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圣贤书(中)(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魏谦立刻就想到了献王那蹊跷的死亡时间,以及那个他不敢细想下去的可能——弑父!
  如果献王执意要废长立幼的话,那么当时摆在永靖帝面前的选择,除了等死外,便只有这么一条路了。
  永靖帝显然并不知道山河壁的存在,而要是献王在死前留存下了证据,那么很多事似乎都能够说得通了。
  千头万绪,终于在此刻凝成了线。
  魏谦顺着这条时间的线绳望去,往事的迷雾终于在柳暗花明中渐次散开。
  魏谦也实在没有想到,他居然还是小看了恭王。自家的这位老丈人远比他魏谦想的还要阴狠,还要诡诈。
  恭王太了解自己的这位长兄了,也足够有耐心。
  恭王知道永靖帝想要还政夺权的心思。
  恭王等了十年,而后仅凭张茂恭的一封上书,就掀起了那场震动朝野的议礼之争。
  恭王也明白只有借助杨雍才能扳倒永靖帝,所以将这位曾经有拥立之功的两朝首辅,一步步逼到了与永靖帝决裂的地步。
  最后在朝会之上,挑明弘德帝遗诏一事,就是要在天日昭昭之下,众目睽睽之间,由永靖帝亲自来揭开这个天子弑父的真相。
  而为了这一刻,恭王在湖广蛰伏了十数年,暗中经营布置,甚至不惜将长子送入宫中为质。
  然而可惜的是,恭王最后还是功亏一篑,输得一败涂地。
  恭王的确是步步为营,机关算尽,但他唯独没有算到杨雍的选择。
  不说恭王没能料到,其实就连魏谦也觉得有些费解。
  当年的杨雍明明拥有着废立的权力,也掌握着足以让世人无可指摘的废帝理由,更是已经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但杨雍最后却是选择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藏下去,而自己则落了个获罪流放,身死族灭的下场。
  但魏谦转念一想:其实杨雍的选择一直就没有变过。
  就像当初传位之时,杨雍未必不知道永靖帝弑父的事,但他还是选择立长不立幼,甚至不惜伪造遗诏,瞒改了献王的丧期。
  也正如后来议礼之时,杨雍明知道会与天子反目,但还是选择维护继嗣的名分,为此不惜搭上了自己的一切:权位、声名、家族乃至性命。
  魏谦毕竟在这个时代活了半辈子,对于杨雍的选择,虽然无法赞同,但多少也能够理解。
  对于杨雍这样的士大夫来说,所谓的长幼嫡庶,所谓的礼制名分,是一国之本,是执政之基,是比道德文章,甚至是比身家性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而恭王这样的人,或许至死都不会明白这些。
  此时,一旁的徐机见魏谦脸上渐有恍然之色,心中一动,轻咳了两声。
  魏谦回过神来,只听徐机笑着问道:“道济既然是恭王的后人,想来对这些旧事也并非一无所知吧?”
  魏谦犹是心绪重重,只能搪塞道:“不瞒相爷,我虽自幼在宫里长大,但到底是少不更事。后来又在宫外流离多年,许多事也只是道听途说,未知真假。”
  徐机呵呵一笑,不置可否。
  虽然徐机没说话,但魏谦还是察觉出了徐机的不满,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魏谦心念急转,正琢磨着要如何先应付过去。
  就在低眉思索间,魏谦视线的余光扫过徐机手中的茶杯。
  杯里的茶水还剩一半,但已是凉透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