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抉奥阐幽,顺水推舟(9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申卿,榜争迁绵百年,一度至今,莫非也是学阀之争么?”
  面对皇帝如数家珍的罗列,申时行无言以对。
  科场案最后定性为南北榜案,想不发展成地域之争都难。
  皇帝或许是深有感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百年仇视,不为利益,只为争一口气的人太多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在文华殿里整天念“啊,南北之争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不要本末倒置”的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地缘矛盾因为世仇而上升为主要政治矛盾,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百试百灵的利益分析,立刻就失了效。
  朱翊钧瞥了一眼手边报纸,乍看之下险些将名字看成了殛母新闻报,当然,叫什么不什么重要,反正就像这些报纸一样。
  南方报社刊印什么《我,厌北人》的报纸是正当合理的,但何洛文要是说点南人笑话,开创点规南游戏,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别看汪宗伊说得好听,他可是实实在在对前者熟视无睹,却又是第一个在何洛文反唇相讥之时出面劝说,告诫其不要南北对立云云。
  利益引发矛盾,矛盾带来仇恨,仇恨划开身份,身份凝聚力量。
  无论有多么看不起某一类矛盾,但等到双方以身份辨识敌我,开始凝聚力量的时候,它就是此时此地,不容忽视的矛盾。
  凝聚力量之后,冲突无可避免,外面已经发展到在报纸上公然叫嚣南朝北君的地步了。
  文华殿里每一次居中调和,才是放任矛盾愈演愈烈。
  朱翊钧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缓缓闭上眼睛,仰倒在御座上:“争一口气的人太多了。”
  “成化年间的吏部尚书王忠肃公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是公认的淡然无欲,高迈孤峭。”
  “连英庙都要尊称一声‘老王’,可见其声望。”
  “即便是这等人物,执掌吏部以来,都有意无意‘嫌恶南人,多引北人’。”
  “为的又是哪门子利益之争?不就是争一口气?”
  “到了接掌吏部的姚夔,立刻公然宣称,‘每与王翱反’,明目张胆‘颇右南人’。”
  “气得廷臣在皇极殿外的雕栏上偷偷摸摸刻下憎诗,‘斩却姚夔头,去祭王翱墓’,不还是为了一口气?”
  “到了焦芳更甚一步,不惜勾结内臣刘瑾,也要出这一口气。”
  “动辄‘使他日毋得滥用江西人’,不仅‘每退一南人,辄喜,虽论古人,亦必诋南而誉北’,甚至公然宣称要在千步廊外,亲手击杀江西籍贯的大学士彭华。”
  “乃至诸卿方才廷上,南北二分,公然争执,难道不是胸中怀了一口气?”
  朱翊钧不想说得太深。
  自三代以来东西对峙的划分,到南北竞争格局的过渡,视野太过超拔,永嘉南渡以来的经济重心南移,更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明白的事情。
  尤其地域决定资源禀赋,继而上升到现实矛盾,哪怕是新学也没涉及到的地方。
  与其向朝臣解释利益之争本身就根植于地缘,不妨说得浅显一点。
  用林林总总的成例,点明地域之争是普遍的,广泛的思潮——哪怕其本身是次要矛盾,发展至今,也已然成了不容忽视的主要矛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