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抉奥阐幽,顺水推舟(8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南境的佃户依旧无产,北地的豪右同样呼风唤雨。
  这就是或横或竖的大区别。
  引而伸之。
  南北定都之争、严嵩之后内阁默契打压江西人,无不是政治资源之争。
  孝庙停开中法、隆庆开海、万历盐政,乃至此时的清丈,本质上逃不出是赋税分配之争。
  林林种种,根子确系不在地域差别上,只是以地缘矛盾的形式显化而已。
  申时行剖析到这个份上,朱翊钧也忍不住出言盛赞。
  然而颇有预兆的是。
  皇帝虽然做出了肯定,但群臣脸色却不怎么好看。
  概因这般语句起手,转折定然紧随其后。
  果不其然。
  “不过……”
  朱翊钧若有所思,再度开口:“如今道理学日新月异,申卿还是有些落后了。”
  “去年夏天,袁洪愈做了一篇新文,指出了李贽的错漏,其中一条便是。”
  “条件充分的时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南北矛盾固然是根植于利益分配,但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恐怕有了反客为主的征兆。”
  皇帝这样追着不放,真的有点吓人了!
  蔡汝贤、赵志皋一干人等脸都青了。
  饶是置身事外的山西王国光,也忍不住出言相劝:“陛下如此论述,恐有分裂国家之虞!”
  很多事从皇帝口中说出来,意味是截然不同的。
  朱翊钧闻言,转头看向王国光。
  他轻轻摇了摇头,放缓语气道:“申卿的道理,可以解释南北之争的成因,若是用以作为施政的依据,着实不太够看。”
  朱翊钧顿了顿:“申卿说南北榜案非是南北之争,而是学阀之争,朕挑不出毛病来。”
  “说点心照不宣的话,刘基、叶琛、章溢、以宋濂为首的浙东四先生,本就是公认的以地域结党,一度与淮西的李善长、徐达、汤和等人分庭抗礼,有这些文坛名流领衔,闹出南北榜案来着实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但之后的事又怎么讲?”
  “洪熙元年,设南北二榜,分地取士,南卷六成,北卷四成。”
  “宣德以后,再改南、北、中三卷;景泰初,悉数废止,旋又复旧。”
  “成化二十二年,时内阁首辅万安和礼部尚书周洪谟都是四川人,徇乡情将南、北卷各减2名,移至四川所属的中卷内。”
  “弘治二年又复旧制。”
  “正德三年,陕西出身的宦官刘瑾,授意南北各取150名,刘瑾伏诛,旋复其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