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由于派遣宦官镇守各地的原因,宦官的地位开始迅速提高,特别是到了洪熙、宣德时代,这些明朝皇帝明显没有事必亲躬的“奉献精神。”
  明朝皇帝们开始怠政,由内阁大学士查阅全国各地的奏折,然后根据奏折提出方案和建议,再由皇帝进行选择。
  这一模式形成了着名的“票拟”制度,也是内阁最重要的权力之一。
  此时,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皇帝还会亲自批阅。
  但当明宣宗去世,仅仅8岁的明英宗登基,太皇太后张氏辅政之后,由于男女有别的原因,太皇太后不能直接与内阁大学士们商议政务,只能有内阁上报的票拟,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批红。
  此时,太皇太后基本上是口述,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们,根据太皇太后的意思,按照书面用语进行批红,从这个时候开始,司礼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明史》上对太监干涉有详细的记载:
  “国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期智巧,逢其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
  在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司礼监还主要根据皇帝的意思批红,但从明宪宗开始,明武宗、明世宗等几代皇帝先后怠政,内阁承包的票拟,司礼监开始在皇帝提出大概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批红。
  “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的地位逐步提高,相当于外朝的内阁大学士。
  《内府诸司职掌》中记载:
  “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随堂,如众辅焉。皆穿贴里,先斗牛,次升坐蟒。先内府骑马,次升凳杌。”
  由此证实了当时司礼监太监们的地位情况。
  拥有批红的权力,使得司礼监足矣成为抗衡内阁、六部的内宫机构,也让一手遮天的内阁大臣们受到了打压。
  但随着明朝整体局势的变化,内阁逐渐势微,司礼监势大,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
  首先,派往各地的镇守太监、守陵太监和税官太监,全部出自于司礼监。
  第二,司礼监开始负责提督京营。在明朝军队中,精锐的京师三大营属于明朝的主要机动作战力量。
  早在明英宗在位时期,司礼监开始提督京营事务,掌握了京营的大部分控制权。
  第三就是法司独立权,在明朝统治的前期,如果皇宫里的太监犯罪,也需要由明朝三法司会审。
  明朝的三法司分别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从明英宗时期开始,如果皇宫的宦官犯了罪,司礼监具备了会同三法司会审的权力。
  第四个权力最重要,那就是提督东厂。
  东厂是明朝赫赫有名的特务机构,由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掌管,一般也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之一,例如嘉靖朝的黄锦、万历朝的冯保等。
  由于司礼监拥有上述一系列的权力,在明朝的官场上,称呼司礼监的公公们为“内相”,即使是内阁首辅或者开国公爵,也不得不对司礼监让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官员投靠了宦官集团,成为了阉党的主要外朝成员。
  从最初的内宫礼仪机构,到后来权倾朝野的行政机构,司礼监逐步崛起,并且起到了钳制内阁的作用。
  从司礼监的发展历史来说,与明朝的皇权变化有着息息相关的牵连,属于皇权统治之下的特殊产物。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司礼监的崛起和内阁的确立,都是明皇权统治下的产物。
  大清顺治年间,顺治皇帝虽在宦官们的怂恿下,曾经重新设立了内宫二十四衙门,但在众多贵族和朝臣的反对下,又不得不撤销了这一决定。
  在清朝统治时期,虽然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等几个比较知名的大宦官,但这些宦官都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地位远远比不过大明时期的“内相”们。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