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谷宴饮(2 / 4)
很快,一大队侍女身披锦缎列队而来,每人身上都饰金戴玉,远远一见分外耀眼,那阵仗完全照着石崇而来。待到眼前,众女两边排开,才现出瘦高的王恺。石崇虽是一脸不屑,不过还是作了一揖道:“国舅并未受邀便强行至此,当着王公大臣的面不知有何指教。”
这一番话显然并不留任何情面,可这边王恺并不在乎,显是有备而来,只见他慢慢说道:“今日得知刺史在此大宴宾客,我知道后便来凑一凑热闹,前日陛下赐了件宝物,正好今日乘此机会与诸公共赏。”
说罢拍了拍手,身后现出几个家仆抬着一顶箱子,及至箱子四壁启开,里面居然现出一株两尺高的大红珊瑚树来。珊瑚原产南海,非中原所有,在场之人只有刘秋和王敦昔年曾在所押的船上见过,其他人哪里见过这种宝物,屋内男女的惊讶艳羡之声顿时四起。王恺一脸得色,歪着头斜眼看着石崇,“珊瑚本海外之物,当今陛下得了株进贡的贡品故才赐予我。我也算是大度之人,若刺史稀罕,我可借予你赏玩几日。”
石崇待他说完,只低声哼了一声,便从身边家丁腰间抽出铁剑,不由分说地劈向珊瑚树,只几下就砸得粉碎。在场诸人包括王恺都大惊失色,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见石崇冷笑着说道:“今日既不小心毁了国舅的宝物,我马上赔来便是,而且为表示我的诚意,我愿拿更大的珊瑚树作赔。”
说罢一扬手,便让园中管家带人去库房中抬出五六株大得多的红珊瑚树来,在满室更大的惊讶声中洋洋得意地对王恺道:“刚才国舅的红珊瑚都有两尺之高,确是世上罕见,这样的宝物既然被毁,我也深感心痛,只好拿三尺的红珊瑚树作赔,国舅随便选一株便是。”
王恺本想用皇帝御赐的宝物在新一轮的斗富中拔得头筹,不想在汝南王和张侍中的眼前颜面扫地,只好一言不发灰溜溜地带着下人扛起一尊珊瑚树走了。余下的人或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剩下的几株大珊瑚,或是望着王恺的背影叹息,只有刘秋默默地用余光注视着石崇,有些相信吴郡时顾荣所说的那个石崇居然是事实了,只是不知道他如今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边石崇则让管家把珊瑚都收入库中,又安排侍女引着一众宾客向园中走去。绕过厅后一条竹林小径,转过一处假山,眼前赫然现出一座高台,抬眼望去足有三四层楼高。刘秋心想这洛阳城内怕是只有皇宫之内才会有此等宏伟殿宇。一众人登上台来,内里酒席早已摆好,石崇于是命人推开门窗,眼前突然现出一湖荷花,微风从湖面带来一室凉爽,让人不得不赞叹设计之巧妙。室内一角是数名歌伎,让管弦之声轻缓地在殿内飘荡。
石崇把司马亮请到主席就座,张华左首陪坐,自己则在右首陪席,王敦和另两位没见过的客人被置于左侧末席,刘秋和陆氏兄弟则被安排在右侧末席。石崇于是分别把宾客介绍给大家认识,刘秋这才知道对面坐的是有“三张”之称的张载、张协兄弟,暗想再算上张华这洛阳名士该有一小半都在这儿了,可见石崇影响之大。介绍完宾客,只见石崇对众人道:“这金谷园去年方才开始营造,如今只完工这几处楼台亭榭,尚有大部仍在施工。巨大工程刚开了个头,只完成了几处就请各位前来,还请各位谅解我与诸公欢聚的急迫心情,今日又难得请到王爷和侍中这样的贵客,不如我等在此行酒赋诗可好?”
像张华、张载、张协和陆氏兄弟自然无话,只是汝南王却说道:“不知季伦这诗是否要现场作得,在场皆当今饱学之士,但以老夫所学怕是要献丑了。”
石崇忙解释道:“王爷有所不知,今天请诸位来只是一聚,大家热闹而已,现场诗赋不拘,也不必现作,前人佳作亦可,只要能让各位尽兴即可。另外,张侍中前段刚从北疆归来,多年未见,今日也当为他一贺。”说罢,举起酒杯便向张华敬酒。
张华忙道:“刺史言重了,我不过为国效命,远赴沙场亦在所不辞,如今虽已老迈,但拳拳之心尚还在呢,今汝南王在上座,怎可薄待贵客?”言罢向上座的司马亮敬了一杯。
这时下首的张载道:“侍中今已近花甲之年,仍如此老当益壮,可堪为我等楷模。”
石崇这边又继续说道:“今日王驸马又从江南请到陆机、陆云北上,二位诗词俱佳,我等在此又多了一位可相互切磋的诗友。”说完又向陆家兄弟举杯一饮而尽,陆机、陆云忙举杯还敬。
上首张华听罢,便问道:“二位可是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后?常闻二位公子大名,诗文之盛在江左无人能出其右,今日得见真是幸事。”
陆机忙回道:“晚生陆机与弟陆云在吴久闻侍中大名,今日在此得见,乃偿平生所愿。”
张华于是问道:“士衡可有以往作品带来否?容老夫一览。”
陆机听罢一时语噎,谁曾想到能在这样的宴会上遇到张华还能向他索要作品呢?一旁的刘秋却忽道:“晚辈刘秋乃山阳公之子,前次在江左时得士衡所赠《辨亡论》二篇,今特意带来,以奉侍中。”
原来陆机自来洛阳后,虽得王戎举荐,但却一直未获任用,刘秋知他兄弟心中焦虑,来之前特意带上之前在顾荣府上时陆机所赠书稿以备不时之需,这次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一旁于是走出一名侍女,将刘秋所献手稿呈给张华。张华展卷而阅,看了半晌说道:“席上仓促,老夫虽只能粗略一观,但也看出士衡所作即使放在朝中也难遇对手,看来我要先恭喜陛下又得人才了。”
石崇见下座张家兄弟脸色有些难看,忙打圆场道:“刚才还说要行酒赋诗,不想才一会光景,各位大人竟全然忘了。我们现在就开始可好?”
上座的司马亮这时来了兴致,说道:“不知季伦这酒如何行得呢?”
一旁石崇便答道:“按照以往金谷园的规矩,凡在座的贵客一会均可选一美女在侧服侍,每人轮流一句,诗赋皆可,也不拘什么风格。但若要说不出可要罚酒一杯哦。为了公平起见,酒要由一旁服侍的美女斟满一饮而尽方可。”
说罢只听殿外一阵环佩声响起,随后便进来一排美女,每人皆高鬟大髻,头插金凤钗,腰系玉龙佩,身着各色轻纱薄裙,手中都捧着一只琉璃盏,莲步移来,殿内顿生香气。石崇便令各人自选,又转身向后招呼了一声,殿后随即一阵叮当声响,走入一女子。大家循声看去,只见她头上插一支象牙簪,上用琥珀装饰,黛眉细目,顾盼生辉,眉间一抹桃花钿,更衬出几分美艳,身着绿纱袄,下配鹅黄纱裙,腰间悬一副双鱼佩。一尾用白玉制成,另一尾却以翡翠打造,佩下坠一犀角角尖,怀中又抱一枝大红珊瑚,向众人望了一眼,浅浅一笑,便落座在石崇一旁。
刘秋看着这美女,只觉得有几分象当年船上救得的阿绿,先前只听王老板讲过石崇一直带在身边,这眼前人倒是无法辨认了。当时她还尚未及笄,如今五年过去,正是变化最快的年龄,现在一身贵气的打扮更与当年云泥之别,让人如何人认出。
在座诸人的眼光都从场中间的美女身上移到石崇身旁,石崇的嘴角却是微微一撇。一旁的张华问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位便是名闻京中的绿珠吧?”
石崇哈哈大笑道:“侍中好眼力,确实是爱妾绿珠,至于闻名京中,那不过是旁人言过其实罢了。”
上座的司马亮又说道:“人言绿珠乃是刺史以十斛珍珠换得,故因此得名。如此绝色在侧,季伦却让我等选些侍女,这恐怕不是待客之道吧。”
刘秋这才确认她真的是当年那个被救下的小姑娘阿绿,大概是石崇嫌那名字土气才改的吧。这时石崇对汝南王打了个哈哈,“下官闻得王爷今日也带了美姬前来,却在这里打趣,王爷可否也让我等一睹芳颜呢?”
司马亮只好命下人出去寻,不一时带入一女子,只见这人身形甚是娇小,比一旁诸女都要矮上小半个头,人就略有清减,不似绿珠那样多妩媚之色,头顶梳一螺髻,上束红玛瑙簪子,脸上却略有些腼腆,身上着一袭水绿色衫裙,腰间只挂一莲花香囊,虽不及石家侍女争奇斗艳,却别有一番素净的韵味。司马亮于是拉到身旁而座,对众人道:“这是府中姬妾碧玉,比不得季伦府上妖娆之色。”
石崇一旁道:“王爷如不嫌弃,现在也可从场下侍女中任选。”
众人于是各选美女,连司马亮亦选了一人坐在自己另一侧,使左右皆有美女环绕,但最后却只有王敦身旁尚且空无一人。司马亮于是打趣道:“驸马总不会是因为襄城公主约束过严,连在外赴宴都不得自由吧?” ↑返回顶部↑
这一番话显然并不留任何情面,可这边王恺并不在乎,显是有备而来,只见他慢慢说道:“今日得知刺史在此大宴宾客,我知道后便来凑一凑热闹,前日陛下赐了件宝物,正好今日乘此机会与诸公共赏。”
说罢拍了拍手,身后现出几个家仆抬着一顶箱子,及至箱子四壁启开,里面居然现出一株两尺高的大红珊瑚树来。珊瑚原产南海,非中原所有,在场之人只有刘秋和王敦昔年曾在所押的船上见过,其他人哪里见过这种宝物,屋内男女的惊讶艳羡之声顿时四起。王恺一脸得色,歪着头斜眼看着石崇,“珊瑚本海外之物,当今陛下得了株进贡的贡品故才赐予我。我也算是大度之人,若刺史稀罕,我可借予你赏玩几日。”
石崇待他说完,只低声哼了一声,便从身边家丁腰间抽出铁剑,不由分说地劈向珊瑚树,只几下就砸得粉碎。在场诸人包括王恺都大惊失色,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见石崇冷笑着说道:“今日既不小心毁了国舅的宝物,我马上赔来便是,而且为表示我的诚意,我愿拿更大的珊瑚树作赔。”
说罢一扬手,便让园中管家带人去库房中抬出五六株大得多的红珊瑚树来,在满室更大的惊讶声中洋洋得意地对王恺道:“刚才国舅的红珊瑚都有两尺之高,确是世上罕见,这样的宝物既然被毁,我也深感心痛,只好拿三尺的红珊瑚树作赔,国舅随便选一株便是。”
王恺本想用皇帝御赐的宝物在新一轮的斗富中拔得头筹,不想在汝南王和张侍中的眼前颜面扫地,只好一言不发灰溜溜地带着下人扛起一尊珊瑚树走了。余下的人或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剩下的几株大珊瑚,或是望着王恺的背影叹息,只有刘秋默默地用余光注视着石崇,有些相信吴郡时顾荣所说的那个石崇居然是事实了,只是不知道他如今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边石崇则让管家把珊瑚都收入库中,又安排侍女引着一众宾客向园中走去。绕过厅后一条竹林小径,转过一处假山,眼前赫然现出一座高台,抬眼望去足有三四层楼高。刘秋心想这洛阳城内怕是只有皇宫之内才会有此等宏伟殿宇。一众人登上台来,内里酒席早已摆好,石崇于是命人推开门窗,眼前突然现出一湖荷花,微风从湖面带来一室凉爽,让人不得不赞叹设计之巧妙。室内一角是数名歌伎,让管弦之声轻缓地在殿内飘荡。
石崇把司马亮请到主席就座,张华左首陪坐,自己则在右首陪席,王敦和另两位没见过的客人被置于左侧末席,刘秋和陆氏兄弟则被安排在右侧末席。石崇于是分别把宾客介绍给大家认识,刘秋这才知道对面坐的是有“三张”之称的张载、张协兄弟,暗想再算上张华这洛阳名士该有一小半都在这儿了,可见石崇影响之大。介绍完宾客,只见石崇对众人道:“这金谷园去年方才开始营造,如今只完工这几处楼台亭榭,尚有大部仍在施工。巨大工程刚开了个头,只完成了几处就请各位前来,还请各位谅解我与诸公欢聚的急迫心情,今日又难得请到王爷和侍中这样的贵客,不如我等在此行酒赋诗可好?”
像张华、张载、张协和陆氏兄弟自然无话,只是汝南王却说道:“不知季伦这诗是否要现场作得,在场皆当今饱学之士,但以老夫所学怕是要献丑了。”
石崇忙解释道:“王爷有所不知,今天请诸位来只是一聚,大家热闹而已,现场诗赋不拘,也不必现作,前人佳作亦可,只要能让各位尽兴即可。另外,张侍中前段刚从北疆归来,多年未见,今日也当为他一贺。”说罢,举起酒杯便向张华敬酒。
张华忙道:“刺史言重了,我不过为国效命,远赴沙场亦在所不辞,如今虽已老迈,但拳拳之心尚还在呢,今汝南王在上座,怎可薄待贵客?”言罢向上座的司马亮敬了一杯。
这时下首的张载道:“侍中今已近花甲之年,仍如此老当益壮,可堪为我等楷模。”
石崇这边又继续说道:“今日王驸马又从江南请到陆机、陆云北上,二位诗词俱佳,我等在此又多了一位可相互切磋的诗友。”说完又向陆家兄弟举杯一饮而尽,陆机、陆云忙举杯还敬。
上首张华听罢,便问道:“二位可是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后?常闻二位公子大名,诗文之盛在江左无人能出其右,今日得见真是幸事。”
陆机忙回道:“晚生陆机与弟陆云在吴久闻侍中大名,今日在此得见,乃偿平生所愿。”
张华于是问道:“士衡可有以往作品带来否?容老夫一览。”
陆机听罢一时语噎,谁曾想到能在这样的宴会上遇到张华还能向他索要作品呢?一旁的刘秋却忽道:“晚辈刘秋乃山阳公之子,前次在江左时得士衡所赠《辨亡论》二篇,今特意带来,以奉侍中。”
原来陆机自来洛阳后,虽得王戎举荐,但却一直未获任用,刘秋知他兄弟心中焦虑,来之前特意带上之前在顾荣府上时陆机所赠书稿以备不时之需,这次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一旁于是走出一名侍女,将刘秋所献手稿呈给张华。张华展卷而阅,看了半晌说道:“席上仓促,老夫虽只能粗略一观,但也看出士衡所作即使放在朝中也难遇对手,看来我要先恭喜陛下又得人才了。”
石崇见下座张家兄弟脸色有些难看,忙打圆场道:“刚才还说要行酒赋诗,不想才一会光景,各位大人竟全然忘了。我们现在就开始可好?”
上座的司马亮这时来了兴致,说道:“不知季伦这酒如何行得呢?”
一旁石崇便答道:“按照以往金谷园的规矩,凡在座的贵客一会均可选一美女在侧服侍,每人轮流一句,诗赋皆可,也不拘什么风格。但若要说不出可要罚酒一杯哦。为了公平起见,酒要由一旁服侍的美女斟满一饮而尽方可。”
说罢只听殿外一阵环佩声响起,随后便进来一排美女,每人皆高鬟大髻,头插金凤钗,腰系玉龙佩,身着各色轻纱薄裙,手中都捧着一只琉璃盏,莲步移来,殿内顿生香气。石崇便令各人自选,又转身向后招呼了一声,殿后随即一阵叮当声响,走入一女子。大家循声看去,只见她头上插一支象牙簪,上用琥珀装饰,黛眉细目,顾盼生辉,眉间一抹桃花钿,更衬出几分美艳,身着绿纱袄,下配鹅黄纱裙,腰间悬一副双鱼佩。一尾用白玉制成,另一尾却以翡翠打造,佩下坠一犀角角尖,怀中又抱一枝大红珊瑚,向众人望了一眼,浅浅一笑,便落座在石崇一旁。
刘秋看着这美女,只觉得有几分象当年船上救得的阿绿,先前只听王老板讲过石崇一直带在身边,这眼前人倒是无法辨认了。当时她还尚未及笄,如今五年过去,正是变化最快的年龄,现在一身贵气的打扮更与当年云泥之别,让人如何人认出。
在座诸人的眼光都从场中间的美女身上移到石崇身旁,石崇的嘴角却是微微一撇。一旁的张华问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位便是名闻京中的绿珠吧?”
石崇哈哈大笑道:“侍中好眼力,确实是爱妾绿珠,至于闻名京中,那不过是旁人言过其实罢了。”
上座的司马亮又说道:“人言绿珠乃是刺史以十斛珍珠换得,故因此得名。如此绝色在侧,季伦却让我等选些侍女,这恐怕不是待客之道吧。”
刘秋这才确认她真的是当年那个被救下的小姑娘阿绿,大概是石崇嫌那名字土气才改的吧。这时石崇对汝南王打了个哈哈,“下官闻得王爷今日也带了美姬前来,却在这里打趣,王爷可否也让我等一睹芳颜呢?”
司马亮只好命下人出去寻,不一时带入一女子,只见这人身形甚是娇小,比一旁诸女都要矮上小半个头,人就略有清减,不似绿珠那样多妩媚之色,头顶梳一螺髻,上束红玛瑙簪子,脸上却略有些腼腆,身上着一袭水绿色衫裙,腰间只挂一莲花香囊,虽不及石家侍女争奇斗艳,却别有一番素净的韵味。司马亮于是拉到身旁而座,对众人道:“这是府中姬妾碧玉,比不得季伦府上妖娆之色。”
石崇一旁道:“王爷如不嫌弃,现在也可从场下侍女中任选。”
众人于是各选美女,连司马亮亦选了一人坐在自己另一侧,使左右皆有美女环绕,但最后却只有王敦身旁尚且空无一人。司马亮于是打趣道:“驸马总不会是因为襄城公主约束过严,连在外赴宴都不得自由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