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原始社会,当时的土地更像是近代史中人民公社性质,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在公社土地上集体劳动,其产品基本是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存在,也就是没有所谓的赋税。
  到了部落联盟阶段,小部落就必须要向强大的部落缴纳一定的贡赋,于是就出现了最初的剥削了。
  夏商周时期,国家机构建立,剥削制度也正式形成,以国王为首的贵族控制了全国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贵族居住在城市或者采邑,不从事农业生产,只负责以武力统治一方,“执干戈以卫社稷”,这些贵族被称为“国人”。
  而村社农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被视为“野人”。
  夏商周的税收基本为“十一税”。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兴起,为单家单户耕种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井田制也开始走向了瓦解,公田荒废,私田增加。
  各诸侯国为了保障税收,于是宣布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要按亩征收,也就是开始征收土地税。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起来,为了能够增加国家的赋税,商鞅强制拆散秦国境内的氏族,使其分散为一个个的小家庭,如此小农经济就出现了。
  两汉时期,土地兼并就达到了的巅峰,出现了豪强地主,他们垄断地方的大权,逐渐演变为了门阀士族,而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了奴婢、佃农等,失去了人身自由。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达到了巅峰。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甚至操控朝政,跃居皇权之上。
  北魏时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国家就将土地按照相对平均的方式分配给农民,这就是所谓的“均田制”,这些土地是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够买卖。农民得到国家分配的土地后,就按照相关的份额缴纳赋税。
  均田制被北朝和隋唐继续沿用,唐朝统一后,向全国推广了均田制,唐朝还将租调制发展成为了租庸调制度,所谓的庸就是百姓可以用钱代役,此举一定程度保障了农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
  唐朝后期,均田制也因为土地兼并而走向了瓦解,国家陷入了危机。
  宋朝建立后,继续沿着唐朝的思路发展,选择“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北宋的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租佃关系盛行。和汉代相比,宋代并未形成豪强地主,反而因为科举制的推广,地主开始向乡绅阶层演化。
  但是北宋时期,因为商业、手工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税反而从国税之中占比降低,反而是商业税占比大增。
  可以说,宋朝时,整个社会有向资本主义时代转变的趋势,要是没有之后的战乱,说不定两宋还真能顺利地过渡到资本社会,领先西方社会一千多年。
  商业税的出现,其实代表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可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两宋时期营造的良好社会制度直接被打破,农业税的比例重新上升。
  等来到大明时期,为了能够让国家在最短时间之内恢复,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于是商业税收急剧萎缩。
  明朝时期,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为宋朝的八分之一,其中9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农业税。
  明朝的商业税率和宋朝基本是一样的,明朝商业税收的大幅度萎缩,说明明朝的商业已经严重退化。
  商业的退化,朱雄英并不担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百姓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有精力去发展所谓的经济。
  按理说,有大元在前打下的基础,大明现在占有的土地肯定是比以往朝代的土地要多的,那在相同税务的征收之下,大明的国库理应要比其他朝代要厚实几分的,可现实却不是如此。
  朱雄英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特权以及合理避税导致的。
  大明初期,朝廷有这样一项规定,那就是凡是家中有秀才户籍不用服徭役。
  最初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人们去读书,毕竟明朝建立之初汉文化经过元朝的荼毒,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
  不过之后这项政策就有那么一点变味了,有秀才的不需要服役,那他们需要做的自然就落到了其他需要服役的人身上,久而久之,那些家中无秀才的人家的负担就越来越重。
  其次,可以免赋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