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倒霉的司马迁(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此次出塞,学着李广一头撞上了匈奴主力,直接被包围。】
  【挥师搏击、杀敌数千,却仍难逃被包围的命运。在匈奴左、右贤王主力八万骑兵的围攻下,李陵“矢尽道穷”,只能将解困的希望寄托在李广利身上。
  然而,就在李陵大军遭遇围困之际,他的手下管敢却率先投靠了匈奴人。李陵未能等到援军便已全军覆没。战后,李陵害怕被汉武帝问责,遂投降了匈奴。】
  【有时候都无力吐槽……当个运粮官不好吗?
  立下军令状又打不过。
  打不过居然还投降?】
  【得知此事的汉武帝大发雷霆,群臣也跟着骂。】
  【唯有司马迁说了一番相对公道的话。】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是这样写的: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
  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
  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
  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
  【但是这番话被刘彻认为是司马迁攻击李广利等人救援不利。
  判了司马迁诬罔主上的罪名,下狱。】
  【哎,有的时候实在不是拾柒不尊重祖宗。
  太史公您老人家要不要联系前因后果想一想?
  汉武帝让他运粮,他心高气傲不干,立下军令状,说要大破匈奴。
  结果呢?
  不仅败了,还投降了?】
  【历朝历代但凡立下军令状就不是一般的事,要么做到要么死。】
  【天汉四年,汉武帝又以公孙敖为因杅将军,让其率步骑4万配合李广利出征匈奴。这一次,公孙敖的运气没比李陵好多少。他带出去的4万部队,多数折损于匈奴主力之手。撤兵回朝后,公孙敖遭到了汉武帝的问责。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名,他只能将这一切的过错归咎于李陵,胡诌一语:“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公孙敖的话并无依据,且最后被证实替匈奴人练兵的,是另一名汉朝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但那一刻,汉武帝显然已经完全泯灭了他对李陵的最后一丝信任。他将李陵留在汉朝的族人尽数杀光,替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受此牵连,获罪下狱,徘徊在生死边缘。】
  【不管李陵之前是不是诈降,此刻变成了真降。】
  【汉武帝有错吗?
  有,不分青红皂白。
  司马迁有错吗?
  有,不分前因后果。
  李陵有错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