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17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澜(八十节)(117)(3 / 3)
赵元成看了一眼韩知礼,心头顾忌人家女婿还在这儿,话不好讲,所以支吾着。
易铭看出了他的担心,就强调道:“你只管讲,这吴三桂是吴三桂,韩知礼是韩知礼,他们各是个的,不是一路人,你但讲无妨。”
赵元成只好说道:“是,禀皇上,吴能奇协助家父掌管军务,就力主讨伐金国,说满清入关,欠下累累血债,天下人无不恨之入骨,举国上下,都赞同讨伐。家父反对,可众大臣支持者众,都说满清他日如若积蓄了力量,东山再起再祸害华夏也难说,不如趁现在大秦鼎盛,一鼓作气荡平东北、以绝后患。秦总理秦大人也不敢太过反对,岂知吴能奇挂帅出征,又进展顺利,三战皆胜,只半年不到,圆满平定东北。后不久将福临也给杀了,再迁山东、河北数十万人拓殖东北,又设立屯垦……。”
易铭又问:“那朝鲜李淏,与我拜了把子的,与我华夏,友邦相待,怎么也打起来了?”
赵元成回答道:“朝鲜王李淏与我大秦缔结友好,更与皇上亲如兄弟,天下皆知。先前与罗刹交战,他派军协同作战,也出力不少。只是吴琦玉认为皇上在双方议定边界时,多有让步,她不认可。所以她见平定金国太过顺利,吴能奇也声名日盛,于是派遣吴能奇举兵南下,征讨朝鲜。两方列阵于鸭绿江两岸,反复争夺,后来我军终于突破江防,大军随即南下,鼎盛之时,一度还占领汉城,那时候就连微臣也以为这决策是正确的,因朝鲜国不从汉姓、不着汉服、不说汉话,举兵征讨,就一并纳入汉统也好。只是李淏也会用兵,装备也不差,结果打来打去,双方都死伤惨重。据说我大秦,也伤亡十几万之巨,就这样也没有能灭掉朝鲜,吴能奇只好退入境内,双方打打停停,冲突不断,形成如今僵持之势。
后来出使西方的云中飞将军、汤若望、刘国轩等,回到福建。听说皇上失踪,新皇驾崩,朝中有变,就不再北上。他们知道朝中吴琦玉飞扬跋扈,容不得人,担心家人安危,所以流连踯躅。吴琦玉见云将军不愿北上,就杀了他家眷二十几口。南平侯郑成功及云将军等,无可奈何之下,仍旧奉皇上为主,不认新君。如此一来,吴琦玉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严令钱虎乙挥师南下,又和南平侯开战。双方打了大半年,南平侯不利,就弃福建退守台湾,仍以皇上大正为年号,奉皇上为宗主,如今也是隔海对峙、战事不断……。”
易铭听他这么一讲,恍然大悟,对于郑成功等所作所为,反而赞赏不已。
赵元成继续说道:“西南周兴侯吴三桂,本来在皇上失踪当年,便和陪都留守的敬兴侯杨承藩,率部一起平定了云南、广西的南明。吴三桂俘获了永历,不解至京师,竟自作主张,亲自用弓弦勒死。他本来平定西南大功一件,后来也总督四川、云南以示表彰。但吴三桂见朝廷在朝鲜和对南平侯之战中大伤元气,无力顾及西南,于是就反了。他以成都为都,称作大周,建元昭武。他坐拥西南,又攻入陕西、甘肃,后来退兵,接着又妄图两湖,只忠贞侯李过和大顺侯高一功厉害,他占不到便宜,只好退守西南,割据一方……。”
易铭见他说云贵平定,关心一人命运,所以插话问道:“你说吴三桂杨承藩平定云贵?那李定国呢?李定国和他那些人马哪里去了?也叫他们剿灭了?”
赵元成回答道:“李定国、刘文秀与我军数度恶战,后来看到打不过,就裹挟几十万军民,穿过横断山脉的缅北野人山,说是一路向西去了……。”
易铭又问道:“这个李定国虽然是造反起家,但他有本事,也很有气节,他们应该招降了的。”
赵元成又回答道:“皇上,朝中群臣本来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吴琦玉不允,她说李定国历来对我大秦不敬,我大秦当初逐灭暴清的时候,他在背后捅刀子,袭扰我后方遵义及川中等地,妄图拥立永历,复辟明朝,所以叫吴三桂务必全歼,绝不受降……。”
听赵元成这么一说,易铭心里又骂了娘,再问道:“孙可望呢?这家伙怎么样了?”
赵元成听了,答道:“南明内乱,孙可望与李定国争权,后来两个打起来了。孙可望打不过,就投了我大秦,将南明虚实,尽皆相告。平定云贵时,孙可望自请为向导,一路领着我大秦军队,一直打到了腾冲城。后来因功封为遵义侯……。”
易铭听赵元成说孙可望还是不可避免和李定国闹僵,主动投靠敌对阵营,还封了侯,易铭听罢,唏嘘不已。他未曾想到:这孙可望终究还是当了叛徒。鉴于他这侯爷居然叫做遵义侯,易铭尤其不满意,就插话说道:“这个孙可望汉奸卖国贼一般的小人,无信无义,也配称“遵义”两字?”
赵元成听了,只得答:“是!”
易铭又说道:“这么说来,孙可望于我大秦,也还功勋卓著的呀!”
赵元成却答道:“是,禀皇上,他就是因此被封侯,可是他性情张扬,去年也让吴琦玉毒死了,他一家老小,都给充了军,发配到了漠北。”
易铭听罢,叹气连连,自言自语道:“想不到这家伙还是躲不过这种下场……。”
片刻过后,易铭又问道:“吴三桂这厮云、贵、川都占了,人说得西南而得半天下,难怪他要造反。”
赵元成说道:“皇上,话虽如此,只黔北一地,敬兴侯杨承藩,未与他同流合污,从一开始就牵制于他。直到后来淑妃亡故,两年时间,与他冲突不断,成拉锯之势。这敬兴侯虽然也反了,只是对吴三桂,历来不让,大秦龙兴之地,工业基础本就不错,所以地方虽小,吴三桂也拿他没办法。敬兴侯就学台湾郑成功和云中飞,割据一方,只还以大正年号为正统。
如今天下形势,如同一团乱麻,吴琦玉败坏朝纲,为天下人所不容。皇上啊!吴琦玉才是病之根、乱之源、祸之由啊!皇上,您几年不在,可苦了天下百姓啊!可苦了为臣的呀!”
赵元成讲到这里,又两眼噗噗地掉下泪来。 ↑返回顶部↑
易铭看出了他的担心,就强调道:“你只管讲,这吴三桂是吴三桂,韩知礼是韩知礼,他们各是个的,不是一路人,你但讲无妨。”
赵元成只好说道:“是,禀皇上,吴能奇协助家父掌管军务,就力主讨伐金国,说满清入关,欠下累累血债,天下人无不恨之入骨,举国上下,都赞同讨伐。家父反对,可众大臣支持者众,都说满清他日如若积蓄了力量,东山再起再祸害华夏也难说,不如趁现在大秦鼎盛,一鼓作气荡平东北、以绝后患。秦总理秦大人也不敢太过反对,岂知吴能奇挂帅出征,又进展顺利,三战皆胜,只半年不到,圆满平定东北。后不久将福临也给杀了,再迁山东、河北数十万人拓殖东北,又设立屯垦……。”
易铭又问:“那朝鲜李淏,与我拜了把子的,与我华夏,友邦相待,怎么也打起来了?”
赵元成回答道:“朝鲜王李淏与我大秦缔结友好,更与皇上亲如兄弟,天下皆知。先前与罗刹交战,他派军协同作战,也出力不少。只是吴琦玉认为皇上在双方议定边界时,多有让步,她不认可。所以她见平定金国太过顺利,吴能奇也声名日盛,于是派遣吴能奇举兵南下,征讨朝鲜。两方列阵于鸭绿江两岸,反复争夺,后来我军终于突破江防,大军随即南下,鼎盛之时,一度还占领汉城,那时候就连微臣也以为这决策是正确的,因朝鲜国不从汉姓、不着汉服、不说汉话,举兵征讨,就一并纳入汉统也好。只是李淏也会用兵,装备也不差,结果打来打去,双方都死伤惨重。据说我大秦,也伤亡十几万之巨,就这样也没有能灭掉朝鲜,吴能奇只好退入境内,双方打打停停,冲突不断,形成如今僵持之势。
后来出使西方的云中飞将军、汤若望、刘国轩等,回到福建。听说皇上失踪,新皇驾崩,朝中有变,就不再北上。他们知道朝中吴琦玉飞扬跋扈,容不得人,担心家人安危,所以流连踯躅。吴琦玉见云将军不愿北上,就杀了他家眷二十几口。南平侯郑成功及云将军等,无可奈何之下,仍旧奉皇上为主,不认新君。如此一来,吴琦玉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严令钱虎乙挥师南下,又和南平侯开战。双方打了大半年,南平侯不利,就弃福建退守台湾,仍以皇上大正为年号,奉皇上为宗主,如今也是隔海对峙、战事不断……。”
易铭听他这么一讲,恍然大悟,对于郑成功等所作所为,反而赞赏不已。
赵元成继续说道:“西南周兴侯吴三桂,本来在皇上失踪当年,便和陪都留守的敬兴侯杨承藩,率部一起平定了云南、广西的南明。吴三桂俘获了永历,不解至京师,竟自作主张,亲自用弓弦勒死。他本来平定西南大功一件,后来也总督四川、云南以示表彰。但吴三桂见朝廷在朝鲜和对南平侯之战中大伤元气,无力顾及西南,于是就反了。他以成都为都,称作大周,建元昭武。他坐拥西南,又攻入陕西、甘肃,后来退兵,接着又妄图两湖,只忠贞侯李过和大顺侯高一功厉害,他占不到便宜,只好退守西南,割据一方……。”
易铭见他说云贵平定,关心一人命运,所以插话问道:“你说吴三桂杨承藩平定云贵?那李定国呢?李定国和他那些人马哪里去了?也叫他们剿灭了?”
赵元成回答道:“李定国、刘文秀与我军数度恶战,后来看到打不过,就裹挟几十万军民,穿过横断山脉的缅北野人山,说是一路向西去了……。”
易铭又问道:“这个李定国虽然是造反起家,但他有本事,也很有气节,他们应该招降了的。”
赵元成又回答道:“皇上,朝中群臣本来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吴琦玉不允,她说李定国历来对我大秦不敬,我大秦当初逐灭暴清的时候,他在背后捅刀子,袭扰我后方遵义及川中等地,妄图拥立永历,复辟明朝,所以叫吴三桂务必全歼,绝不受降……。”
听赵元成这么一说,易铭心里又骂了娘,再问道:“孙可望呢?这家伙怎么样了?”
赵元成听了,答道:“南明内乱,孙可望与李定国争权,后来两个打起来了。孙可望打不过,就投了我大秦,将南明虚实,尽皆相告。平定云贵时,孙可望自请为向导,一路领着我大秦军队,一直打到了腾冲城。后来因功封为遵义侯……。”
易铭听赵元成说孙可望还是不可避免和李定国闹僵,主动投靠敌对阵营,还封了侯,易铭听罢,唏嘘不已。他未曾想到:这孙可望终究还是当了叛徒。鉴于他这侯爷居然叫做遵义侯,易铭尤其不满意,就插话说道:“这个孙可望汉奸卖国贼一般的小人,无信无义,也配称“遵义”两字?”
赵元成听了,只得答:“是!”
易铭又说道:“这么说来,孙可望于我大秦,也还功勋卓著的呀!”
赵元成却答道:“是,禀皇上,他就是因此被封侯,可是他性情张扬,去年也让吴琦玉毒死了,他一家老小,都给充了军,发配到了漠北。”
易铭听罢,叹气连连,自言自语道:“想不到这家伙还是躲不过这种下场……。”
片刻过后,易铭又问道:“吴三桂这厮云、贵、川都占了,人说得西南而得半天下,难怪他要造反。”
赵元成说道:“皇上,话虽如此,只黔北一地,敬兴侯杨承藩,未与他同流合污,从一开始就牵制于他。直到后来淑妃亡故,两年时间,与他冲突不断,成拉锯之势。这敬兴侯虽然也反了,只是对吴三桂,历来不让,大秦龙兴之地,工业基础本就不错,所以地方虽小,吴三桂也拿他没办法。敬兴侯就学台湾郑成功和云中飞,割据一方,只还以大正年号为正统。
如今天下形势,如同一团乱麻,吴琦玉败坏朝纲,为天下人所不容。皇上啊!吴琦玉才是病之根、乱之源、祸之由啊!皇上,您几年不在,可苦了天下百姓啊!可苦了为臣的呀!”
赵元成讲到这里,又两眼噗噗地掉下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