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 临别告诫(三)(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很多所谓经济学家说的“私有制”,实际上是“我有制”。
  私有制的精髓,不是“我有”。
  而是“处置”。
  换句话说,私有制的精髓,是我可以把我的东西卖出去,归别人所有。
  只有在私有制下,第二种私有制,才能“合法”地把第一种私有制谋杀,并在其尸体上建立起来。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需要暴力去维护。第二种私有制的拥趸者,没有足够的力量,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护第二种私有制。
  所以,想要大顺走资这条路,需要技巧,技术。
  谋杀,是个技术活。
  而在土地兼并周期中,这种谋杀,毫无技巧。
  给人的感觉,纯粹就是一个小崽子,还没长大,就拿着刀要捅死一个壮汉。结果每每被壮汉一把夺回刀,噗嗤来上一刀,反杀。
  是以,这可能需要退一步、走两步;也可能需要退两步、走一步;甚至可能需要迂回。
  总之,壮大支持第二种私有制的力量,或者在“保护”小农的姿态下悄悄把第二种私有制的力量养大。
  小孩杀大人,必然被反杀。
  而若小孩长大、大人老了,再杀呢?
  老皇帝是历史的无意识的推动者,李欗差不多应该也是,显然他们脑子里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学问,也不可能说李欗和老皇帝是站在第二种私有制,即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上去做事的。
  但是,他们的做法,也算是洞悉了大顺的经济基础。
  故而,他们恐惧小农破产、恐惧兼并加速。
  甚至于,李欗提出了要强制赎买、将地主的赎买金强制储蓄、强制投入到工矿业基建上,迫使他们转型。
  但,这也意味着,李欗的想法,至少是摸着了大顺的真正问题。
  包括说,大顺的实学激进派,均田、迁民,然后再发展工商业的思路,也是如此。
  其思路,就是退一步、进两步。先迁民、垦殖,是为了将来杀起来方便,反抗的不强烈、以及创造内部市场壮大产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或者说:
  欧洲的农业革命,是促成封建瓦解的基石,也使得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是从农业起步的。
  而大顺,是否有必要,让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农业起步呢?
  17世纪欧洲农业革命对欧洲的意义,对大顺是否有意义呢?
  论原始积累,大顺有世界一流的手工业,还有丝茶大黄瓷器黄铜漆器等等这些“特产”。
  论亩产提升,17世纪欧洲农业革命,远不如18世纪华北两年三熟。
  论劳动力,大顺真的不缺。
  那么,为什么非要刻舟求剑、非要东施效颦?
  为什么不看破表象,追究本质,理解第一种私有制和第二种私有制的矛盾,明白大顺即便要走资本主义,千万千万不要在农业上起步。反而,要尽可能在保护小农利益的情况下,把产业发展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