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5 / 5)
在老百姓的议论声中,林小风精心挑选了数十名锦衣卫高手,秘密离京,前往各地彻查藩王的非法财产。这些锦衣卫高手都是林小风亲手挑选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忠诚可靠、机智过人,是执行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
这件事极为机密,所以派出去的人手并不多。但林小风并不担心任务完不成,因为他给的时间非常充裕。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和复杂,因此并不急于求成。他相信只要给足时间和机会,锦衣卫一定能够查出藩王们的罪行。
转眼间,十一月中旬到了,京师又下起了漫天大雪。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整个京师装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场大雪有着不同的意义。
林小风却是大喜过望。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他知道这场大雪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个好兆头,它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和希望。而对于贫苦百姓来说,虽然大雪给他们带来了严寒和困难,但林小风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
午后时分,郭天阳拿着公文急匆匆地走进干清宫:“陛下!工部传来捷报!铁模铸炮试验成功了!”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项伟大成就的一部分。
林小风一听这话,猛地从暖榻上跳了起来,双眼放光地问道:“炮在哪里?”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急不可待的迫切感,仿佛恨不得立刻亲眼看到这新式的火炮。
“就在工部衙门里!”郭天阳兴奋地回答道。
“摆驾工部!”林小风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看看这新式的火炮。他一边说着,一边快步向门外走去。郭天阳赶紧吩咐外监准备车驾,同时上前帮林小风更衣。
工部衙门离皇城不远,林小风干脆弃轿而行,踏着厚厚的积雪一路前往。他的心情异常激动,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那新式的火炮了。施守洪率领着警卫队紧随其后,如临大敌一般谨慎地保护着林小风的安全。
到了工部衙门,工部尚书成庆华和众位官员早已等候在门外。他们一见林小风到来,立刻迎上前去行礼问安。林小风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在成庆华的陪同下来到了后院。
只见一座巨大的军帐矗立在院中,帐外站着十几个人。他们一见林小风到来,立刻恭敬地行礼问安。林小风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快步走进军帐。
一进帐内,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只见一尊中型火炮静静地放置在帐中央,火炮长约四尺五寸,口径约一寸半,漆黑的炮口散发出阵阵寒气。林小风一眼就看出了这尊火炮的不同之处,它的造型更加精致、线条更加流畅,显然是一尊经过精心打造的火炮。
成庆华走上前来介绍道:“陛下,这铁模铸炮法看似简单,实则难上加难。最难之处就在于铁模遇到铁水容易粘连,导致铸出来的炮成了铁棍,根本无法使用。工部匠人们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耗费了三万余两银子,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他在表功的同时,也不忘提及银子的消耗,毕竟三万两不是个小数目。
“好!非常好!”林小风连连点头表示赞赏,“这个月工部的绩效银全额发放!”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工部匠人们的赞赏和肯定,也透露出一种对大明王朝军事实力提升的期待和信心。
听到这话,工部官员和匠人们脸上都露出了由衷的喜悦之色。这份喜悦来自于陛下的认可,也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深知自己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提升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关于铁模与铁水粘连的问题,一定要保密。”林小风不忘叮嘱道。他深知这项技术的战略意义,也深知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这项技术被敌人掌握,那么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将受到严重威胁。
铁模铸炮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如果以前每年只能铸造千余门火炮,那么有了铁模之后,同样的匠人每年可以铸造的火炮数量将大大增加,而且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火炮将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可以大规模装备的武器。这将极大地提升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为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陛下放心,知道这个方法的只有焦勖和方以智二人。”成庆华左手搭在焦勖的肩膀上,右手指了指林小风身后的一位中年士人。这位士人身穿蓝袍,面容清瘦,身材适中,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他正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方以智。
“臣翰林院检讨方以智参见陛下!”方以智拱手行礼道。他的声音清朗有力,透露出一种学者的风范和气质。
林小风微微一愣,他没想到在这里会遇到方以智这位大明朝的科学家。他对方以智的才华和成就早有耳闻,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仔细打量着方以智,心中暗暗赞叹:这位大明朝的科学家真是难得的人才啊!
“方以智。”林小风轻声呼唤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亲切和尊重,仿佛是在呼唤一位久违的老友。
“臣在!” ↑返回顶部↑
这件事极为机密,所以派出去的人手并不多。但林小风并不担心任务完不成,因为他给的时间非常充裕。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和复杂,因此并不急于求成。他相信只要给足时间和机会,锦衣卫一定能够查出藩王们的罪行。
转眼间,十一月中旬到了,京师又下起了漫天大雪。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整个京师装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场大雪有着不同的意义。
林小风却是大喜过望。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他知道这场大雪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个好兆头,它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和希望。而对于贫苦百姓来说,虽然大雪给他们带来了严寒和困难,但林小风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
午后时分,郭天阳拿着公文急匆匆地走进干清宫:“陛下!工部传来捷报!铁模铸炮试验成功了!”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项伟大成就的一部分。
林小风一听这话,猛地从暖榻上跳了起来,双眼放光地问道:“炮在哪里?”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急不可待的迫切感,仿佛恨不得立刻亲眼看到这新式的火炮。
“就在工部衙门里!”郭天阳兴奋地回答道。
“摆驾工部!”林小风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看看这新式的火炮。他一边说着,一边快步向门外走去。郭天阳赶紧吩咐外监准备车驾,同时上前帮林小风更衣。
工部衙门离皇城不远,林小风干脆弃轿而行,踏着厚厚的积雪一路前往。他的心情异常激动,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那新式的火炮了。施守洪率领着警卫队紧随其后,如临大敌一般谨慎地保护着林小风的安全。
到了工部衙门,工部尚书成庆华和众位官员早已等候在门外。他们一见林小风到来,立刻迎上前去行礼问安。林小风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在成庆华的陪同下来到了后院。
只见一座巨大的军帐矗立在院中,帐外站着十几个人。他们一见林小风到来,立刻恭敬地行礼问安。林小风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快步走进军帐。
一进帐内,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只见一尊中型火炮静静地放置在帐中央,火炮长约四尺五寸,口径约一寸半,漆黑的炮口散发出阵阵寒气。林小风一眼就看出了这尊火炮的不同之处,它的造型更加精致、线条更加流畅,显然是一尊经过精心打造的火炮。
成庆华走上前来介绍道:“陛下,这铁模铸炮法看似简单,实则难上加难。最难之处就在于铁模遇到铁水容易粘连,导致铸出来的炮成了铁棍,根本无法使用。工部匠人们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耗费了三万余两银子,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他在表功的同时,也不忘提及银子的消耗,毕竟三万两不是个小数目。
“好!非常好!”林小风连连点头表示赞赏,“这个月工部的绩效银全额发放!”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工部匠人们的赞赏和肯定,也透露出一种对大明王朝军事实力提升的期待和信心。
听到这话,工部官员和匠人们脸上都露出了由衷的喜悦之色。这份喜悦来自于陛下的认可,也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深知自己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提升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关于铁模与铁水粘连的问题,一定要保密。”林小风不忘叮嘱道。他深知这项技术的战略意义,也深知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这项技术被敌人掌握,那么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将受到严重威胁。
铁模铸炮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如果以前每年只能铸造千余门火炮,那么有了铁模之后,同样的匠人每年可以铸造的火炮数量将大大增加,而且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火炮将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可以大规模装备的武器。这将极大地提升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为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陛下放心,知道这个方法的只有焦勖和方以智二人。”成庆华左手搭在焦勖的肩膀上,右手指了指林小风身后的一位中年士人。这位士人身穿蓝袍,面容清瘦,身材适中,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他正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方以智。
“臣翰林院检讨方以智参见陛下!”方以智拱手行礼道。他的声音清朗有力,透露出一种学者的风范和气质。
林小风微微一愣,他没想到在这里会遇到方以智这位大明朝的科学家。他对方以智的才华和成就早有耳闻,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仔细打量着方以智,心中暗暗赞叹:这位大明朝的科学家真是难得的人才啊!
“方以智。”林小风轻声呼唤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亲切和尊重,仿佛是在呼唤一位久违的老友。
“臣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