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爷爷,现在缺口有多大?”
  看着朱元璋这愁的不行的样子,朱雄英也很是不忍心。
  在他看来,心里有事就容易生出心病,而心病,则是最容易出大问题的一种疾病。
  “我大明大约是要不吃不喝十多年了啊。”
  “这么严重的吗?”
  “嗯,本来大明北边的土地就没有人种植,光靠着南边这块土地,每年的税收实在是有限,建造水师舰队,实在是一个烧钱的行为。”
  “那为什么不将北边的土地也给种起来?”
  朱雄英可是知道,后期的朱元璋那也是有迁都想法的。
  而且,自夏朝开始,我国大大小小的政权就有277个,都城更是有217处。
  纵观这些古城的选址,一般都建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能够随时取得粮食和各类物资。
  217处都城中,最主要的都城都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这里是华夏民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更是处于全国中心,战略地位重要,能够控制全国。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竟然是选择了应天(南京)作为都城。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应天是朱元璋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起点。明太祖在应天大展拳手,他先后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张士诚,收了福建、两广、云南、川贵,北上灭了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可以说应天对于朱元璋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一开始不止是朱元璋,连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一些臣子也建议都城设在应天,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地暂时将应天设为了都城。
  但等到明朝政权稳定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意识到以前的王朝都将都城设置在北方之后,朱元璋也有了将都城迁移到北方的想法。
  因此朱元璋称帝之后的一次北伐,他曾亲临汴梁前线与将领商议北伐,顺便考察汴梁是否能作为都城存在,结果令他失望。原因是汴梁刚刚经历了战乱,如今破败不堪,民不聊生。
  但朱元璋并未完全放弃,他做了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下令以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实行两京制。
  朱元璋暂时的想法是先在南京办公,在这期间提升开封的政治地位,依靠政治地位使开封迅速恢复。
  可事实上,这个举措并没有让经历战火的北方迅速地恢复过来。
  明朝虽然将元朝势力赶到了北方,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骚扰着明朝的北部边防。
  经受过战乱的百姓们,此时此刻最想要的就是稳定的生活,所以北边,只要不是真的活不下去的,基本上没有人选择在这些地方定居。
  久而久之,大明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大明的大部分百姓定居在南边,而北边,只剩下了时时刻刻保卫边境的戍边大军。
  为了让这些大军可以更好的在北边生活,久而久之,南边百姓们的税收就成了供养北边军队的军费,左手转右手,一点也没有给大明国库给剩下。
  就这一年一百万白银的盈余,那还是因为户部的那些大人们持“家”有道了。
  “那为什么不将都城迁移过去呢?”
  这个问题朱雄英早就想问了,明明历史上朱元璋都有那么明显的动静了,可最后竟然直到朱棣这个永乐大帝持政期间这才将都城给迁移到了北平。
  历史上,朱元璋的四个儿子之所以会被分别派往了西安、太原、北京和开封四地,无非就是因为这四处皆是朱元璋犹豫的地方。
  等到四个儿子都去了自己的封地后不久,朱元璋便派出了太子主标前往这些地方考察。
  朱标考察完后回来,向朱元璋递交了这些地方的详细报告,还向朱元璋建议,若非迁都不可,那建议以西安作为都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