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君临天下(上)(4 / 5)
女帝微微颔首:“如此处置,刚柔并济,既明正典刑,亦显宽仁。臣妾觉得甚好。”
两人复又继续前行,靴子踩在薄雪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绕过一个回廊,前方是一小片湖面,冬日荷塘枯败,别有一番萧疏意境。
而行走间,萧砚便自然提及适才书房中的事:“韩延徽、敬翔他们报上的几个年号,云姬心中更属意哪一个?”
“臣妾的意见并不紧要,”女帝唇角微弯,带着几分俏皮,“紧要的是夫君属意哪一个。”
萧砚轻笑:“我可瞧见了,方才敬翔提出‘洪武’时,你可是微不可察的点了头。怎么,觉得此号不错?”
女帝心中一暖,笑意更深:“我那不过是听得入神,随意一动。最终自然还需夫君圣心独断。”
“便是它了。”萧砚做了决定,语气肯定,“洪武元年……听起来,像是个能长久的好年岁。”
“皆听夫君的。”女帝温声附和。
“还有一事,”萧砚望着湖面,“我打算效仿光武云台、太宗凌烟,在皇城内建一座‘日月楼’。”
女帝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日月楼?”
“嗯。”萧砚点头,“用以悬挂开国功臣之画像,供奉其间,配以事迹铭文。我初步思来,首批入选者,暂定十六人。如王彦章、韩延徽、冯道、敬翔,元行钦、还有‘李茂贞’……”
他看向女帝,眼中带着笑意,“你们皆在其列。具体名单,日后还可再议。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这天下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亦让如今追随左右的文武,有个功标青史的念想。”
女帝心中微暖,听出萧砚所言的此李茂贞非彼李茂贞,却道:“臣妾愧不敢当。能为夫君分忧,已是本分。”
“这是你应得的。”萧砚语气肯定,“没有你在岐国的基础,没有你牵制晋蜀,没有你坐镇后方,安定人心,我何以能如此顺利。”
女帝笑了笑,没有再争议,毕竟外人也只可能知道这个李茂贞是国舅,遂只是转而道:“立画像,铭功绩,既可激励功臣,亦可垂范后世,使将士知有功必赏,天下知君王念旧,此议甚好。”
萧砚便与她并肩而行,又走了一段,忽然道:“汴京地处中原,漕运便利,物产丰盈,自是建都的好地方。与西都洛阳互为犄角,亦可控扼四方……”
女帝听出他话中有话,静静聆听。
“只是,”萧砚话锋微转,目光略略眯着,“如今漠北归一,草原臣服,疆域向北拓展何止千里。汴京于此,未免显得有些偏南了。且漕运虽便,终究受限于河道与天气。未来的天下,海运之利,或许远超你我想象。”
女帝微微一怔,随即明眸一闪,试探着问:“夫君的意思是……想迁都?”
她脑中飞快思索,又自然而然道:“北地……莫非是幽州?”
“确有考虑过幽州。”
萧砚并不否认:“幽州乃北方重镇,扼守燕山,俯瞰草原,若经营得当,可有效震慑漠北诸部,促进胡汉融合。其东面的卢台等地,亦有发展海港的潜力。加之临近太原煤矿,若能善加利用,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新的繁华所在。河北、辽西平原广阔,若大力推行农垦,可成天下粮仓。那片天地,大有可为。”
女帝沉吟了下,她拢了拢披风,思虑起来:
“迁都乃国之大事,动辄伤筋动骨。幽州虽好,然目下基础仍显薄弱,城池、宫室、官署皆需重新营建,非一朝一夕之功。且江南未定,若骤然将中心北移,恐一统江南后,南方士民心生疏离,不利于对新朝的认同。一旦南北失衡,反生祸端。”
萧砚颔首:“我明白。所以迁都之事,急不得。我粗略设想,或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日来铺垫。眼下首要之事,仍是稳固中原,平定江南,彻底消除割据隐患。同时,可着手在旧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沟通幽汴的运河,大力发展海运,鼓励商人北上贸易,逐步提升幽州及河北地区的地位和经济。待一切水到渠成,再议迁都,方为稳妥。”
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况且,迁都之前,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做。”
“何事?”
“治黄河。”
萧砚吐出三个字,徐徐而行:“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黄河失修已久,水患愈演愈烈,多次决口,漂没田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我既在此登基,便不能视而不见。我意已决,要倾数年之力,彻底整治黄河水患。征调民夫,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此事不了,我心难安,亦无颜轻言离弃中原。”
女帝闻言,肃然起敬。 ↑返回顶部↑
两人复又继续前行,靴子踩在薄雪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绕过一个回廊,前方是一小片湖面,冬日荷塘枯败,别有一番萧疏意境。
而行走间,萧砚便自然提及适才书房中的事:“韩延徽、敬翔他们报上的几个年号,云姬心中更属意哪一个?”
“臣妾的意见并不紧要,”女帝唇角微弯,带着几分俏皮,“紧要的是夫君属意哪一个。”
萧砚轻笑:“我可瞧见了,方才敬翔提出‘洪武’时,你可是微不可察的点了头。怎么,觉得此号不错?”
女帝心中一暖,笑意更深:“我那不过是听得入神,随意一动。最终自然还需夫君圣心独断。”
“便是它了。”萧砚做了决定,语气肯定,“洪武元年……听起来,像是个能长久的好年岁。”
“皆听夫君的。”女帝温声附和。
“还有一事,”萧砚望着湖面,“我打算效仿光武云台、太宗凌烟,在皇城内建一座‘日月楼’。”
女帝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日月楼?”
“嗯。”萧砚点头,“用以悬挂开国功臣之画像,供奉其间,配以事迹铭文。我初步思来,首批入选者,暂定十六人。如王彦章、韩延徽、冯道、敬翔,元行钦、还有‘李茂贞’……”
他看向女帝,眼中带着笑意,“你们皆在其列。具体名单,日后还可再议。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这天下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亦让如今追随左右的文武,有个功标青史的念想。”
女帝心中微暖,听出萧砚所言的此李茂贞非彼李茂贞,却道:“臣妾愧不敢当。能为夫君分忧,已是本分。”
“这是你应得的。”萧砚语气肯定,“没有你在岐国的基础,没有你牵制晋蜀,没有你坐镇后方,安定人心,我何以能如此顺利。”
女帝笑了笑,没有再争议,毕竟外人也只可能知道这个李茂贞是国舅,遂只是转而道:“立画像,铭功绩,既可激励功臣,亦可垂范后世,使将士知有功必赏,天下知君王念旧,此议甚好。”
萧砚便与她并肩而行,又走了一段,忽然道:“汴京地处中原,漕运便利,物产丰盈,自是建都的好地方。与西都洛阳互为犄角,亦可控扼四方……”
女帝听出他话中有话,静静聆听。
“只是,”萧砚话锋微转,目光略略眯着,“如今漠北归一,草原臣服,疆域向北拓展何止千里。汴京于此,未免显得有些偏南了。且漕运虽便,终究受限于河道与天气。未来的天下,海运之利,或许远超你我想象。”
女帝微微一怔,随即明眸一闪,试探着问:“夫君的意思是……想迁都?”
她脑中飞快思索,又自然而然道:“北地……莫非是幽州?”
“确有考虑过幽州。”
萧砚并不否认:“幽州乃北方重镇,扼守燕山,俯瞰草原,若经营得当,可有效震慑漠北诸部,促进胡汉融合。其东面的卢台等地,亦有发展海港的潜力。加之临近太原煤矿,若能善加利用,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新的繁华所在。河北、辽西平原广阔,若大力推行农垦,可成天下粮仓。那片天地,大有可为。”
女帝沉吟了下,她拢了拢披风,思虑起来:
“迁都乃国之大事,动辄伤筋动骨。幽州虽好,然目下基础仍显薄弱,城池、宫室、官署皆需重新营建,非一朝一夕之功。且江南未定,若骤然将中心北移,恐一统江南后,南方士民心生疏离,不利于对新朝的认同。一旦南北失衡,反生祸端。”
萧砚颔首:“我明白。所以迁都之事,急不得。我粗略设想,或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日来铺垫。眼下首要之事,仍是稳固中原,平定江南,彻底消除割据隐患。同时,可着手在旧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沟通幽汴的运河,大力发展海运,鼓励商人北上贸易,逐步提升幽州及河北地区的地位和经济。待一切水到渠成,再议迁都,方为稳妥。”
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况且,迁都之前,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做。”
“何事?”
“治黄河。”
萧砚吐出三个字,徐徐而行:“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黄河失修已久,水患愈演愈烈,多次决口,漂没田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我既在此登基,便不能视而不见。我意已决,要倾数年之力,彻底整治黄河水患。征调民夫,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此事不了,我心难安,亦无颜轻言离弃中原。”
女帝闻言,肃然起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