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马渡江(2 / 4)
翾风听了忙用手遮住他的嘴,“老爷快别这么说,妾怎可与孙夫人相较。没了妾还可有旁人来服侍老爷,但若没了夫人这家怕是都要塌去一半。”
正说着,外面下人却进来送上请帖,果然是琅琊王请他明日晚上到府中赴宴。
听说是酒宴,翾风自然不便陪着同行。可是到得王府才发现只是饮茶叙话,根本不见酒席。见了王爷,刘秋行完礼便被安排在旁坐下。琅琊王身旁的司马王导才缓缓说道:“公子前日才来下邳,本该多休息几日,可是荀氏远去辽东,王爷虽与她断了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孩子的生母,故此才召你前来询问,不知她最后去了何处。”
没想到王导竟替司马睿找了这么个借口叫自己前来,刘秋也就答道:“司马想来前日已经听闻,小人随荀氏到昌黎后便一病不起,后来就长居那里。”
王导于是又问:“听闻慕容部久居昌黎一带,公子可曾去过昌黎不远的大棘城?”
任谁也没想到昨晚随口一句竟能让王导想了这么多,刘秋知道难以隐瞒,便如实答道:“司马博学,小人确实在那里养过病。”
王导笑了笑,“昔年听闻鲜卑慕容部曾以不足两万的兵力打得宇文部十万大军弃甲而逃,甚至有传闻说在战场是看到了弥漫的浓烟和自天而来的巨石,原本我还疑惑,前两日听闻公子曾在辽东养病,便想到这其中缘故了。”
刘秋的脸上登时变色,王导只凭一些战场的传闻便推测是自己在大棘城待过,难道他还知道其他的事情,还是有人从辽东向他报告?刘秋不敢再想下去,还是司马睿打圆场道:“公子勿作他想,当时我和茂弘听闻此事便觉得蹊跷,后来想到公子通晓仙术,怕是你所为,没想到被司马一问便问出端倪。”
虽然司马睿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不过刘秋还是惊出些汗来,还未作答,王导倒是说道:“前日公子既已知道我与族兄的分歧,今日请您来此便是想请教阁下如何看待此事。”
刘秋刚才已被王导问的心神慌乱,哪还有心情指教,“王爷和司马高抬小人了,前日我便说过,这些年久病在床早已不问世事,王爷今日请小人前来怕是问错了人。何况在下学识低微,不过是靠祖宗荫庇,不知王爷缘何要来问小人的浅见”
刘秋本想就这样应付过去,岂料司马睿却对不依不饶,“看来茂弘之前没有说错,公子果然不愿赐教。昔年驸马和孙秀都曾引你为座上贵宾,石崇虽软禁过你亦不敢动得分毫,这岂是寻常人所能为?如今小王身居乱世,前次差点行错了路几致命丧洛阳,如今痛定思痛到处求贤,想求公子指点一二,难道这也要拒绝吗?”
刘秋虽不知司马睿到底在洛阳经历了什么,不过想必也是遇到了些艰辛,毕竟琅琊王不得皇族甚至重臣和士族待见早就是京中公开的秘密。刘秋见司马睿如此坚持,但还是应付道:“茂弘与我也算相识多年,以阿龙博学,既然提出东渡,想来早已思虑周全,不知可否先将其中利害说与在下。”
此话本是推托之词,没想到司马睿却投来赞许的目光,王导则从旁说道:“从前只听闻公子被传有些非凡法力,如今看来确是有些过人之处,若今日换作旁人必定在此侃侃而谈。”
刘秋没想到得了这么个效果,但也只好呵呵笑道:“在下是真不了解现在的时局,王爷又非要我讲,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
没想到王导却把刘秋的话当了真,只见他正身分析道:“如今洛阳局势虽稍定,但并没有改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西南的巴蜀和东南的吴地都已失去朝廷控制,北面并州的匈奴也不容乐观。琅琊王是圣上远亲,继续留在北方的话若将来诸王纷争再起很难不殃及池鱼,所以我和王爷商量继续远遁才是上策。我们现在身处徐州,只能向江东避祸,吴地虽有叛乱,但起事的陈敏不过一将军耳,矫诏诓骗本地士族和官员投靠,要诛灭叛乱并不难。现在的问题是,王爷南下并没有朝廷的旨意,而且还有东海王的命令帮他守着下邳老家,如若我们就此南渡,将来陛下或者东海王追究下来恐怕很难应对。另外先汝南王的几个儿孙都被封在西面的豫州与吴地仅一江之隔,几个王爷尚还年幼,如若被人要挟或是一时意气而来攻我家王爷,则江东变数大增。”
刘秋见王导如此一本正经,当着司马睿的面也不好再一味逃避话题,默想片刻后才说道:“我在北疆这些年知道平州牧和东夷校尉不睦已久,而据传说是因为东夷校尉和骠骑大将军王浚不睦产生,如此恐怕几支鲜卑将失去辽东晋军牵制,若与并州的匈奴和西北的羌人一起发动,守卫幽、并二州的王大将军恐难招架。何况如今朝中内轻外重,说句大不敬的话现在的东海王手握六州大权和当年的赵王并无什么不同,否则王爷也不会急着远遁江东。如果朝中继续动荡,则北面王将军的粮草和兵员供应就会失控,更加难以守住北疆,到时中原恐怕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所以琅琊王大可不必担心朝廷的制裁。就算将来形势能够稳定,王爷也大可以避免参与诸王出兵争权来作托辞。”
王导听罢也叹气道:“公子说的不错,如今天下大有分崩离析之势,可是不要说王爷手中没什么兵权,以之前诸王之乱的例子,就算有兵权,入朝勤王也会被皇帝和其他诸王、大臣猜忌,为今之计只能退避自保。”
想到不远处的豫州诸王,刘秋又说道:“汝南王这一支我并不了解,不过当年贾后夺权时汝南王和几个公子都在洛阳遇害,如今封在豫州的是他几个小儿子和孙子,听说最大的不过刚刚二十。这些年他们一直安分,想来不大容易起兵作乱,不过他们年纪太轻,我先前问过处仲他们也没在军中待过,亦很难成为江东的屏障,现下吴地的变乱他们无动于衷便是此理。”
刘秋自以为一番分析头头是道,不想司马睿对豫州形势更加胸有成竹,“公子还说对天下事不了解,只看你对豫州诸王如此了解当是早有准备。不过公子可能不知道的是家母太妃夏侯氏是汝南王家夏侯太妃也算近亲,论起来家慈还要称她一声姑母。本王已请母亲去信一封到豫州,一来联络一下感情,二来也看下他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秋见王爷早有充分准备,心下更加困惑,“王爷和司马既已有万全准备,在下便安心了。不过在下不解的是,既如此为何还要连夜相邀谋划,还请明白相告。”
司马睿听了哈哈大笑,“看来还是什么都瞒不过公子。当年阁下曾在洛阳我府中以石炼银,又曾当着先帝和百官的面点石成金、火中炼字,大家都把你这张天师唯一下山的弟子当作他在洛阳的化身。当今天下将有大变,想来公子和尊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故而当此进退不决之时,特请公子指引一条明路,还请不吝赐教。”
说着便离席亲自来到刘秋面前替他斟了一盏热茶。刘秋此时方此恍然大悟,也跟着呵呵笑道:“王爷和司马有心了,难得做了如此详尽准备还要再求稳妥,可是凡事尽力便好,怪力乱神未必能帮到王爷许多。”
王导在旁笑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王爷和下官就是想知道这天道将向何处去。”
刘秋明白他们只是缺乏信心,可是若一味拒绝恐怕只能让自己失去他们的信任,不由心念一转计上心头,“数年前师父曾带信给我,上面用了卦象中的巽卦来表示他的看法。”
王导才思敏捷,很快就猜到了其中的意思,“巽卦为风,表东南。难道张天师也如此看好江东?”
刘秋点了点头,“师父正是此意,想来他当年早早就南下鄱阳龙虎山也是因此吧。”
“对、对,小王也听闻天师几十年前南下修行,果然还是仙师法力无边,这么早就看出了我们费了这么大劲才想到的事。”司马睿忙附和道。
刘秋的答案让司马睿和王导有了信心,二人又说若再有事还要请刘秋前去谋划,这才放他回去。
几天后,王敦府门外的下人来报,说是有人前来送信但一定要见刘秋本人。刘秋到门口一看,居然是孙筠穿了身下人衣服前来,自然将她引入内室。翾风见是孙筠忙下拜行礼,刘秋则问道:“川儿才走了数日,夫人怎么这么快就到了,难道没有遇到他?”
孙筠接过翾风递来的茗茶,喝掉整碗才答道:“刚好我最近在淮阴,川儿在我们的商栈打听消息时正好遇到,于是就乘船来了。” ↑返回顶部↑
正说着,外面下人却进来送上请帖,果然是琅琊王请他明日晚上到府中赴宴。
听说是酒宴,翾风自然不便陪着同行。可是到得王府才发现只是饮茶叙话,根本不见酒席。见了王爷,刘秋行完礼便被安排在旁坐下。琅琊王身旁的司马王导才缓缓说道:“公子前日才来下邳,本该多休息几日,可是荀氏远去辽东,王爷虽与她断了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孩子的生母,故此才召你前来询问,不知她最后去了何处。”
没想到王导竟替司马睿找了这么个借口叫自己前来,刘秋也就答道:“司马想来前日已经听闻,小人随荀氏到昌黎后便一病不起,后来就长居那里。”
王导于是又问:“听闻慕容部久居昌黎一带,公子可曾去过昌黎不远的大棘城?”
任谁也没想到昨晚随口一句竟能让王导想了这么多,刘秋知道难以隐瞒,便如实答道:“司马博学,小人确实在那里养过病。”
王导笑了笑,“昔年听闻鲜卑慕容部曾以不足两万的兵力打得宇文部十万大军弃甲而逃,甚至有传闻说在战场是看到了弥漫的浓烟和自天而来的巨石,原本我还疑惑,前两日听闻公子曾在辽东养病,便想到这其中缘故了。”
刘秋的脸上登时变色,王导只凭一些战场的传闻便推测是自己在大棘城待过,难道他还知道其他的事情,还是有人从辽东向他报告?刘秋不敢再想下去,还是司马睿打圆场道:“公子勿作他想,当时我和茂弘听闻此事便觉得蹊跷,后来想到公子通晓仙术,怕是你所为,没想到被司马一问便问出端倪。”
虽然司马睿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不过刘秋还是惊出些汗来,还未作答,王导倒是说道:“前日公子既已知道我与族兄的分歧,今日请您来此便是想请教阁下如何看待此事。”
刘秋刚才已被王导问的心神慌乱,哪还有心情指教,“王爷和司马高抬小人了,前日我便说过,这些年久病在床早已不问世事,王爷今日请小人前来怕是问错了人。何况在下学识低微,不过是靠祖宗荫庇,不知王爷缘何要来问小人的浅见”
刘秋本想就这样应付过去,岂料司马睿却对不依不饶,“看来茂弘之前没有说错,公子果然不愿赐教。昔年驸马和孙秀都曾引你为座上贵宾,石崇虽软禁过你亦不敢动得分毫,这岂是寻常人所能为?如今小王身居乱世,前次差点行错了路几致命丧洛阳,如今痛定思痛到处求贤,想求公子指点一二,难道这也要拒绝吗?”
刘秋虽不知司马睿到底在洛阳经历了什么,不过想必也是遇到了些艰辛,毕竟琅琊王不得皇族甚至重臣和士族待见早就是京中公开的秘密。刘秋见司马睿如此坚持,但还是应付道:“茂弘与我也算相识多年,以阿龙博学,既然提出东渡,想来早已思虑周全,不知可否先将其中利害说与在下。”
此话本是推托之词,没想到司马睿却投来赞许的目光,王导则从旁说道:“从前只听闻公子被传有些非凡法力,如今看来确是有些过人之处,若今日换作旁人必定在此侃侃而谈。”
刘秋没想到得了这么个效果,但也只好呵呵笑道:“在下是真不了解现在的时局,王爷又非要我讲,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
没想到王导却把刘秋的话当了真,只见他正身分析道:“如今洛阳局势虽稍定,但并没有改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西南的巴蜀和东南的吴地都已失去朝廷控制,北面并州的匈奴也不容乐观。琅琊王是圣上远亲,继续留在北方的话若将来诸王纷争再起很难不殃及池鱼,所以我和王爷商量继续远遁才是上策。我们现在身处徐州,只能向江东避祸,吴地虽有叛乱,但起事的陈敏不过一将军耳,矫诏诓骗本地士族和官员投靠,要诛灭叛乱并不难。现在的问题是,王爷南下并没有朝廷的旨意,而且还有东海王的命令帮他守着下邳老家,如若我们就此南渡,将来陛下或者东海王追究下来恐怕很难应对。另外先汝南王的几个儿孙都被封在西面的豫州与吴地仅一江之隔,几个王爷尚还年幼,如若被人要挟或是一时意气而来攻我家王爷,则江东变数大增。”
刘秋见王导如此一本正经,当着司马睿的面也不好再一味逃避话题,默想片刻后才说道:“我在北疆这些年知道平州牧和东夷校尉不睦已久,而据传说是因为东夷校尉和骠骑大将军王浚不睦产生,如此恐怕几支鲜卑将失去辽东晋军牵制,若与并州的匈奴和西北的羌人一起发动,守卫幽、并二州的王大将军恐难招架。何况如今朝中内轻外重,说句大不敬的话现在的东海王手握六州大权和当年的赵王并无什么不同,否则王爷也不会急着远遁江东。如果朝中继续动荡,则北面王将军的粮草和兵员供应就会失控,更加难以守住北疆,到时中原恐怕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所以琅琊王大可不必担心朝廷的制裁。就算将来形势能够稳定,王爷也大可以避免参与诸王出兵争权来作托辞。”
王导听罢也叹气道:“公子说的不错,如今天下大有分崩离析之势,可是不要说王爷手中没什么兵权,以之前诸王之乱的例子,就算有兵权,入朝勤王也会被皇帝和其他诸王、大臣猜忌,为今之计只能退避自保。”
想到不远处的豫州诸王,刘秋又说道:“汝南王这一支我并不了解,不过当年贾后夺权时汝南王和几个公子都在洛阳遇害,如今封在豫州的是他几个小儿子和孙子,听说最大的不过刚刚二十。这些年他们一直安分,想来不大容易起兵作乱,不过他们年纪太轻,我先前问过处仲他们也没在军中待过,亦很难成为江东的屏障,现下吴地的变乱他们无动于衷便是此理。”
刘秋自以为一番分析头头是道,不想司马睿对豫州形势更加胸有成竹,“公子还说对天下事不了解,只看你对豫州诸王如此了解当是早有准备。不过公子可能不知道的是家母太妃夏侯氏是汝南王家夏侯太妃也算近亲,论起来家慈还要称她一声姑母。本王已请母亲去信一封到豫州,一来联络一下感情,二来也看下他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秋见王爷早有充分准备,心下更加困惑,“王爷和司马既已有万全准备,在下便安心了。不过在下不解的是,既如此为何还要连夜相邀谋划,还请明白相告。”
司马睿听了哈哈大笑,“看来还是什么都瞒不过公子。当年阁下曾在洛阳我府中以石炼银,又曾当着先帝和百官的面点石成金、火中炼字,大家都把你这张天师唯一下山的弟子当作他在洛阳的化身。当今天下将有大变,想来公子和尊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故而当此进退不决之时,特请公子指引一条明路,还请不吝赐教。”
说着便离席亲自来到刘秋面前替他斟了一盏热茶。刘秋此时方此恍然大悟,也跟着呵呵笑道:“王爷和司马有心了,难得做了如此详尽准备还要再求稳妥,可是凡事尽力便好,怪力乱神未必能帮到王爷许多。”
王导在旁笑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王爷和下官就是想知道这天道将向何处去。”
刘秋明白他们只是缺乏信心,可是若一味拒绝恐怕只能让自己失去他们的信任,不由心念一转计上心头,“数年前师父曾带信给我,上面用了卦象中的巽卦来表示他的看法。”
王导才思敏捷,很快就猜到了其中的意思,“巽卦为风,表东南。难道张天师也如此看好江东?”
刘秋点了点头,“师父正是此意,想来他当年早早就南下鄱阳龙虎山也是因此吧。”
“对、对,小王也听闻天师几十年前南下修行,果然还是仙师法力无边,这么早就看出了我们费了这么大劲才想到的事。”司马睿忙附和道。
刘秋的答案让司马睿和王导有了信心,二人又说若再有事还要请刘秋前去谋划,这才放他回去。
几天后,王敦府门外的下人来报,说是有人前来送信但一定要见刘秋本人。刘秋到门口一看,居然是孙筠穿了身下人衣服前来,自然将她引入内室。翾风见是孙筠忙下拜行礼,刘秋则问道:“川儿才走了数日,夫人怎么这么快就到了,难道没有遇到他?”
孙筠接过翾风递来的茗茶,喝掉整碗才答道:“刚好我最近在淮阴,川儿在我们的商栈打听消息时正好遇到,于是就乘船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