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4 / 5)
成庆华心里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嘴上还是说:“是的,陛下……不过……”他心里却在嘀咕个不停,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个尴尬的情况。
林小风责备道:“内阁是怎么搞的?连藩王的宗禄都敢拖欠!立刻核查清楚,尽快发放!”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不容置疑。
成庆华本想推给礼部,但突然想起自己还兼着两个部的尚书之职,推也推不掉。他眼珠一转,就站起身来给林小风和赵王行礼道歉:“因为流贼作乱,各地藩王的人数难以核实,所以暂时停发了宗禄。礼部已经下令各地速查,一旦查清就会立即发放。”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诚恳和歉意。
林小风显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其他藩王先不说,赵王全家都在京师,派两个官员去查一下就够了!马上派人去查核清楚,然后报到司礼监去,让郭天阳批红发放。”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遵旨。”成庆华恭恭敬敬地答应了。他心中虽然有些不满和无奈,但也知道这是陛下的旨意,不得不遵从。
又聊了一会儿后,林小风就带着众人离开了。他走后,赵王太妃望着他的背影,无奈地笑了笑。她知道在京师这地方,林小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能拦得住呢?她心中虽然有些担忧和不安,但也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半个月后,赵王和太妃联名上疏请求减少藩王的宗禄以减轻朝廷的负担。虽然减少的数额不大,但意义重大。因为大明姓朱,而朱氏自己主动提出减禄,其影响力比流贼攻城还要大。这一消息传出后,京师的老百姓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林小风的第一刀竟然砍向了自己人。
各地的藩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哪能坐得住?他们纷纷联名上书指责赵王违背祖制并反对减禄。他们还派人到京师民间散布谣言,暗指赵王是受了林小风的胁迫才这么做的。这样一来,林小风就成了众矢之的,被置于了风口浪尖之上。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却并没有退缩和畏惧。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也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陛下,锦衣卫已经查到了那些造谣生事的人,就等您一句话,立马把他们抓起来。”郭天阳在林小风面前,汇报着锦衣卫的最新进展,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恨不得立刻将那些造谣者绳之以法。
林小风轻轻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不急,先别动他们。”他的语气平静而坚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可他们造谣说陛下您胁迫赵王减少俸禄……”郭天阳有些愤慨,显然对那些造谣者的言论感到不满。
“更不能轻举妄动!”林小风语气更加坚定,他深知在这场舆论战中,保持冷静和沉着是至关重要的,“朕自有打算。”
面对那些藩王们的舆论攻击,林小风内心平静如水,丝毫不受影响。他悠然自得地坐在龙案旁,仿佛置身于事外,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宣传战嘛,我谁也不怕。”他轻笑一声,转头问郭天阳:“咱们那《林小风十七年邸报》,出到第几期了?”
“回陛下,已经到四十二期了。”郭天阳恭敬地回答。
“好,第四十三期,给英国公留一个版面,让他亲自澄清,他没胁迫赵王。再传个消息出去,就说朕把礼部提议削减藩王俸禄的奏章压下了,没批。”林小风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郭天阳一脸疑惑,显然不明白林小风为何要这么做。他忍不住问道:“陛下这么做,岂不是会激起藩王们更大的反对声浪?”
林小风冷笑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无妨,我就是要让藩王们误以为朕很看重舆论。”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留下奏章不批,是为了制造疑惑。疑惑什么呢?疑惑到底会不会真的削减藩王俸禄。藩王们一听,以为舆论战奏效了,就会更加卖力地在口舌上争斗。但他们忘了,这场舆论战的目的不是为了舆论本身,而是为了迷惑对手!
对手是谁?藩王们的对手自然是林小风;而林小风的对手也是那些藩王。他们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相互试探、相互揣测,都试图找出对方的破绽。
藩王们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加大了攻势,希望能让林小风放弃削减藩王俸禄的打算。他们纷纷上书、造谣、传播流言蜚语,试图将林小风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林小风真正的目的并不在此。削减藩王俸禄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为了给锦衣卫争取时间,去彻查藩王的罪行。他故意放纵舆论,让藩王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京师,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防范。这样一来,锦衣卫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彻查藩王们的底细。
林小风的计划周密而巧妙。他深知在这场较量中,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他故意拖延时间,让藩王们误以为他在犹豫、在迟疑。而实际上他却是在利用这段时间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藩王们的落网。
《林小风十七年》第四十三期邸报一出,京师的老百姓都兴致勃勃地议论着这场皇家纷争。他们虽然并不明白这场纷争背后的复杂政治斗争,但却乐于看到皇家的热闹和纷争。
“看新邸报没?英国公亲自证明陛下没胁迫赵王。”一个老百姓兴奋地说道。
“可也有人说赵王确实是被胁迫的,你信谁的?”另一个老百姓问道。
“我信英国公!他第一个站出来补缴赋税人品没的说。”第一个老百姓坚定地说道。
“那你呢?你信谁?”旁边的人又问道。
“我都不信,就看个热闹!”这个人嘿嘿一笑说道。
虽然这事儿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但他们就是爱看皇家的热闹。他们纷纷议论着、猜测着这场纷争的结局,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场历史大戏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
林小风责备道:“内阁是怎么搞的?连藩王的宗禄都敢拖欠!立刻核查清楚,尽快发放!”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不容置疑。
成庆华本想推给礼部,但突然想起自己还兼着两个部的尚书之职,推也推不掉。他眼珠一转,就站起身来给林小风和赵王行礼道歉:“因为流贼作乱,各地藩王的人数难以核实,所以暂时停发了宗禄。礼部已经下令各地速查,一旦查清就会立即发放。”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诚恳和歉意。
林小风显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其他藩王先不说,赵王全家都在京师,派两个官员去查一下就够了!马上派人去查核清楚,然后报到司礼监去,让郭天阳批红发放。”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遵旨。”成庆华恭恭敬敬地答应了。他心中虽然有些不满和无奈,但也知道这是陛下的旨意,不得不遵从。
又聊了一会儿后,林小风就带着众人离开了。他走后,赵王太妃望着他的背影,无奈地笑了笑。她知道在京师这地方,林小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能拦得住呢?她心中虽然有些担忧和不安,但也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半个月后,赵王和太妃联名上疏请求减少藩王的宗禄以减轻朝廷的负担。虽然减少的数额不大,但意义重大。因为大明姓朱,而朱氏自己主动提出减禄,其影响力比流贼攻城还要大。这一消息传出后,京师的老百姓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林小风的第一刀竟然砍向了自己人。
各地的藩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哪能坐得住?他们纷纷联名上书指责赵王违背祖制并反对减禄。他们还派人到京师民间散布谣言,暗指赵王是受了林小风的胁迫才这么做的。这样一来,林小风就成了众矢之的,被置于了风口浪尖之上。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却并没有退缩和畏惧。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也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陛下,锦衣卫已经查到了那些造谣生事的人,就等您一句话,立马把他们抓起来。”郭天阳在林小风面前,汇报着锦衣卫的最新进展,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恨不得立刻将那些造谣者绳之以法。
林小风轻轻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不急,先别动他们。”他的语气平静而坚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可他们造谣说陛下您胁迫赵王减少俸禄……”郭天阳有些愤慨,显然对那些造谣者的言论感到不满。
“更不能轻举妄动!”林小风语气更加坚定,他深知在这场舆论战中,保持冷静和沉着是至关重要的,“朕自有打算。”
面对那些藩王们的舆论攻击,林小风内心平静如水,丝毫不受影响。他悠然自得地坐在龙案旁,仿佛置身于事外,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宣传战嘛,我谁也不怕。”他轻笑一声,转头问郭天阳:“咱们那《林小风十七年邸报》,出到第几期了?”
“回陛下,已经到四十二期了。”郭天阳恭敬地回答。
“好,第四十三期,给英国公留一个版面,让他亲自澄清,他没胁迫赵王。再传个消息出去,就说朕把礼部提议削减藩王俸禄的奏章压下了,没批。”林小风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郭天阳一脸疑惑,显然不明白林小风为何要这么做。他忍不住问道:“陛下这么做,岂不是会激起藩王们更大的反对声浪?”
林小风冷笑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无妨,我就是要让藩王们误以为朕很看重舆论。”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留下奏章不批,是为了制造疑惑。疑惑什么呢?疑惑到底会不会真的削减藩王俸禄。藩王们一听,以为舆论战奏效了,就会更加卖力地在口舌上争斗。但他们忘了,这场舆论战的目的不是为了舆论本身,而是为了迷惑对手!
对手是谁?藩王们的对手自然是林小风;而林小风的对手也是那些藩王。他们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相互试探、相互揣测,都试图找出对方的破绽。
藩王们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加大了攻势,希望能让林小风放弃削减藩王俸禄的打算。他们纷纷上书、造谣、传播流言蜚语,试图将林小风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林小风真正的目的并不在此。削减藩王俸禄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为了给锦衣卫争取时间,去彻查藩王的罪行。他故意放纵舆论,让藩王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京师,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防范。这样一来,锦衣卫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彻查藩王们的底细。
林小风的计划周密而巧妙。他深知在这场较量中,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他故意拖延时间,让藩王们误以为他在犹豫、在迟疑。而实际上他却是在利用这段时间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藩王们的落网。
《林小风十七年》第四十三期邸报一出,京师的老百姓都兴致勃勃地议论着这场皇家纷争。他们虽然并不明白这场纷争背后的复杂政治斗争,但却乐于看到皇家的热闹和纷争。
“看新邸报没?英国公亲自证明陛下没胁迫赵王。”一个老百姓兴奋地说道。
“可也有人说赵王确实是被胁迫的,你信谁的?”另一个老百姓问道。
“我信英国公!他第一个站出来补缴赋税人品没的说。”第一个老百姓坚定地说道。
“那你呢?你信谁?”旁边的人又问道。
“我都不信,就看个热闹!”这个人嘿嘿一笑说道。
虽然这事儿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但他们就是爱看皇家的热闹。他们纷纷议论着、猜测着这场纷争的结局,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场历史大戏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