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一只锦囊与一段回忆(3 / 3)
其实当时他自己也就是个孩子,那时,他才十一岁。
一年以后,谢姑娘如所有人的“愿”嫁给了英宗,成为了南唐的皇后。
又过了几年,外边都传英宗不能生育,想要过继几名皇子,承欢膝下。他就被一纸诏书,从山南东道的某个县城,被人带回了建邺。
那时的小李安,已经从一个婴儿长成了扎着两角辫的孩童,被他安置在了建邺城内的一座旧宅子里,请了两个嬷嬷照管,自己也经常从宫里出来陪伴玩耍。
谢皇后时时到他的宫里来探望,便朝他打听这孩子的一切故事。
谢皇后与他名义上是母子,实际上相差只有区区五岁,因此外边就开始闲传,说他与谢皇后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
后来他在宫外有了梧栗园,便将小李安接了过来一起居住。
再往后,英宗皇帝与谢皇后的身子都不怎么好,终于在李安十一岁那年,谢皇后病故。
随后不久,英宗的身子每况愈下,他便在梧栗园中代行监国之职,忙时接见众官、发号施令,闲时与同僚在园中畅游,饮酒作诗,实在快意。
那时的小李安,便总是跟在他的身边,像个小书童,将这一切都瞧在了眼里。
后来英宗突然立了李辎当太子,梧栗园也一夜间冷清下来。
他按照谢皇后临终前的嘱托,再度离开建邺,将李安送回了陈州,送到他的父亲手里。
就是在那一次北游,他从陈州继续往西,看到了一座真正的大城,一座雄伟繁华得让他目瞪口呆的城市——神都。
后面的事情仿佛是上天安排的一般,他见到了卢梁,拜其为师,拿到了一枚黑黝黝的神机牌。
时光匆匆,一过便又是五年,原本他是打算永远留在北方,留在这座让他深深崇慕的城市,留在老师的身边学习的……可是五年后的某一年,他大周户部曹主事的四十岁寿宴上,瞧见了第二个改变了他一生的女子。
那位女子,也正是他此生的挚爱。
如果这女子的父亲、大周户部的曹主事大名不叫曹梓,也没有立志当宰相;如果当时寿宴同席的当中,没有一个叫李毅的人;如果这个李毅不是名门望族赵郡李氏的长门长子,并且恰好能够帮助曹主事骤然跃升名门望族之流的话……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他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又极其悲壮的爱情之后,黯然离开神都,只身回到南国,回到那梧栗园中。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收了个小徒弟,叫做姜炎。
后来英宗驾崩,李辎继位,他为了躲避灾祸又从梧栗园出走,开始以畅游山水为名的避难。
再不知过了几年,他听说小李安的父亲,竟然被人从陈州请到神都,去做了太子。
他在惊讶之余,也为小李安感到高兴。
然后他收养了一个天资十分优秀的义子,改名叫做李钰。
父子二人便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刻苦学习,没几年便青出于蓝。
李嗣原本以为,会就这样了此残生,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小李安的求助信……
那是丰庆二年的夏天…… ↑返回顶部↑
一年以后,谢姑娘如所有人的“愿”嫁给了英宗,成为了南唐的皇后。
又过了几年,外边都传英宗不能生育,想要过继几名皇子,承欢膝下。他就被一纸诏书,从山南东道的某个县城,被人带回了建邺。
那时的小李安,已经从一个婴儿长成了扎着两角辫的孩童,被他安置在了建邺城内的一座旧宅子里,请了两个嬷嬷照管,自己也经常从宫里出来陪伴玩耍。
谢皇后时时到他的宫里来探望,便朝他打听这孩子的一切故事。
谢皇后与他名义上是母子,实际上相差只有区区五岁,因此外边就开始闲传,说他与谢皇后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
后来他在宫外有了梧栗园,便将小李安接了过来一起居住。
再往后,英宗皇帝与谢皇后的身子都不怎么好,终于在李安十一岁那年,谢皇后病故。
随后不久,英宗的身子每况愈下,他便在梧栗园中代行监国之职,忙时接见众官、发号施令,闲时与同僚在园中畅游,饮酒作诗,实在快意。
那时的小李安,便总是跟在他的身边,像个小书童,将这一切都瞧在了眼里。
后来英宗突然立了李辎当太子,梧栗园也一夜间冷清下来。
他按照谢皇后临终前的嘱托,再度离开建邺,将李安送回了陈州,送到他的父亲手里。
就是在那一次北游,他从陈州继续往西,看到了一座真正的大城,一座雄伟繁华得让他目瞪口呆的城市——神都。
后面的事情仿佛是上天安排的一般,他见到了卢梁,拜其为师,拿到了一枚黑黝黝的神机牌。
时光匆匆,一过便又是五年,原本他是打算永远留在北方,留在这座让他深深崇慕的城市,留在老师的身边学习的……可是五年后的某一年,他大周户部曹主事的四十岁寿宴上,瞧见了第二个改变了他一生的女子。
那位女子,也正是他此生的挚爱。
如果这女子的父亲、大周户部的曹主事大名不叫曹梓,也没有立志当宰相;如果当时寿宴同席的当中,没有一个叫李毅的人;如果这个李毅不是名门望族赵郡李氏的长门长子,并且恰好能够帮助曹主事骤然跃升名门望族之流的话……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他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又极其悲壮的爱情之后,黯然离开神都,只身回到南国,回到那梧栗园中。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收了个小徒弟,叫做姜炎。
后来英宗驾崩,李辎继位,他为了躲避灾祸又从梧栗园出走,开始以畅游山水为名的避难。
再不知过了几年,他听说小李安的父亲,竟然被人从陈州请到神都,去做了太子。
他在惊讶之余,也为小李安感到高兴。
然后他收养了一个天资十分优秀的义子,改名叫做李钰。
父子二人便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刻苦学习,没几年便青出于蓝。
李嗣原本以为,会就这样了此残生,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小李安的求助信……
那是丰庆二年的夏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