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天津卫的吃法儿(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鱼酱的口感,应该是略Q略带着点儿嚼头。所以,得再继续煮会儿……”
  “还有就是,做这道菜的时候,千万不要没事儿用筷子啊铲子啥的去翻去碰,不会糊锅底的,这样才能保持鱼身不断鱼肉不碎。”
  “煮到第35分钟时汤汁已经收得差不多了,爱吃鱼冻的这时可以关火,将锅移至通风处自然晾凉后,隔一夜再吃口感最佳。”
  “要是喜欢吃热乎乎的鱼,那就关火后直接盛出来吃吧,但可能会有点腥~~~”
  “不爱吃鱼冻的就打开锅盖,大火收收汤即可。”
  说完,敖海源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啤酒。
  “这就完了?”徐长清放下手机问道。
  “可不,还要怎么样?”
  “那今天就这一道菜?”徐长清又问道。
  “还有一道鲻鱼排骨炖粉条儿,和一道香煎乌鱼籽。”
  在天津,很多钓鱼人眼中,鲻鱼就是个粗鄙莽撞的农夫。劲儿大,上钩后难以控制,搅窝子。
  很多沿海的居民对鲻鱼并不待见,只喊它白眼儿,连“鱼”字都懒得叫了。很多人甚至把白眼儿错喊成白燕儿,无论你怎么纠正,人家就是不改,就好像酒席上,你对贵宾们介绍一个端盘子上菜的老大娘的名字,人家贵宾哪儿记得住啊。
  鲻鱼的俗名太多了,有乌支、白眼、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丁鱼、黑耳鲻等等,可见其分布之广。
  鲻鱼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国沿海均有出产,尤以南方沿海较多。它们还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很多人分不清鲻鱼和梭鱼,因为它们俩长相确实极其近似。
  敖海源上初中时,每天都要路过一个菜市场,有天有个老大爷在菜市场卖几条儿子钓来的大白眼儿,旁边一个卖萝卜青菜的大娘凑过来赞叹,呀!这大梭鱼,真肥啊。
  大爷很不屑地纠正说,这是大白眼儿。
  这情景就像人们在街上闲逛,发现一个与好友容貌接近的陌生人迎面而来,错喊了对方。
  其实仔细分辨,鲻鱼还是有很多与梭鱼不同之处,比如,鲻鱼的脊楞背呈青灰色,腹部白色,外型肥短,大眼圈,大黑眼珠。鲻鱼炖熟了,它的两个老年人眼袋一样的大白眼圈就更明显了。
  梭鱼体态修长窈窕,红眼圈包围的乌溜溜的眼睛与眼神呆滞的白眼儿比,简直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鲻鱼属于渤海的洄游性鱼类,据说体长可长一米多。
  但是别说敖海源没见过这么大的鲻鱼,就是二哥敖武和他的那些老的少的钓友们,也没见过那么大的。
  一般来说鲻鱼达到五六斤左右,四十多公分长,感觉已经很大了。
  鲻鱼喜栖息在入海口。幼鱼常溯河入淡水河川。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遭污染的港湾、河川皆能生存。它们喜欢身居海水清浊之间,在海中蛇行回游环绕,好动刁钻,围入网中遇惊吓会奋不顾身往上跳跃,至死不屈。
  鲻鱼喜欢成群结队出游,行为莽撞,渤海渔民在海上作业时,都有白眼儿跳上渔船自投罗网的惊喜经历。
  敖武就曾经发过来一段视频,那次他坐快艇出海钓鱼,回来的时候没关运动相机,船在航道中快速行驶的时候,惊起了一群白眼儿,好巧不巧的就有一条蹦到了船舱里,敖武一脚就给踩住了,平白添了一条渔获。
  每年初夏,第一批鲻鱼从南方长途奔袭,来到了温暖舒适的渤海,此时的它们旅途劳顿,疲惫不堪,体型相对消瘦,肉质很囊软,像冰箱里冷冻一年以上的梭鱼一样肉质稀软,口感最差。
  但是只要给它们一些时间,它们就会在微生物丰富的渤海大快朵颐,很快就能变得体态粗壮,肉质紧实。与和它撞脸的梭鱼比,鲻鱼就是那种喜欢举铁的肌肉男;而梭鱼,顶多算练练瑜伽的骨感美人。
  天津沿海的钓鱼人,基本不会把鲻鱼当作目标鱼,大家的目标鱼首选鲈鱼,其次是梭鱼,只有没啥可钓的时候,才会眷顾鲻鱼。
  因为这货实在是太莽撞了,在水里犹如劫匪一般,给钓手们突然袭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