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魏晋十六国(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桓温专权咸康五年(9年),东晋丞相和外戚庾亮相继死去,晋成帝遂以桓温为荆州剌史,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桓温有雄才,并极富有野心。他从晋穆帝永和二年(46年)以后,曾三次进行北伐:同年冬,他率军溯江而上,直捣成都,一举消灭了成汉,夺回了梁、益二州;永和十年(54年),他又率步骑四万,攻入关中,兵锋直至灞上,后因粮草不继,只得退军;晋废帝太和四年(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前锋进至距燕都邺城仅二百余里的枋头,后因运粮水道被阻,只得退兵。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多,桓温的野心也愈来愈大。太和六年(71年),他废掉了晋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简文帝。二年后,司马昱死,孝武帝司马曜继位。这时,桓温已重病不起,但仍要晋帝加赐***九锡***。宁康元年(7年),桓温死,东晋的大权归司徒谢安执掌。
  四、淝水之战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8年)8月,苻坚倾全国87万、号称百万大军,分路向东晋大举进攻。他曾自豪地说:***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其军势之盛可以想见。东晋执政谢安以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指挥由其子谢琰和将军刘牢之率领的8万北府兵迎战。同年10月,秦军前锋都督苻融率5万兵马渡过淮水,攻占寿春,又派将军梁成率军5万,渡过淮水的支流淝水,逼洛涧以西屯驻,切断了淮水交通,不仅使援助寿春的晋将胡彬及其所率0.5万人不得东撤,而且也加强了寿春秦军的东西防务。苻坚得知胡彬被困峡石,粮草将尽的消息后,遂亲率轻骑0.8万,昼夜兼行,赶往寿春,并派人去晋营说降。谢石乘秦军尚未集结完毕,麾军渡过洛涧,将秦军驱于淝水之西,与秦军隔水对峙。接着,谢石又派人向苻融说:如秦军肯向后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再行决战。苻坚以为趁晋军半渡而击,必胜无疑。遂麾军稍退。这时,东晋降将、原襄阳太守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于是秦军大乱,不可遏止,苻融企图整顿阵势,被退军踏杀。谢石乘机发动攻势,风声鹤戾,秦军大败。
  前秦投入淝水之战的兵力虽多,但军士成份复杂,离心离德,缺乏战斗力。加之前秦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并在不断发展。而东晋在大敌压境之际,君臣上下,精诚团结,民众支持,将士用命,而北府兵大都由北方侨人组成,有极强的战斗力,故能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另外,苻坚轻敌麻痹,兵力分散,而晋军主
  帅指挥得当,很少失误,也是造成秦败晋胜的原因之一。
  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至
  淝水战后,苻坚逃回长安,被羌人姚苌所杀。94年,前秦主苻登又被姚兴所杀,前秦亡。在此前后,前秦国内的各族首领纷纷举众造反,北方又陷入了更大的分裂。
  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
  后秦兴亡后秦的建立者姚苌是羌族人。淝水战前,曾被苻坚封为龙骧将军,率蜀军沿江东下,未及参战,苻坚即败。返回长安,姚苌遂于84年自称大秦大王,86年即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其子姚兴继位后,重用汉族士人尹纬,招民垦荒,整饬吏治,使后秦达到极盛时期。姚兴死后,诸子争权,内乱迭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率众攻破长安,后秦亡。
  大夏兴亡大夏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匈奴族人,世居代北。曾任后秦骁骑将军、安北将军,率众驻守朔方,势力渐强。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年号龙升,定都统万(今陕西横山境内)。刘裕灭后秦退回江东,勃勃乘机攻占长安。次年,在灞上即位,仍回统万。勃勃为人不但极端狂妄,而且残忍至极。他曾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方***,故把都城取名统万。他派人用铁锥检验民夫所筑统万城墙时,锥剌墙内一寸,杀筑墙民失;否则,则杀检验官吏。对制作弓矢和铠甲的工匠,也用此法检验。真是个***视民如草芥***的暴君。勃勃死后,其子赫连昌继位,48年被北魏俘获。赫连定逃奔平凉,自称夏皇帝,并于41年灭西秦。不久,大夏被吐谷浑所灭。
  西秦兴亡西秦的创建者是鲜卑族人乞伏归仁。前秦瓦解后,他于85年在苑川(今甘肃榆中)自称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其弟乾归继位后,又改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94年,乾归改称秦王,史称西秦。乾归子炽盘继位后,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1年被夏王赫连定所灭。
  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
  后燕兴亡后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原为前燕宗室,后因与执政不合,西投前秦。淝水战后,慕容垂由洛阳返回邺城,杀前秦邺城守将符丕,于84年称燕王,两年后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407年,后燕主慕容熙被部下所杀,后燕亡。
  西燕兴亡西燕的建立者慕容冲,亦为前燕宗室。前燕灭亡后,慕容冲曾随大量鲜卑人被苻坚迁入关中。前秦灭亡后,慕容冲遂于85年在阿房(今陕西咸阳)称帝,后都长子(今山西长治),史称西燕。94年,被后燕灭亡。
  北燕兴亡北燕的建立者冯跋,是汉族人。原为后燕禁卫将军。后燕主慕容云于409年为庞臣离班所杀,冯跋自称燕天王,仍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北燕。46年,北魏攻入龙城,北燕主冯弘逃往高丽,48年,被高丽所杀,北燕亡。
  南燕兴亡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原为后燕主慕容垂之弟。后燕建立后,慕容德被封车骑将军,镇守邺城。北魏攻入后燕都城中山后,慕容德移驻滑台,400年又迁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自称燕帝,史称南燕。410年,南燕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
  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
  后凉兴亡后凉的建立者吕光,是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氐人。8年,被前秦苻坚派往西域,使西域0余国归附,被任西域校尉。淝水战前,吕光奉命东归,行至凉州,苻坚失败,吕光即称凉州牧。86年,自称大凉天王,史称后凉。40年,被后秦灭亡。
  南凉兴亡南凉的建立者秃发乌孤,是鲜卑拓跋氏的一支,曾在汉魏之际迁入河西,被称河西鲜卑。97年,乌孤先称大单于、西平王,后称武威王,迁都乐都。99年,其弟利鹿孤继位后,又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年,其弟辱檀继位后,又迁乐都,改称凉王,史称南凉。414年,被西秦所灭。
  西凉兴亡西凉的建立者李皓,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世为陇西大姓。后凉时曾任敦煌太守。400年,自称凉公,迁都酒泉,史称西凉。40年,被北凉所灭。
  北凉兴亡北凉的建立者沮渠蒙逊,匈奴人。后凉时曾任宿卫将军。曾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南)太守段业为凉州牧。410年,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次年,入主张掖,改称河西王,史称北凉。49年,被北魏所灭。
  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侨置与土断
  侨置侨置亦称侨州郡。东晋建立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南迁江东,遂在江东设立了很多和北方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机构,并规定:只要注籍侨置州郡,就可获得免除赋役的优待,北方士族亦可继续保持原来的崇高郡望,是为侨置。
  土断侨置推行以后,州郡纷繁,或“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三四”,“版籍为之混乱,职方所不能记”;加之北方士族兼并土地,荫庇佃客,致使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于是东晋和后来的南朝政府遂对北方侨人实行著籍输课制度,即查实户口,登记户籍,废除原来的优待政策,一律按规定收缴赋税,是为土断。东晋政府曾先后进行过四次土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晋哀帝兴宁二年(64年)由桓温主持的“庚戌”(三月一日)土断。
  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司马道子专权淝水战后,谢安由于声望极高,招致东晋孝武帝的猜忌,遂出镇广陵,不久病死。孝武帝遂将胞弟司马道子任为司徒、录尚书事,代谢安为相。司马道子专权自恣,暴横跋扈,又引起孝武帝的不满,遂以王皇后之兄王恭为南兖州剌史,又以殷仲堪为荆州剌史,以分道子之权。道子又引王国宝和王绪兄弟为心腹,用以对抗王恭和殷仲堪。
  王恭、殷仲堪之乱王恭和殷仲堪看到司马道子专横暴虐,心怀不满,遂相互联合,于晋安帝隆安元年(97年)分别从京口和武昌向建康进攻,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兄弟,请求退兵。不久,王、殷二人又联合广州剌史桓玄等,再次进攻建康。后因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受司马道子诱降倒戈,王恭被杀,各路军遂仓惶退却。
  桓玄专权进攻建康的诸路军退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后,共推桓温之子桓玄为盟主,桓玄遂乘机火并了殷仲堪,控制了荆州,兵马日盛。元兴元年(40年),司马道子发兵进攻荆州,桓玄又收买了北府兵将领刘牢之,遂长驱直入,攻占建康,道子被杀。不久,桓玄逼晋安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楚。
  刘裕当国桓玄建楚后,为了巩固帝位,迫刘牢之自刎而死,又起用了一批中下级年轻将领,企图将北府兵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北府兵将领刘裕虽表面迎合,暗中却进行倒桓准备。元兴元年(40年),刘裕在京口起兵,率北府兵攻入建康,击杀桓玄,扶晋安帝继位,遂控制了东晋大权。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北伐,灭南燕;次年,击败了卢循起义;十三年,灭后秦,年底,刘裕称宋王。晋恭帝元熙二年(40年),代晋称帝,东晋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