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唐的年代甚至还有专门为夏天藏冰的一个衙门,名字叫采冰所,里面的工人叫凌人,就是专门采冰和藏冰的。
  冬至之后,采冰所的凌人,便可以下河采冰了。
  采冰又称为“斩冰”“打冰”,每年到腊月七八的三九天,冰窖就要开始储冰了。
  每天凌晨,采冰的凌人手持“钩镰枪”、绳子,带上运冰块的排子车,到龙首渠取冰。冰块大小为“方尺五寸”,凌人先画好线,再用钩镰枪按线戳冰,然后将一块块大小差不多的冰钩到岸边,放到排子车上,用绳子捆好,靠人力运到冰窖贮藏起来等夏天使用。
  天气愈加寒冷,河水冰冻结实,采冰所的凌人看冰结了相当厚度,便开始组织打冰。蟍
  打过一茬冰后,提闸放水,方能水复原平。
  再冻再打二茬,以至三茬、四茬、五茬。
  打冰以第一茬最为坚厚,二三茬较洁净,四五茬就薄脆多了。大唐工部定章:官冰是一尺五寸见方,私冰尺寸三尺长、二尺五六寸宽,比官冰几乎大了一倍。
  跟着冰块被采好送入藏冰窖藏好,之后,会给王公大臣,世家门阀,发冰牌,一块冰牌可以领一块大冰,后来有官员贪腐,私下贩卖冰块获取暴利,将一尺五见方的冰块卖到五两银子。
  第二种办法,那就是西汉时期所着的《淮南万毕书》一书中记载的“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热水放在瓮里,用布料密封起来,在井中放三天就可以结成冰块了。
  《淮南万毕书》中的记载,乍一看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想要结冰,温度就必须要降到0度以下,井中虽然清凉,可距离0度还差得远,既然井中的温度都没有达到0度,放在井里的瓮中之水怎么可能冻成冰块呢?
  但既然有记载,那就说明古人成功了,所以科研工作者们就想到了一个物理学效应,那就是“焦汤效应”。
  所谓的焦汤效应,就是指:当气体穿过一个多孔性物质时发生了不可逆的绝热膨胀,就会导致温度的急剧变化。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除去氢和氦以外的多数气体,在节流膨胀后,温度会下降,产生制冷效应。
  根据《淮南万毕书》的记载来看,用来进行密封的布料就可以算是一个多孔性物质,而热水制冰也与焦汤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来为了验证古人热水制冰的真实性,着名学者李志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使用玻璃容器代替了书中所说的瓮,又使用装有冷水的桶代替了井。
  在实验刚开始时,玻璃容器中的热水冷却得非常快,很快便从接近100度下降到了20度左右,之后温度下降开始变缓,数个小时后才从20度下降到了7.5度,最终温度停留在了6度左右。
  这个实验虽然证实了古人热水制冰方法的确可以降低水的温度,但却并没有真的使容器中的水结冰,所以仍旧无法证明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热水制冰是真是假。
  听到方正的形容,朱雄英就知道,皇宫与东宫使用的冰块,肯定都是冬季存起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储存冰”,至于那什么热水制冰的方法,朱雄英也没有去实践的意思,毕竟明明有其他好办法,他怎么会选择热水制冰这个笨办法呢?
  作为一个经历了初三化学与高一化学的熏陶,朱雄英虽不至于对于制冰的方程式很是了解,但作为现代人的他也明白,硝石是可以制冰的。
  硝石,化学名称叫硝酸钙
  ,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
  利用这个特点,虽然硝石加入水制出的冰不能吃,但可以利用一下它的这个性质,制造出可以食用的冰块。
  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罐内的水就结成了冰。
  朱雄英之所以要用这个办法,那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硝石这个东西,那可是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至于制冰的配比,可以多试验几次,如果未结冰可逐步增加量。
  而硝石,朱雄英那是一点也不缺,毕竟大明做的那个火药,可是要使用硝石的,自从知道硝石是制造火药的原材料,大明朝廷就将硝石矿牢牢掌握在了手里。
  而在发现火药之前,硝石那只是存在于中药店的存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