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高文贵摸了摸藏在箩筐里的腰刀,叹了口气对旁边的士兵说:“看来今天是进不去了,撤吧!”说完就要带人撤退。明军将领一看急了,大声喝止:“站住!再不停下就放箭了!”高文贵假装没听见,撒腿就跑。将领一看这架势,气得直咬牙:“放箭!”箭矢如雨点般飞来,但高文贵他们跑得快,已经逃出了射程。他们一边跑一边回头望着那坚固的城墙和严密的防守,心中暗自思量着下一步的计划。而城内的百姓和明军则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议论纷纷,不知道这场风波何时能够平息。
  安陆风云之箭矢破空
  嗖的一声,箭矢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迅猛地射向正仓皇逃窜的大西军士兵。那箭矢带着呼啸的风声,仿佛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生命。
  “啊!”惨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上,让人听了心惊胆战。高文贵吓得魂飞魄散,他头也不敢回,双腿像灌了铅似的飞奔,只想拼命逃离这可怕的场景。他的心跳如鼓,每一次跳动都仿佛要将胸膛撕裂。他不敢想象那箭矢如果射中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他只能拼命地跑,跑得越快,离死亡就越远。
  跑了好几里地,高文贵才敢停下来喘口气。他回头一看,发现明军并没有追上来,反而带着受伤的士兵返回了营地。他心中一阵庆幸,但随即又被沉重的失落感所笼罩。他知道,自己这次是损失惨重,不仅没能攻进城,还折损了不少兄弟。他垂头丧气地返回自己的营地,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李定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亲自出营迎接高文贵。他看着高文贵那狼狈不堪的样子,心中一阵痛惜。他安慰高文贵说:“没事,这次没成功,我们再想别的办法。”但高文贵却悲愤交加,满脸愁容地说:“将军,别再挣扎了,为弟兄们找条活路吧!”李定国听了,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他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望着远方,仿佛在寻找着答案。
  第二天清晨,李定国率领着四千骑兵,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安陆城下。他们整装待发,气势磅礴,仿佛要将这座坚城一举攻下。然而,当他们来到城下时,却发现了一件令他们惊讶不已的事情。
  昨天被俘的大西军士兵竟然都聚集在城外,被一群麻袋和布囊围着。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李定国感到十分惊讶,他连忙派士兵去询问原因。
  不一会儿,派去的士兵回来报告说:“那些都是大西军的天威营士兵,明军知道他们是将军的部下后,都道歉说抓错了人,还给了他们食物和疗伤的药。”李定国一听,愣住了。他心中一阵疑惑,明军为什么会这么做?难道其中有什么阴谋?
  士兵迟疑了一下,继续说道:“明军说将军其实是他们这边的人。”李定国一听,大惊失色。他心中一阵慌乱,这分明是敌人的反间计啊!如果被张献忠知道了,自己肯定会被扣上奸细的帽子,百口莫辩。
  他强作镇定,继续问道:“那些麻袋和布囊里装的是什么?”士兵回答说:“是粮食。”李定国又问:“是明军送的?”士兵点点头:“是的,他们说这些粮食是从南直隶运来的,是朝廷特地为将军准备的。”
  高文贵听到这里,吓得连连后退。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自己的上司安西将军真的是明廷的奸细吗?这个念头实在太可怕了!但转念一想,如果李定国真的是明人,那自己和兄弟们岂不是都成了官军?想到这里,他又生出了一丝希望。
  他满怀期待地问李定国:“将军.你.早就有了退路吗?”李定国一听这话,气得怒斥道:“放屁!我岂是那种有二心之人!”他的声音如雷贯耳,充满了愤怒和坚定。高文贵自知失言,连忙解释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如果将军真的是明人,那我们岂不是都有了活路?”
  李定国知道高文贵不信自己,也知道张献忠更不会信。他现在已经是进退两难,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还会连累亲信。他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一片茫然。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到大西军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离开大西军,告别张献忠。虽然前路未卜,但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他果断地命令道:“传令下去,带上这些粮食南下湖广!”天威营的士兵们本以为今天会死在城下,没想到非但没有丧命,反而得到了粮食补给。大家都喜出望外,纷纷欢呼起来。很快,粮食就被装上了马背,五千铁骑浩浩荡荡地向着南方进发。
  他们沿着府河南下,前路茫茫不知去向。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迷失方向,而是沿着河流前行,寻找着新的机会和出路。昔日他们为大西而战,如今离开大西却反而失去了方向。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定地前行着。他们知道,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路。
  时值秋收季节,金黄的稻浪如同海洋一般无边无际。农夫们在田间劳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挥汗如雨,却满脸笑容。而李定国则命令士兵们帮助百姓收割稻谷。这一举动让百姓们感到十分惊讶和感激。他们没想到这些曾经被视为流贼的士兵竟然会主动帮助他们收割稻谷。他们纷纷向李定国表示感谢,称赞他的仁义之举。
  云梦城头的明军看到这一幕也纷纷议论起来。他们惊讶地说:“真是奇怪啊!流贼竟然会帮助百姓收割稻谷!”有人还开玩笑说:“是不是你亲戚家的稻谷被流贼偷走了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但更多的人则是被这一幕所感动,纷纷称赞李定国的仁义之举。他们觉得李定国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即使身为流贼,也依然保持着对百姓的关爱和尊重。
  而李定国则带领着五千铁骑继续前行着。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们却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路。只要坚持前行,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他们相信,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们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它们。因为他们是一支有着坚定信念和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他们无所畏惧!
  城外,夕阳如血,洒在空旷的野地上,一位孤骑的身影被拉长,显得格外寂寥。守城的明军将士,身着斑驳的铠甲,目光警惕地望向这位不速之客,大声喊道:“城外头那位,您是哪位啊?”
  “我是张志瑜。”城下的人应声答道,声音清晰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守军将士眉头微皱,打量着眼前的这位中年人,他身着深色劲装,腰间佩刀,面容坚毅,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守军好意相劝:“最近流寇猖獗,全城都戒严了,您不能进城,赶紧走吧!”
  张志瑜抬头望向城墙,那城墙高耸入云,显得坚不可摧,他沉声问道:“你们知道那些流寇现在在哪儿吗?”
  “知道,就在城北五里地外呢。”守军回答,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
  “好,多谢了。”张志瑜说完,调转马头,朝北而去。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留下一串坚定的马蹄声。
  路上,张志瑜遇到了不少惊慌失措的百姓,他们肩挑手提,行色匆匆,时不时回头张望,生怕被流寇追上。张志瑜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战乱之下,百姓受苦最深。他夹紧马腹,加快了速度,决心尽快找到那些流寇,为百姓谋求一份安宁。
  没过多久,张志瑜就被李定国的探子发现了。他被带到了一片池塘边的空地上,只见李定国穿着短衫,正在煮粥,那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扑鼻,与周围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定国抬头看了张志瑜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你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我是东厂的张志瑜,奉旨前来询问。”张志瑜不卑不亢地回答,他的目光锐利,直视着李定国。
  李定国眉头一皱,语气中带着不屑:“奉旨?我又不是他的臣子,凭什么要回答他的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