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子百家臣服!(3 / 4)
荀子看到这一切,全是人的消极和罪恶,为了教导人们向善,就提出了“性恶论”。
在荀子眼里,人虽然是“高等动物”但终究也是动物,身上潜藏的动物本能是人性之恶的根源所在,这种本能是天生的,既不是通过学习得来,也不是受他人影响而得来。
从荀子所说的一些名言,如“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就能看出,荀子对人性是失望的,他所处的时代,人们的行为跟禽兽没有多少区别。
所以,对待人性和人生,荀子始终是用冷峻严厉的目光来审视,不太相信人能通过自制力来自我完善,面对这些情况,加强后天的教育和管制就十分有必要。
荀子倡导依靠外力来规范人性之恶,但使用外力的过程,无疑会助长暴力和专制的行为,所以,当荀子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延续其思想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法家。
总体来说,孟子看重人的本心和心性,一个人如果注重内心修为,依靠自觉性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
荀子看重人的本能欲望,本能欲望会支配人的外在行为,导致作恶。所以,荀子主张性恶,重视外在的教育、约束和管制,跟孔子所说的“约之以礼”路线比较吻合。
他们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政”理想,实现“大同社会”。
所以两人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也不存在哪个学说不正统的问题,只是一众儒家弟子太着相了,非得争个高低不可。
殊不知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想到这里,叶枫微微笑了起来,对等待他回答的荀子回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轰!!!
叶枫的这番话让众人振聋发聩,他们都是儒学大家,自然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无不大为佩服,嘴里喃喃着重复这两句话。
叶枫心中暗笑,王圣人的心学果然不同凡响,直接就镇住了儒家众人。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好好好!”
荀子捋着自己的山羊胡须大叫三声好,显然对叶枫的回答满意的不行。
“我儒家愿为盛世天下而出一份力!”
听到自己师叔都这么说了,伏念脸色大喜,颜路和张良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反对,只能遵从。
看到儒家这么识相,叶枫颇为欣慰,于是就说道:
“好!这盛世定不负你们所望的!还希望你们儒家谨记今日之言,本尊就告辞了!阿艳,我们走吧。”
不等荀子等人说话,叶枫就起身温柔的拉着田言飞出了门外,驾云而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儒家!”
看着驾云而去的叶枫两人,已经知晓其仙家手段的儒家众人倒没有什么震惊,只是听到叶枫说的那句话无不心情激荡不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好崇高的理想!” ↑返回顶部↑
在荀子眼里,人虽然是“高等动物”但终究也是动物,身上潜藏的动物本能是人性之恶的根源所在,这种本能是天生的,既不是通过学习得来,也不是受他人影响而得来。
从荀子所说的一些名言,如“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就能看出,荀子对人性是失望的,他所处的时代,人们的行为跟禽兽没有多少区别。
所以,对待人性和人生,荀子始终是用冷峻严厉的目光来审视,不太相信人能通过自制力来自我完善,面对这些情况,加强后天的教育和管制就十分有必要。
荀子倡导依靠外力来规范人性之恶,但使用外力的过程,无疑会助长暴力和专制的行为,所以,当荀子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延续其思想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法家。
总体来说,孟子看重人的本心和心性,一个人如果注重内心修为,依靠自觉性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
荀子看重人的本能欲望,本能欲望会支配人的外在行为,导致作恶。所以,荀子主张性恶,重视外在的教育、约束和管制,跟孔子所说的“约之以礼”路线比较吻合。
他们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政”理想,实现“大同社会”。
所以两人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也不存在哪个学说不正统的问题,只是一众儒家弟子太着相了,非得争个高低不可。
殊不知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想到这里,叶枫微微笑了起来,对等待他回答的荀子回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轰!!!
叶枫的这番话让众人振聋发聩,他们都是儒学大家,自然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无不大为佩服,嘴里喃喃着重复这两句话。
叶枫心中暗笑,王圣人的心学果然不同凡响,直接就镇住了儒家众人。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好好好!”
荀子捋着自己的山羊胡须大叫三声好,显然对叶枫的回答满意的不行。
“我儒家愿为盛世天下而出一份力!”
听到自己师叔都这么说了,伏念脸色大喜,颜路和张良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反对,只能遵从。
看到儒家这么识相,叶枫颇为欣慰,于是就说道:
“好!这盛世定不负你们所望的!还希望你们儒家谨记今日之言,本尊就告辞了!阿艳,我们走吧。”
不等荀子等人说话,叶枫就起身温柔的拉着田言飞出了门外,驾云而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儒家!”
看着驾云而去的叶枫两人,已经知晓其仙家手段的儒家众人倒没有什么震惊,只是听到叶枫说的那句话无不心情激荡不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好崇高的理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