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土地承载能力?”
  “是的,一个王朝,刚建立之初,肯定是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人口、经济、税收等一切肯定是会迎来一波巨大的发展的,在发展最快速的那几十年里,很容易的就会形成盛世,史书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无一不是刚好碰到了人口锐减、土地供养压力最小以及人地矛盾缓和之后的产物。”
  朱雄英的一番话,彻底地让眼前的这君臣两人傻了眼。
  在他们的认知中,王朝之所以会形成盛世,无非就是因为君主的圣明、臣子们的辅佐,两相作用之下,这才造就了这么一个盛世之景出来。
  可没想到,在朱雄英心里,这一切原来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爷爷,这就是现实!”
  朱雄英无意打破他们的三观,可是事实终究就是事实。
  三国演义之中就有: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说法,说白了,这就是一种王朝周期的表现。
  “那你说的这个王朝周期,到底要怎么样才能打破?难道就一点办法也没有?”
  “其实想要跳出王朝周期这个怪圈也很容易,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改变大明现在的经济体制,放弃小农经济,便可以跳出王朝周期。”
  “小农经济?殿下,不知何为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是以满足一家一户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种田养活一大家子的经济,我们大明主要就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也就属于小农经济。”
  “不行,农乃民之本,国本不可动!”
  明初,朱元璋以及一干大臣选择主张重农抑商,那也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的:
  首先商人这个群体是通过各处奔走获取大量财富的,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就算有钱朝廷也视其为流民。
  其次,商人各处奔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废朝难管理,收税都找不到人,所以在封建政府眼里,商人就是毫无价值的社会蛀虫。
  最后,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之后,商人们往往会大量的购买土地,这就造成了土地兼并,也就变相的增加了失地农民的数量,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有这三个原因在前,再加上他早年间的经历,让他深知劳苦大众的不容易,因此自立国以来,太祖高皇帝便实施轻徭薄赋的惠农政策,并让身边皇子、大臣深深的铭记住百姓的艰苦要把惠农政策坚持下去。
  受到太祖高皇帝的影响,建文帝、成祖高皇帝、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都实行了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的政策。
  不仅如此,古代还歪解了士农工商,明初,四民顺序为“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为四民之末,即比奴婢的地位稍高一等。
  而且在商人穿衣方面明文规定,家中有一人经商,全家不可用绸、纱,只可用绢和棉布;并且大明朝廷承袭古制,规定商人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断了商人企图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改变阶层命运的后路。
  “我何时说过要废除农事了?”
  朱雄英很是奇怪,难道刚刚是自己记错了?!
  自己有说过要将农业给废除吗?
  不要逗了好吧,就算是那觉得自己天下第一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敢放言说要将农业给废除,自己这个小身板怎么可能会大言不惭地说这种话?!
  这事污蔑!赤裸裸的污蔑!
  这么大的一顶帽子,朱雄英这个小身板子可承受不住!
  “那你的意思是?”
  “我说的是改变,也就是说可以将整个大明的着重点转移到商业、手工业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