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狙击电话(2 / 3)
看着李赛格的模样,他知道,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一半。
而李赛格心中的感慨,远比他要多。
分别的这些时日,许多人找他拍戏,他也趁着时机,尝试了许多角色。效果并不理想,不单未能提高他的演技,反而使他变得拘束起来。
这是因为,那些导演缺少控制力。
李赛格放开了表演,结果如何,难以预料。可能非常出彩,更可能非常糟糕。导演的控制力差,就导致了他的表演始终靠着自己,甚至偏离了剧本。为了影片不太离谱,他只能舍弃尽性的表演方式,中规中矩,既没有出彩的地方,也没有值得批评的点。
一般人能做到这样,算是不错了。
而由于有《活埋》的存在,他那精彩的表演,为人津津乐道。等到这些新片一出,普通观众与影评人不免失望,这演的都是什么东西呀?
所以李赛格也很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直到《狙击电话亭》开拍,他才重新找回了感觉。那是一种全没负担,可以全身心投入表演的感觉,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迟疑。只以自己最癫狂的方式来演绎,不用担心偏离,更不用担心过火。
在他看来,张斯与其他导演相比,尽管话很少,只是坐在一旁观看。偶尔会指挥工作人员,去这边改动一下灯光,去那边调整一下布景。但他的控制力非常强大,一切尽在掌握中,似乎难于见到底限。
在这样的控制力下,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无所顾忌地表演。
至于其他演员,感受没那么深,但从张斯的指导中,得到不少好处。所以聪明些的人,都会厚着脸皮,挤在他身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拿来请教他。即算不请教,也仔细地看他如何指导别人,从中好好学习。
“在演员的口中,张斯的评价非常高,从底层龙套,到一流巨星,都是如此。一者是由于他的性格,虽非好为人师,但对于别人的请教,向来认真回应;二者也是他总能寻到方法,去告诉演员方向;三者是他本人就是极为伟大的演员,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大师的放逐》
《狙击电话亭》正在如火如荼地拍摄,进展迅速,甚至超过了预期。
演员的表演,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非常顺利。说来也算一件奇事,这部戏的大部分群众演员,都是他的忠实读者,也有一些影迷。有几位还被挑选出来,出演了一些重要角色。这可令书迷们兴奋的很,能在偶像的电影里出现,可太值得骄傲了。
好在他的读者极为复杂,并不受年龄限制,所以能找到各种各类的人。将他们组织起来,倒是有模有样。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这些人是不用付薪水的,除了供应伙食住宿,一切都不用担心。
此外,因为是偶像的电影,书迷们可用心了,还帮忙做许多杂事。这不仅在降低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拍摄效率,令其他导演羡慕的不行,只怪自己不会写作。
就如那三位妓女,寻来寻去,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不是演的太浮夸,就是养的太腼腆,完全不像一个性服务者。就有人提议,不如找个真的妓女来试试吧。这是个玩笑,张斯当然不会选择。演戏与生活是存在差异的,你干这一行,却不见得能演这一行。
后来他的读者中,冒出了三位女大学生,粉嫩可爱,十分清纯,却要求自己试试。工作人员不禁摇头,看她们羞涩的模样,完全不靠谱。闲着没事,张斯也没拒绝,就让她们试了试,结果令人吃惊。
专业演员没做到,经历丰富的书迷没做到……却让几个单纯水嫩的女学生做到了,一转身,一回眸,那种风尘气与风骚气,扑面而来,令人叹为观止。工作人员发愣,心内止不住叹息:看来,演戏确实要看天赋。
尽管有些生涩,那也是因为初次接触的缘故,张斯指导一下就行了。
三位姑娘倒是挺兴奋,丝毫不以演这样的下流角色为意,画中浓艳的妆,嬉戏打闹,故意去挑逗那些认识的人,十分有趣。至于那个开妓院的流氓,也不是真的流氓,而是张斯文坛中的朋友,一位货真价实的作家。
明明是个文化人,学富五车,演戏的时候偏偏要满嘴脏话,无耻下流,可当真为难他了。出来的效果却非常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张斯对他竖了个大拇指,私下还笑道:“你就是为演流氓而生的,当作家可惜了。”
“张斯选演员,向来五花八门,不拘一格。所以他的作品里,时常能看到一些熟面孔,并且都是非专业的。在他看来,挑演员只能按着‘适合’两个字去,专业与否,并不重要。而这一习惯从《狙击电话亭》开始,一直没有变过……”
————《华夏影坛三十年》
“他爱提拔后进,在圈中是出了名的。许多人都是在机缘巧合之中,遇见了他,接着便不知不觉的踏上了明星的道路。所以许多演员谈以往经历,总要说一句‘感谢张先生’,这导致他被放逐后,影响力依然存在,人们私下里会流传有关他的事……”
————《张斯传》
《狙击电话亭》花的比《活埋》多,但仍是部小成本,总共不过一两百万。这其中还是李赛格作为薪酬,拿走了大部分。群众演员完全不用担心,没花什么钱,楚韵也不用说,即便是李悦染也为能受到张斯的邀请而兴奋,只象征性地拿了点。
剩下的费用,都花在了影片制作上。 ↑返回顶部↑
而李赛格心中的感慨,远比他要多。
分别的这些时日,许多人找他拍戏,他也趁着时机,尝试了许多角色。效果并不理想,不单未能提高他的演技,反而使他变得拘束起来。
这是因为,那些导演缺少控制力。
李赛格放开了表演,结果如何,难以预料。可能非常出彩,更可能非常糟糕。导演的控制力差,就导致了他的表演始终靠着自己,甚至偏离了剧本。为了影片不太离谱,他只能舍弃尽性的表演方式,中规中矩,既没有出彩的地方,也没有值得批评的点。
一般人能做到这样,算是不错了。
而由于有《活埋》的存在,他那精彩的表演,为人津津乐道。等到这些新片一出,普通观众与影评人不免失望,这演的都是什么东西呀?
所以李赛格也很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直到《狙击电话亭》开拍,他才重新找回了感觉。那是一种全没负担,可以全身心投入表演的感觉,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迟疑。只以自己最癫狂的方式来演绎,不用担心偏离,更不用担心过火。
在他看来,张斯与其他导演相比,尽管话很少,只是坐在一旁观看。偶尔会指挥工作人员,去这边改动一下灯光,去那边调整一下布景。但他的控制力非常强大,一切尽在掌握中,似乎难于见到底限。
在这样的控制力下,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无所顾忌地表演。
至于其他演员,感受没那么深,但从张斯的指导中,得到不少好处。所以聪明些的人,都会厚着脸皮,挤在他身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拿来请教他。即算不请教,也仔细地看他如何指导别人,从中好好学习。
“在演员的口中,张斯的评价非常高,从底层龙套,到一流巨星,都是如此。一者是由于他的性格,虽非好为人师,但对于别人的请教,向来认真回应;二者也是他总能寻到方法,去告诉演员方向;三者是他本人就是极为伟大的演员,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大师的放逐》
《狙击电话亭》正在如火如荼地拍摄,进展迅速,甚至超过了预期。
演员的表演,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非常顺利。说来也算一件奇事,这部戏的大部分群众演员,都是他的忠实读者,也有一些影迷。有几位还被挑选出来,出演了一些重要角色。这可令书迷们兴奋的很,能在偶像的电影里出现,可太值得骄傲了。
好在他的读者极为复杂,并不受年龄限制,所以能找到各种各类的人。将他们组织起来,倒是有模有样。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这些人是不用付薪水的,除了供应伙食住宿,一切都不用担心。
此外,因为是偶像的电影,书迷们可用心了,还帮忙做许多杂事。这不仅在降低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拍摄效率,令其他导演羡慕的不行,只怪自己不会写作。
就如那三位妓女,寻来寻去,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不是演的太浮夸,就是养的太腼腆,完全不像一个性服务者。就有人提议,不如找个真的妓女来试试吧。这是个玩笑,张斯当然不会选择。演戏与生活是存在差异的,你干这一行,却不见得能演这一行。
后来他的读者中,冒出了三位女大学生,粉嫩可爱,十分清纯,却要求自己试试。工作人员不禁摇头,看她们羞涩的模样,完全不靠谱。闲着没事,张斯也没拒绝,就让她们试了试,结果令人吃惊。
专业演员没做到,经历丰富的书迷没做到……却让几个单纯水嫩的女学生做到了,一转身,一回眸,那种风尘气与风骚气,扑面而来,令人叹为观止。工作人员发愣,心内止不住叹息:看来,演戏确实要看天赋。
尽管有些生涩,那也是因为初次接触的缘故,张斯指导一下就行了。
三位姑娘倒是挺兴奋,丝毫不以演这样的下流角色为意,画中浓艳的妆,嬉戏打闹,故意去挑逗那些认识的人,十分有趣。至于那个开妓院的流氓,也不是真的流氓,而是张斯文坛中的朋友,一位货真价实的作家。
明明是个文化人,学富五车,演戏的时候偏偏要满嘴脏话,无耻下流,可当真为难他了。出来的效果却非常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张斯对他竖了个大拇指,私下还笑道:“你就是为演流氓而生的,当作家可惜了。”
“张斯选演员,向来五花八门,不拘一格。所以他的作品里,时常能看到一些熟面孔,并且都是非专业的。在他看来,挑演员只能按着‘适合’两个字去,专业与否,并不重要。而这一习惯从《狙击电话亭》开始,一直没有变过……”
————《华夏影坛三十年》
“他爱提拔后进,在圈中是出了名的。许多人都是在机缘巧合之中,遇见了他,接着便不知不觉的踏上了明星的道路。所以许多演员谈以往经历,总要说一句‘感谢张先生’,这导致他被放逐后,影响力依然存在,人们私下里会流传有关他的事……”
————《张斯传》
《狙击电话亭》花的比《活埋》多,但仍是部小成本,总共不过一两百万。这其中还是李赛格作为薪酬,拿走了大部分。群众演员完全不用担心,没花什么钱,楚韵也不用说,即便是李悦染也为能受到张斯的邀请而兴奋,只象征性地拿了点。
剩下的费用,都花在了影片制作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