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875打死都不说!(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876章 875打死都不说!
  写在正文前:
  后台看到朋友们对考据的意见了,虚心接受。
  出发点不是水文,因为考据写起来比情节难很多,字加图文用了两个多小时。
  关於“跪”的考据一共1165字,我在章节末又补充了1205字的正文,正文5280字,总价仍是发布时的4075字价格。
  ·····
  跪,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至高大礼。
  有人说跪拜出现於元代,並延续至今,但唐植桐觉得可能还要更早一点,比如商朝。
  甲骨文中很多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女”、“母”都像极了女性正在屈膝行礼的样子,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跪拜,当然,这也有可能只是女性跪坐的样子。
  跪坐在“三分魏蜀吴”之前很普遍,因为当时胡床还没有传入中原地区。
  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明百姓,在稍微正式点的场合都是正坐,也叫跪坐,这也是“正襟危坐”的由来,正襟危坐是形容词,更是一种动作过程,也是一种礼仪。
  跪坐非常考验下身肌肉,累了、困了,没有红牛可以饮用,但有个物件可以用来借力休息。
  这种物件叫“凭几”,有点类似於电脑椅两旁的扶手,不过凭几是可移动的。
  使用凭几时,要將跪坐的膝盖,放在几下面,然后用手肘扶於几上,来缓解压力,这样的优雅姿势才叫“凭几”或“依几”。
  很多古诗词都会出现“凭栏”、“凭几”,那些时期可能已经没有了凭几,但“凭”的用法就这么留了下来。
  凭几虽然没了,但影响还在,哪怕是现在“茶几”,也是借用了“凭几”中的“几”字。
  到了隋唐时期,胡椅慢慢普及,並逐步演化成让人更舒適的乘坐用具。
  唐代《宫乐图》就是最好的力证,一帮富態的贵人听著小曲儿行酒令,那叫一个安逸,说不定图中就有杨玉环。
  等到了宋朝,更是確定了太师椅的样式,將扶手与椅子结合在了一起,“跪”才终於与“坐”分开,成了行大礼的一个专用姿势。
  眾人皆说“鼻涕宋”,但宋朝对“跪”这种礼节限定的很严格,一点都不“鼻涕”,只有在祭祀等特殊活动或者仪式之中才可使用,君臣日常朝会的见面,只是行揖拜之礼。
  《宋史·礼志》更是记载,朝堂行私礼跪拜等属於违法行为,犯者罚一个月工资,以示惩戒。
  在宋之前,其实臣见君也不是都要跪拜的。
  在西汉以前,大臣给君王行拜礼,君王须拜礼答谢。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君臣之间的尊卑地位开始拉大,臣拜君,君不再回拜。
  不过丞相不在此列,丞相覲见,皇帝还是要御坐为起,亲自迎接的。
  皇帝如果在街上遇见丞相,双方都需要下车相互施礼,这个礼节正是“封侯拜相”中“拜相”的由来。
  赵高之所以敢指鹿为马,就是因为他是丞相,位置高、权柄重。
  到了元朝,跪拜就成了一种常见礼仪,明清更是將其发扬光大,一级级往下走,人都快成磕头虫了。
  但明清两朝也有些许差別。
  明朝的时候,万邦来朝,前来参拜的使臣都得行跪拜礼,到了晚清,洋人就不用跪了,有人说是因为“洋人没有波棱盖”,身体残疾,考虑到不欺负残疾人,所以“准许”其不用下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