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子百家臣服!(2 / 4)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耳,弗思耳矣。”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学说的主流学派,也称为道统学派。
由此作为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出发点,是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德治。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就是说,人之本性都是恶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恶是为了自己趋利避害;如果人又好的表现,都是虚伪的、伪装的。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以荀子性恶论作为治国理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大秦律法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推定人人都是懒惰的、没有刑法敬畏都是可能犯法的,因此大秦律法“无军功不得封侯爵”,把整个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缺乏了德治和文化治理的作用。
性善论和性恶论,曾经是诸子百家中争论的焦点。
性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一种是儒家的正宗道统;性恶论,为霸道者和王者内心喜欢,但口头上不好明白直说,容易落下寡恩薄义的口实。
对于荀子的问题,叶枫没有立刻回答,沉吟了片刻。
从字面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似乎有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甚至还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都可以在后天改变。
其二,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最终都以儒家的“仁”作为终极追求,都可以把学习当作实践原则,从而到达孔子所说的“仁政”理想,他们的观点不过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耕。
“性善论”和“性恶论”看起来之所有有些矛盾,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由于“礼崩乐坏”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时代。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相当差,“战国七雄”之间为了掠夺资源,抢占地盘,经常相互厮杀,不但破坏了社会秩序,还促使许多人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恶习,孟子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后感到痛心疾首,就决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认为每一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道德本心去做事,就完全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就不会引起内心的挣扎,由此感知到自己纯洁的本性与本心。这便是“性善论”的来源。
在孟子眼里,人性向善的根源并非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来,而是源于自我产生的良知,就像“虎毒不食子”一样,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找到适当方法,遇到合适环境,就能把它激发出来。
所以,孟子始终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生,相信人是高等动物,能够进行自我完善,看到了人性积极的一面。
因此,他能说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名言,恰恰证明了他对人性是抱有希望的,不认为人性无药可救。
而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比起孟子所处的时代,此时的社会风气更差、更坏。
嬴政为了统一六国,让六国被迫卷入战争,而战争遵循“成王败寇”的原则,可以把人性之恶无限放大,在战争中越是十恶不赦,以毒攻毒,越能得到英雄般的赞誉。
嬴政每次征战都是发动数十万人,势不可挡,他的胜利和辉煌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 ↑返回顶部↑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耳,弗思耳矣。”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学说的主流学派,也称为道统学派。
由此作为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出发点,是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德治。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就是说,人之本性都是恶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恶是为了自己趋利避害;如果人又好的表现,都是虚伪的、伪装的。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以荀子性恶论作为治国理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大秦律法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推定人人都是懒惰的、没有刑法敬畏都是可能犯法的,因此大秦律法“无军功不得封侯爵”,把整个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缺乏了德治和文化治理的作用。
性善论和性恶论,曾经是诸子百家中争论的焦点。
性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一种是儒家的正宗道统;性恶论,为霸道者和王者内心喜欢,但口头上不好明白直说,容易落下寡恩薄义的口实。
对于荀子的问题,叶枫没有立刻回答,沉吟了片刻。
从字面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似乎有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甚至还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都可以在后天改变。
其二,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最终都以儒家的“仁”作为终极追求,都可以把学习当作实践原则,从而到达孔子所说的“仁政”理想,他们的观点不过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耕。
“性善论”和“性恶论”看起来之所有有些矛盾,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由于“礼崩乐坏”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时代。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相当差,“战国七雄”之间为了掠夺资源,抢占地盘,经常相互厮杀,不但破坏了社会秩序,还促使许多人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恶习,孟子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后感到痛心疾首,就决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认为每一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道德本心去做事,就完全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就不会引起内心的挣扎,由此感知到自己纯洁的本性与本心。这便是“性善论”的来源。
在孟子眼里,人性向善的根源并非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来,而是源于自我产生的良知,就像“虎毒不食子”一样,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找到适当方法,遇到合适环境,就能把它激发出来。
所以,孟子始终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生,相信人是高等动物,能够进行自我完善,看到了人性积极的一面。
因此,他能说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名言,恰恰证明了他对人性是抱有希望的,不认为人性无药可救。
而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比起孟子所处的时代,此时的社会风气更差、更坏。
嬴政为了统一六国,让六国被迫卷入战争,而战争遵循“成王败寇”的原则,可以把人性之恶无限放大,在战争中越是十恶不赦,以毒攻毒,越能得到英雄般的赞誉。
嬴政每次征战都是发动数十万人,势不可挡,他的胜利和辉煌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