亡就无力争夺中夏了。
我欣赏孙权的用人。诸葛亮在蜀是一国丞相,孙权不但让他大哥诸葛谨为朝中大员,并且对他的儿子诸葛恪也是那么重用。当然,他儿子最后的翘辫子是另外一说。就这样知人用人是何等的大胆,颇显一代才俊的个性,这是后人不敢这样用的。
但是,孙权他的才略是和曹操、刘备无法媲比的,他虽然也是个创业的皇帝,但其性情是个守业皇帝。他没有吞噬天下的壮志,同时地理位置也限制他在这方面的构想。无论魏蜀谁强大,他迟早是被吃掉的。如他所说,那就是子孙的事情了,我顾及不到了。他这一语已经为他的成就定性了,只能做个一时一地的头头,无争雄天下的本事了。
6.
基本上每个乱世都是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时代,但是这些人物多少都是悲剧性多,而喜剧结局的少。
“即生瑜,何生亮”双雄并立,或许是每个乱世英雄的感叹。如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一句评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不得时”多么苍凉的一句感叹。三国是个喻亮并存、旷世人物出现的时代,曹刘孙不过是个头头罢了,而他们下面的个性人物如过江之鲤。
这些人物好像神话故事里的说法,他们都是应劫而生,大家热热闹闹的各自精彩的演绎一番后,然后被青史封神一般挂在汗青上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又岂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刘备、孙权北望中原望洋兴叹的时候,曹操、曹丕又何尝不是南望江南而扼腕长叹。夕阳残照,马鸣风萧萧,这是每个英雄的归宿。
但是,他们是英雄,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他们用一腔热血涂洒在神州大地上,用个体生命意志得到了丰满的张扬,在长枪大戟的战场上奔走;他们的英姿羽扇指挥了历史滚滚车轮的转速,轰轰烈烈的活过了——活得激扬、潇洒,他们的风骨透过几千年史册依旧感动着我们。
英雄活过了,如此痛快的活过了——有这句话足以安慰壮志未酬的雄心。 ↑返回顶部↑
			
			
			
			
			
		以时事而论,蜀虽然发展很快但以蜀之力还是无法与魏相争中原,天时地利蜀是无法和为相媲比的,在他这一代蜀根本就没有扩展统一天下的出路。与蜀而言,这一代只能内修国政,培养英才,寻找时机,北定中原,然后一统天下。
可惜,刘备的后继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他临终托孤的重臣诸葛亮又是个“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物,一心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从而常年征战,无心培养英才;或者说诸葛亮是知道伐魏无功,但他一心想着人定能胜天,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六出祁山是明知不胜而强为之。三国之亡首亡蜀,这岂不是对一心兴复大汉江山的刘备一个极大的讽刺。
刘备从布衣白丁成为割据一方的小朝廷,乱世之中有这样的成就堪称英雄,就其为情义而轻江山社稷难称政治大家,但为天下奔走一生,后为结义轻易而死此类重情重义的人不愧一代人杰。
或许蜀国一代江上只成就了为情为义而轻江山的桃园三结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忠义的两个佳话。悲剧的佳话一代代的感动着中国人,没有江山与情意的对比,没有扶不起的阿斗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忠义对比,这两个佳话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但是,两个佳话对比意义深远的国家江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这两个佳话是壮志未酬热血中的悲凉。
5.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江东之地是有孙策来领袖,曹操说他靠着老子起家算不得英雄,他不知道孙策尚有弟弟孙权。后来,曹操收刘表余部,与江东孙权有小范围的冲突,当他看到孙权治军严整,感叹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因为曹操跟孙权他老爹孙坚一辈的人,并且二人都是在镇压黄巾军时起家的。孙权小曹操二十七岁,小刘备二十一岁,是他们的后辈。当然,后来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个人的成就毕竟不是按年龄来划分的。孙权以不到弱冠之年,同两个江湖老油条角逐天下,最后取得一方霸业确实不容小觑。
曹操论断孙策言语多少有些偏颇,说到江东真正地开辟人物当是孙策。孙坚死的早,年不过三十七岁,余部都为袁术所得,孙策少年用谋索回孙坚的余部,并且挥兵入江东开辟了这个根据地。在这个时候,吴前期将臣多是孙策所招揽麾下的,如周瑜、张昭等等。孙策有英才也有争锋天下的锋锐,可惜死的太早了,若非英才早逝天下局势应该是另一种样子。
这人是很有政治远见,临死之时与大臣和孙权的话,他把天下局势看得很清楚了。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对于孙权和自己的比较拟定了孙权一生行事“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说完这些,孙策就死了,把位置遗留给了孙权。
孙权能成帝业,孙策为他奠定了立身资本,而能在纷乱之中保身后扩张就靠的自身才干了。孙权以年龄而算应该是第二代人物,而他却又是和第一代人物争锋天下,但是他称帝时却是第二代的三国人物,所以对他是不好划分的。
孙权接掌江东大权时,年仅十七岁。当时曹操以官渡之战胜袁绍,北方统一的轮廓已经有了雏形,刘备尚在流窜,刘表盘踞荆州。或许是虎父无犬子孙权在接掌大权之后,他一方面重用周瑜、张昭、程普等人,让其感到和他能成大业,另一方面招揽天下俊杰,如鲁肃、诸葛谨。与此同时,因为乱时局不稳,人心也不稳,好多人都是安则居,危则去,所以统辖范围内的郡县首领也好些不服的,孙权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也对这些反叛的人远伐近攻,确保了江东局面的安定。
孙权少小接权,能够平稳过渡,得益于识人重人。于内他信张昭,张昭有威严能平定内臣,并且一心辅助有莫大功劳;于外有周瑜,周瑜是个有大才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能和诸葛亮一拼,可以说东吴江山初步轮廓多有周瑜筹划,尤其赤壁之战因他和鲁肃的主战才赢得了东吴与蜀发展的时间空间,如不是那一战曹操恐怕一统天下了。信人不疑人是孙权成家的资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年仅二十六岁,他的兵将和曹操的兵将根本就不成正比,就是加上刘备的家底也差的远。在这个时候能做出战的命令,绝对的要大智大勇,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做不出这样的决定的。兵将的劝说是外因,而决定还是要作为主子的他自己拿定。也是这一决定,成就了他,消耗了魏强势锋锐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孙权的霸业成功是两方面的,一是其人的权谋战略思想,其二这个人是很有耐力的。
魏蜀吴三方,吴最弱。以他的实力不足以跟魏单独争衡,甚至也弱于蜀。蜀占据一个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而东吴没有,江东小域凭借长江天险是不足以抗拒已经统一了北方的魏的雄兵,它上首还有比它略微强盛的蜀。同时,当时江南地广人稀,到了宋朝时候南方才得到了全面开发,从唐人韩愈去潮汕的诗句里还可以感受到,唐时广东那里还是“瘴江滩”所以战略的思想决定着东吴的成败。
在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后,三国的整体格局基本上都定下来了,但是孙权却迟迟没有称帝,而是向魏称臣,这就是谋略了。魏以挟天下雄师而肆无忌惮称帝,蜀以地势之险足以自保而称帝,但是东吴却是在两者夹缝中,蜀中刘备尚在,如果冒然称帝可能会导致腹背受敌,尤其在夺荆州杀关羽之后。
史家以孙权被封吴王算东吴政权开始纪年,我以八年后为东吴开始纪年。八年后,孙权在武昌称帝,后迁都建业(南京)。这八年是有讲头的,在魏曹丕死他年轻的儿子曹叡继位,曹魏内部陷入政治的争权;在蜀刘备也死了,诸葛亮总揽朝政,而他力主同东吴通好,一心出蜀定三秦,从而席卷天下。政治的平衡才是孙权称帝的且机。可以说,在一切且机成熟的时候孙权又等了好几年,这是谋略也是耐力,毕竟黄袍加身称孤道寡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孙权并没有急迫。
孙权在三国时代创业皇帝里面,是做的最长的,过足了皇帝的瘾。东吴的一把手他当了五十多年,称孤道寡也也有二十多年。他熬死了好几任丞相与皇后,弄得儿子都等不及的要造反。
孙权过失也有多方面,政治大略方面杀关羽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荆州夺走了或许刘备不能说太多话,首先荆州本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其次兵不血刃的夺回来天经地义。但是,杀了关羽情况就不同了,关羽一生和刘备情同同胞兄弟,杀了他刘备岂能善罢甘休。说来也该孙权背运,杀张飞的人又跑到东吴去了,并且东吴收留了他们,这让刘备急火攻心,于是顾不得大局了亲率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来了。这个失误让孙权不得不向魏称臣。
失误其二:立太子,他先立孙登后立孙和,最后又废孙和立小儿子孙亮。天下纷争未定,废长立幼本是大忌,毕竟幼主控制不了局势,不能亲理朝政。西汉汉武帝就犯了这样一个毛病,以至于西汉自汉武帝亡后外戚重臣掌权,缺少了一个强力的后继者。孙权跟汉武帝一样犯了老糊涂的毛病。孙亮继位时不过十岁左右,到他被废时不过十六岁。东吴自孙权亡后就陷入了大臣握重权,内部闹的不亦乐乎,最后皇位落到了残暴的孙皓手里。可以说,东吴自孙权亡就无力争夺中夏了。
我欣赏孙权的用人。诸葛亮在蜀是一国丞相,孙权不但让他大哥诸葛谨为朝中大员,并且对他的儿子诸葛恪也是那么重用。当然,他儿子最后的翘辫子是另外一说。就这样知人用人是何等的大胆,颇显一代才俊的个性,这是后人不敢这样用的。
但是,孙权他的才略是和曹操、刘备无法媲比的,他虽然也是个创业的皇帝,但其性情是个守业皇帝。他没有吞噬天下的壮志,同时地理位置也限制他在这方面的构想。无论魏蜀谁强大,他迟早是被吃掉的。如他所说,那就是子孙的事情了,我顾及不到了。他这一语已经为他的成就定性了,只能做个一时一地的头头,无争雄天下的本事了。
6.
基本上每个乱世都是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时代,但是这些人物多少都是悲剧性多,而喜剧结局的少。
“即生瑜,何生亮”双雄并立,或许是每个乱世英雄的感叹。如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一句评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不得时”多么苍凉的一句感叹。三国是个喻亮并存、旷世人物出现的时代,曹刘孙不过是个头头罢了,而他们下面的个性人物如过江之鲤。
这些人物好像神话故事里的说法,他们都是应劫而生,大家热热闹闹的各自精彩的演绎一番后,然后被青史封神一般挂在汗青上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又岂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刘备、孙权北望中原望洋兴叹的时候,曹操、曹丕又何尝不是南望江南而扼腕长叹。夕阳残照,马鸣风萧萧,这是每个英雄的归宿。
但是,他们是英雄,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他们用一腔热血涂洒在神州大地上,用个体生命意志得到了丰满的张扬,在长枪大戟的战场上奔走;他们的英姿羽扇指挥了历史滚滚车轮的转速,轰轰烈烈的活过了——活得激扬、潇洒,他们的风骨透过几千年史册依旧感动着我们。
英雄活过了,如此痛快的活过了——有这句话足以安慰壮志未酬的雄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