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圣贤书(中)(2 / 4)
“正是。不过这‘日月为盟,山河永志’一句却不是虚话,所指的正是这山河璧。相传山河璧不朽不坏,有诸多玄机奥妙,凡是刻在上头的文字,皆由日月作盟,有神灵为证,不可刊改,千秋不易。”
听徐机说得天花乱坠,魏谦心中却是哂笑不已。要说这山河璧的底细,在这世上大概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于是魏谦没有在这玩意上细究,转而又问起遗诏的事来:“原来如此,莫非弘德帝的遗诏之中也藏有什么玄机不成?”
徐机摇了摇头。
魏谦顿时就有些急眼,手上一个用力,把茶末都捣了出来。
或许是心疼这些茶叶,徐机也不再卖关子,说道:“道济莫急,当年弘德帝殡天之时,老夫尚不过是一介举人,像传国继位这样的大事,哪能知晓其中究竟。不过后来为献王议礼之时,张茂恭曾经在朝会之上以遗诏一事向杨元和公然发难,说弘德帝在遗诏中是传位给了献王,因此今上继位是名正言顺,并无继嗣一说。”
魏谦若有所思,张茂恭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太祖朱元璋的确在《皇明祖训》中白纸黑字写道:凡朝廷无皇子,可兄终弟及。不过问题是——“可在下记得:献王明明是在先于弘德帝病逝的,那弘德帝又如何会传位给献王呢?”
面对魏谦的疑问,徐机却只笑了笑,没有回答。
魏谦一愣,很快就明白了过来,顿时后脊生出一阵刺骨的寒意。
如果张茂恭所言不假,弘德帝的确是传位给了献王,而献王当时又还在世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很值得玩味了。
自古天家无父子,魏谦甚至都不敢再细想下去。
魏谦转而问道:“既然遗诏的正本就刻在山河璧上,那把山河璧请出来一观,一切争论不就平息了吗?”
徐机面上笑容渐渐淡去,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说道:“坏就坏在这山河璧上。弘德帝遗诏一事经由张茂恭挑明,一干老臣方才知晓,山河璧竟然一直在杨元和手中,并没有交还给圣上。圣上也因此龙颜大怒,在朝会上怒斥杨元和有不臣之心。可即便圣上和张茂恭咄咄相逼,杨元和最后也没有交出山河璧,以致罢官获罪,流放千里。等杨元和病逝之后,山河璧也随之下落不明,至于弘德帝在遗诏中是不是传位给了献王,也就不得而知了。”
听徐机说完这桩陈年旧事,魏谦手上调茶的动作不觉渐渐停了下来。
徐机这次并没有出声提醒,而是静静注视着魏谦。
虽然对魏谦这恭王世子的身份还存有诸多疑虑,不过徐机也同样存了投石问路的心思,想要在魏谦这解答一些迷惑。不然他也不会和魏谦絮絮叨叨地说这么多往事了。
而魏谦这头,他虽然知道山河璧的底细,但对里头所记载的东西一无所知,他只能猜测,除了弘德帝的遗诏,山河璧里一定还记录着别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恭王想要公之于天下,而杨元和却要极力掩盖的。
杨元和为了隐瞒这个秘密,不仅放弃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还断送了自己的身家与性命。
是了!如果献王在病逝前就已经受诏,只是因为病重而不能赴京登基,那么献王同样可能留下一道遗诏,而这道遗诏的内容大抵就是立幼子恭王为储了。
然而废长立幼自古以来就是取乱之道,违背礼法,杨元和身为文官,自然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再加上杨元和行事刚愎自用,所以完全有可能私自将献王的这道遗诏封存,转而矫诏让长子——也就是如今的永靖帝入嗣弘德帝。
如此一来,也就断绝了献王遗诏的合法性。
魏谦在脑海中渐渐还原了当时的情形,但他转念一想,又隐隐觉得不对。
恭王当年扶持张茂恭的时候,永靖帝已经履极十余载了。恭王不可能天真地以为一道遗诏就能扳倒永靖帝,不然也不会在封地辛苦谋划多年。
即便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杨元和,也不可能单凭一道遗诏,就行废立之事。
除非……
魏谦悚然而惊!
除非有一个在礼法上足以废帝的理由。
===================================================================
要说找一个在礼法上足以废帝的理由。 ↑返回顶部↑
听徐机说得天花乱坠,魏谦心中却是哂笑不已。要说这山河璧的底细,在这世上大概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于是魏谦没有在这玩意上细究,转而又问起遗诏的事来:“原来如此,莫非弘德帝的遗诏之中也藏有什么玄机不成?”
徐机摇了摇头。
魏谦顿时就有些急眼,手上一个用力,把茶末都捣了出来。
或许是心疼这些茶叶,徐机也不再卖关子,说道:“道济莫急,当年弘德帝殡天之时,老夫尚不过是一介举人,像传国继位这样的大事,哪能知晓其中究竟。不过后来为献王议礼之时,张茂恭曾经在朝会之上以遗诏一事向杨元和公然发难,说弘德帝在遗诏中是传位给了献王,因此今上继位是名正言顺,并无继嗣一说。”
魏谦若有所思,张茂恭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太祖朱元璋的确在《皇明祖训》中白纸黑字写道:凡朝廷无皇子,可兄终弟及。不过问题是——“可在下记得:献王明明是在先于弘德帝病逝的,那弘德帝又如何会传位给献王呢?”
面对魏谦的疑问,徐机却只笑了笑,没有回答。
魏谦一愣,很快就明白了过来,顿时后脊生出一阵刺骨的寒意。
如果张茂恭所言不假,弘德帝的确是传位给了献王,而献王当时又还在世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很值得玩味了。
自古天家无父子,魏谦甚至都不敢再细想下去。
魏谦转而问道:“既然遗诏的正本就刻在山河璧上,那把山河璧请出来一观,一切争论不就平息了吗?”
徐机面上笑容渐渐淡去,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说道:“坏就坏在这山河璧上。弘德帝遗诏一事经由张茂恭挑明,一干老臣方才知晓,山河璧竟然一直在杨元和手中,并没有交还给圣上。圣上也因此龙颜大怒,在朝会上怒斥杨元和有不臣之心。可即便圣上和张茂恭咄咄相逼,杨元和最后也没有交出山河璧,以致罢官获罪,流放千里。等杨元和病逝之后,山河璧也随之下落不明,至于弘德帝在遗诏中是不是传位给了献王,也就不得而知了。”
听徐机说完这桩陈年旧事,魏谦手上调茶的动作不觉渐渐停了下来。
徐机这次并没有出声提醒,而是静静注视着魏谦。
虽然对魏谦这恭王世子的身份还存有诸多疑虑,不过徐机也同样存了投石问路的心思,想要在魏谦这解答一些迷惑。不然他也不会和魏谦絮絮叨叨地说这么多往事了。
而魏谦这头,他虽然知道山河璧的底细,但对里头所记载的东西一无所知,他只能猜测,除了弘德帝的遗诏,山河璧里一定还记录着别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恭王想要公之于天下,而杨元和却要极力掩盖的。
杨元和为了隐瞒这个秘密,不仅放弃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还断送了自己的身家与性命。
是了!如果献王在病逝前就已经受诏,只是因为病重而不能赴京登基,那么献王同样可能留下一道遗诏,而这道遗诏的内容大抵就是立幼子恭王为储了。
然而废长立幼自古以来就是取乱之道,违背礼法,杨元和身为文官,自然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再加上杨元和行事刚愎自用,所以完全有可能私自将献王的这道遗诏封存,转而矫诏让长子——也就是如今的永靖帝入嗣弘德帝。
如此一来,也就断绝了献王遗诏的合法性。
魏谦在脑海中渐渐还原了当时的情形,但他转念一想,又隐隐觉得不对。
恭王当年扶持张茂恭的时候,永靖帝已经履极十余载了。恭王不可能天真地以为一道遗诏就能扳倒永靖帝,不然也不会在封地辛苦谋划多年。
即便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杨元和,也不可能单凭一道遗诏,就行废立之事。
除非……
魏谦悚然而惊!
除非有一个在礼法上足以废帝的理由。
===================================================================
要说找一个在礼法上足以废帝的理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