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着英儿的推测,我大明的人口增长,必须需要一百五十年的发展,才会有剩余的人口外出开疆扩土。”
  可不是,现在的大明,别说是征战海外了,就是中原那一带被北元霍霍的地区现在都还是廖无人烟的存在。
  大明初期,全国人口约6000万左右,极盛时期国土面积近一千万平方公里,有些饱经战乱的地区甚至百里无人烟的状态,朱元璋不得不从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的地方进行移民。
  这也是朱元璋要颁布垦荒令的原因。
  而对于大明初期的人口,也算是一个未解的人口之谜。
  明朝初年,当时全国的人口数量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大的增长,但奇怪的是,之后的一段时期,其人口总数却陷于停滞,直到永乐年间才又有了大幅增长,之后又开始减少,“至天顺间为最衰”。
  历史上,洪武初年全国究竟有多少户口数,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直到洪武十四年,《洪武实录》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全国有一千零六十五万户的统计数字。
  但在《农田余话》一书中,有寥寥几笔记载,洪武初全国户口为一百六十一万余,与宋朝熙宁年间相比,只及它的十分之一。
  如果这一史料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明初户口也只有元代的12%,从洪武初年到十四年,人口净增长了九百零四万户,上升率达到了661%。
  可从洪武十四年到二十六年,全国人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有时或户或口反而出现了下降。
  这一情况也引发了历史学家的困惑,有的人说这是因为在洪武时期发生了大量的农民起义,而参加农民起义的往往就是那些流民和逃亡者,明朝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对之进行镇压,其中包括屠杀、强迫迁徙和强迫从军等等,而那些幸存者又不得不到处流亡,这就必然使得当地户口减少。
  但还有人认为,征战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大明时期统计方法的疏漏。
  他们指出,明朝初年全国人口的调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洪武初年到十四年前;第二阶段是洪武十四年到二十六年;第三阶段是洪武二十六年到永乐元年。
  其中,洪武十四年的统计由于已经酝酿十多年的时间,那次统计整整进行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统计得较为准确,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是,洪武二十四和二十六年的户口数字则是第二次统计时得出的,当时事实上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统计,只是在洪武十四年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因此其统计数字并不精确。
  但毕竟这些都是后世人的胡乱猜测,并没有古人站出来论证。
  所以,人口之谜只能是人口之谜。
  现在全国都是这样,更不要说被北元折腾的中原地区了,那一片土地上的人数,那可是还不足大明十分之一。
  要知道,在后世,中原一带那可是居住了两三个小目标的百姓,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朱标的话也让热血上头的朱元璋清醒了过来。
  太子说的没错,这也是大明现在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不管是海船的制造还是对外国土的扩张,那都是需要巨量人口去支撑的。
  要知道,现在大明境内的土地还有大半没有人种植,更别说那些还没有打下来的其他国家的土地了。
  天竺、暹罗,那可是和建州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建州那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国土,天竺、暹罗那可还是其他民族的国土,大明可能并不会费多大的力气就能打下来,但俗话说得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地盘打下来,如何安稳地守下来那才是朱元璋要思考的最大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