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创业者 7(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改革开放十几年的时间,村办、乡办、县办的大小采石场、石灰厂、水泥厂蓬勃展,一度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p>
  这个产业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同时,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p>
  外地人一到此处,就觉得这里的空气和别处不一样了。/p>
  常年干旱少雨产生的漫天灰尘和生石灰刺鼻的粉尘、水泥厂无数个大烟囱里冒出来的烧煤的黑烟融为一体,造成了让人窒息的空气污染。/p>
  就连路边的树叶、田野上的麦苗都常年挂着一片灰蒙蒙的颜色,从来就没有清爽的时候。/p>
  二十年后,在国家“不要金山银山,只要绿树青山”的伟大号召下,环保利箭的春风终于刮到了这片土地。/p>
  一夜之间,数百家环保不达标的大小企业全部关张。/p>
  但是一个产业链的长期展带来的环境灾难,被污染的空气、土壤、地下水,已经对几代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可怕的影响。/p>
  这样的影响,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无法逆转的。/p>
  英花父女到来的时候,正是那个以大烟囱的多少来衡量经济繁荣程度的年代。/p>
  /p>
  在旅店安顿好后,他俩照例去了当地的政府大院,查询这个地区水泥厂家的名录。/p>
  当然太小的作坊他们也是看不上的,至少也是年产量一万吨以上大中型厂家。/p>
  接待他俩的是一个刘姓的中年科长,他像看到救星一样的喜出望外。/p>
  去年县里上马的淮河水泥厂由他分管,这家单位的李厂长当了半辈子公社书记。/p>
  快退休的年纪了让他去管理这样的中型企业,职称上是提高了一级,由副科级转为正科级,但也算为难他了。/p>
  好在这个李厂长的干劲还不错,把当年农业学大寨,大炼钢铁的干劲又拿了出来。/p>
  以厂为家,一心一意的抓生产、抓质量,让工厂提前半年投产。/p>
  李厂长还因此获得了县里的通报表彰、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p>
  但这个工农兵干部还在抹计划经济的老牌,完全忽略了市场和销售。/p>
  结果生产的越多,积压的越多。半年过去,淮河边上的仓库已经堆放了5ooo多吨的产成品不出去。/p>
  因为这件事,刘科长被县里的分管领导批了好多次,指责他对分管单位监督不力和计划管理的失职。/p>
  搞的刘科长灰头土脸,在全单位都抬不起头了。/p>
  所以英花父女和他们手上天量订单的出现,对于刘科长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个巨大馅饼,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p>
  他立马拨通了淮河水泥厂的电话,叫李厂长全力做好接待。/p>
  他自己又要来了局里唯一的一辆老式吉普,亲自送英花父女去李厂长那儿。/p>
  为了证明货源有绝对的保证,司机特地绕路带他们去了淮河水泥厂在淮河大堤边上的巨型仓库。/p>
  由于夏秋季节的连绵降水,虽然已经1o月份了,淮河还没有进入枯水期,河面上不时有运货的驳船从上游下来,向东边的方向缓缓驶去。/p>
  而离仓库1o里左右的河面上,淮河铁路大桥的巍峨身影依稀可见。/p>
  很显然,这家企业的设计者在当初的选址上,充分考虑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因素。/p>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