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着朱元璋询问的眼神,朱雄英有些犹豫,作为后世之人,他当然知道内阁的威力,那可是一点也不逊于胡惟庸一派的,而且,后来,用来抵抗内阁的势力,朱雄英同样也知道。
  可要是他没有记错的话,朱元璋那可是说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敕令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的主。
  让整个宦官群体变成了睁眼瞎,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政事的权利。
  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可是明朝的太监却成为宦官权利最盛的时代。
  吸取了前朝的失败原因,朱元璋对于皇权的集中不遗余力。
  因为忍受不了胡惟庸这种文官的制约,想方设法将宰相一职废除。
  对于这些宫里的宦官,朱元璋自然不会放松警惕,对于宦官这个群体,他做了特别的限制。
  “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任用,毋令过多”
  这就是朱元璋对于宦官的态度,认为他们这些人只要做些打扫的工作就可以了。
  当然,任何一个天子,如果都能像朱元璋一样工作,宦官们真的也就只能跑腿端茶递水了。
  然而,站在权力中心的皇帝,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朱元璋一样工作能力超强。
  由于宦官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中心,伴随着皇帝怠政情绪的蔓延,宦官逐渐又重新活跃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
  而且这个重用速度非常快,并不是徐徐展开的,洪武之后,建文初立,可紧随着永乐皇帝的上任,明成祖朱棣开始宠信宦官,甚至还委以重任。
  不仅设立了东厂,由内臣提监督之,还委任宦官李兴出使暹罗,更是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其中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经过司法,随意缉拿百姓,东厂就是明朝宦官专权的开始。
  而宪宗皇帝西厂的设置,将明朝宦官的监察制度完全建立起来,西厂可以直接缉拿官员,而不向皇帝请示,从此闻名历史的厂卫制度正式确立。
  可以说,朱家的这些后代子孙们完全就是跟着朱元璋在对着干。
  “嗯,为了可以减轻皇帝的工作量,设立了内阁制度,但之后内阁势大,为了制约内阁,二十四监就逐渐得到了重用。”
  最终朱雄英还是将朱家子孙们没有谨遵先祖圣训的制度给说了出来。
  没办法,细读明史,就能发现明朝皇帝和宦官两者之间,他们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是一种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关系。
  皇帝的精力和能力越强,对宦官的使用就能顺心如意,皇帝越是怠于政事,宦官的权力就越大,越能成为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这并不是某一个人说不允许就能避免的,就算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行!
  整个华夏历史,宦官是一个伴随封建帝国行走的特定产物。
  在明代,宦官虽然有明皇祖训的限制,但一直未离开权力的中心。
  还是那句话,堵不如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