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于朱标等人,自然是回去忙自己的事去了。
  朱标一回到东宫,直接让人将朱雄英给叫过来。
  父子两人坐在太子书房里,朱标脸色沉重地询问:
  “大明要有小冰期的事,已经得到了证实。”
  朱雄英这会儿也没有入睡,一听父亲叫自己,心里明白为了啥事的他拎着自己的画稿就朝着父亲的书房而去。
  “嗯,那父亲打算怎么做?”
  历史上大明什么情况朱雄英也大概了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它的税收制度承袭唐宋,在唐朝时候官员将租、庸、调整为两税法,就是根据田间地头的粮食收成一年只收两次税。
  明朝在刚刚建立之后,前期一年也是只收两次税,夏季到来,地里麦子成熟的时候就收一次税,然后等到秋天水稻成熟再收一次税。因为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大部分百姓都有土地种植,但也有一些例外。
  如果家中并没有田地的话,那么就收取其他的物品,比如说织布的人就收布匹当作税收,如果是开矿的话就收取矿产。
  明朝的税收相比其他王朝来说算得上是很轻的,明朝时期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商人,商业税收最初是三十取一。
  低税收对于百姓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国家却没有那么乐观了。
  百姓交上来的税收过少,政府每一年的花费却并没有减少,尤其是明朝后期,当出现战乱的时候,用在士兵身上的花费就更多了。
  为了得到军费,连皇帝都要找官员求告,这也是后人非常同情崇祯的一点。
  为了保证国库收入,明朝晚期开始在原有税收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加派。
  现在大明不要说度过五百多年的小冰期了,就连现在出征讨伐周边番邦也都是问题。
  大明国库,也不知道能支持大明大动干戈,发动几次战事。
  “陛下已经决定,要清除辽东地区,另外,还要在各地广修粮仓,开荒种粮,以后粮食就由官府征收,商人不再允许贩卖。……”
  听着父亲将奉天殿发生的一切一条一条讲出来,朱雄英也在心里有了大概的条理。
  都说高筑墙,广积粮,对于爷爷能想到开荒多种粮朱雄英能理解,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但对于官府管理这一条,朱雄英是真的没有想到。
  这种朝廷掌控的政策,不知道为什么,朱雄英隐隐地觉得这与后世的国家宏观调控很是相似。
  粮食这个东西,本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粮食的自给自足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粮食自给自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我们无法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粮食是各种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可以说,粮食的自给自足,才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这种东西,本就应该掌控在国家机器手中,而不仅仅由市场决定。
  现在爷爷决定将粮食大权独揽,那也算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朱雄英自然不会说什么,但对于广开荒,多种粮这一想法,朱雄英那是很有意见的:
  “父亲,儿子说句不好听的,开荒种粮实在是不可取,我大明并不是缺少荒地,实际上是缺少开荒的人手,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力。”
  朱雄英拿出自制的炭笔,直接就在图纸上画了起来。
  可一提到劳动力,朱雄英语气一滞,想了想,觉得劳动力这个词对于朱标这个古人来说还是太过前卫,还是换了一种说法:
  “这个劳动力,就是说人口,我大明虽然也经历了十几年的和平发展,但人口数并没有得到爆炸性的增长,这大明境内的良田都种不过来,为什么还要去开荒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