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彷徨的商人阶级(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多少钱的底层民众,以及不会有多少意向的勋贵,就显然不是太宗皇帝输粟捐爵的主要目标人群,或者说是客户了。
  ——商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爵位,也最买得起爵位的群体。
  首先,作为商人,他们有钱。
  而且有远高于底层民众的钱。
  寻常农民春耕秋收,一年忙到尾,所得不过粮米三百石,折价不超过万钱;
  但商人,只要是有资格被称为‘商人’而非‘小贩’者,别说家产、本金、利润了;
  光是一年内的贸易现金流,就不可能低于十数万,乃至数十万钱。
  道理很简单。
  还是拿粮食举例。
  农民忙一年,种出来的三百石粮食,确实是一整个农民家庭一整年的产出,价值大几千、近万钱;
  但一个商人,要想做粮食生意——哪怕只是在同一个村子里内循环,只从本村买、只往本村卖,也至少要在秋收之后,吃下几十户农民的粮食。
  一户的粮食就要大几千钱,几十户,可就是好几十万钱了。
  就说五十万钱,吃下了六十户农民的粮食;
  粮食买下来了,还得储存吧?
  六十户农民的粮食,总数高达一万八千石,堆起来那就是一座小山!
  能妥善储存一万八千石粮食的粮仓,光是买到合适的地,以及粮仓的建造,那就是起码几十万钱的成本。
  粮仓也建好了,得储存了吧?
  怎么储存?
  把粮食往粮仓一扔,就不管了?
  显然不可能。
  一个主事的,三两个记账的,以及七八个守卫粮仓,以防匪盗窃贼光顾的青壮,怎么都是要养的。
  十几号人,哪怕只是包吃,一个月就是二石粮食。
  从秋收到第二年秋收,一整年的时间,光是这十几号人的吃,就是三百来石,将近万钱的成本。
  这还只是吃。
  守卫粮仓的青壮,不得隔三差五改善伙食,逢年过节再发块肉、扯块布啥的?
  负责记账的,好歹也是精通数学的技术人才,光包吃,人家肯定是不干的;
  怎么也得再开笔工资吧?
  至于主事——如此重要的是,不是自家人来做,那肯定是信不过的,起码也得是沾亲带故。
  自家人,还是有点本事,能做一仓主事的,那就更不能亏待了吧?
  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