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立马吴山第一峰(十一)(2 / 5)
徐温看了下假李阴沉的脸,最后落在那份在江南已不算新鲜的邸报上,嘴角扯出一道看不出笑意的弧度:“哦?中原莫非又有什么新鲜事了?念来听听,也让老夫见识见识,北朝那位皇帝,近日又有何高论。”
镜心魔便微微躬身道:“回徐相,是北朝皇帝亲笔所著的一篇文章,刊载于其邸报之上,传阅四方。”
徐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讥诮,他走到一旁空着的座椅前,拂衣坐下,好整以暇的说道:“这厮又有新作了?倒是雅兴不浅。念吧,让大家都听听。”
镜心魔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将目光投向主位上的假李。
假李面无表情,只是冷冷道:“徐相既然想听,就念吧。”
镜心魔这才展开邸报,念诵道:“洪武元年春,予过巴陵。闻鄂州既下,洞庭波平,遂登岳阳楼以观形势……”
徐温本正慢条斯理的捋须听着,不过当“岳阳楼”三字从镜心魔口中念出时,他捻着胡须的手指便猛地一顿,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而后忍不住打断道:“岳阳楼?这厮……萧砚已到岳阳了?!”
假李依旧沉默着,没有回答,但他的脸色明显更阴沉了。
徐温的目光迅速扫过堂下众人,只见石瑶垂着眼睑,看不清神情,司马晦和李嗣骁虽面色不变,但眼神细微的闪烁没能逃过他的眼睛。张子凡则是微微蹙眉,似乎正在仔细品味着文章中的意味。
这些反应,让徐温的心又沉下去几分,脸色也更加阴沉。
“继续念!”他声音莫名带着几分急促,对镜心魔吩咐道。
镜心魔顿了顿,便继续念道:
“……今观之,楼台半圮,烽烟方息,然其地控荆襄,襟带三湘,商旅不行,市井萧然。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诚东南形胜之地,非久寂寥者也。”
“待他日烽燧尽熄,流民归田,当再临此楼,广辟市舶,使千帆竞渡,百工云集。则春和景明之日,非独沙鸥锦鳞之乐,更有闾阎扑地,舟楫连樯之盛;皓月千里之时,不惟渔歌互答之趣,犹闻弦诵相闻,货殖流通之声。登斯楼也,当见民生安乐,四海升平,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治世之道,在使万物各得其所。何哉?不以一时之困顿而沮,不以眼前之疮痍而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安而乐’乎。噫!微此志,吾谁与偕?”
文章念毕,厅内骤然死寂。
假李放在膝上的手骤然收紧,攥得发白。
这篇文章里的气象,无论是所谓“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安而安”的胸襟,都让他有一种莫名的烦躁感。
这感觉,与当初在扬州,面对李星云坦然承认自己是替身时,那份混杂着愤怒、羞辱和莫名空虚的烦躁感,何其相似。
不,或许更甚。
李星云的坦然带着一种认命的无力,而这文章背后透出的,是一种他或许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坦荡与高度,亦是一种他不愿承认却无法忽视的,源自于他自己心底的自卑与无力。
这种感觉不断涌上来,故一时之间,假李只是死死盯着面前的地板,仿佛要将那青砖看出一个洞来,脸色难看至极。
石瑶斟茶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有那么一刹那的失神。但她马上就收敛了心神,重新垂下眼帘,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掩藏在那副温顺恭敬的面具之下,唯有她自己才能感知到胸腔内那颗骤然加快跳动的心脏。
司马晦身为天机星,素来以智计冷静自持,此刻也不禁在心中暗自喟叹。很难想象这篇文章竟然出自一位正挥师南下的开国帝王之手,但正是因为出自那位年轻帝王的手笔,其意味更是已截然不同。他与身旁的李嗣骁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感慨。
张子凡沉默着,手中的折扇许久未曾展开,却是已然不知在想些什么了。
就算是随着徐温一同而来的严可求也一时震动,久久失神不已。
徐温将众人的反应一一看在眼里,心中虽已后悔让镜心魔念完,脸上却没有任何被打动的痕迹,他只是捻了捻胡须,忽然嗤笑一声,不屑道:
“锦绣文章,终究是纸上谈兵,华而不实。萧砚此子,惯会弄此攻心之术。拿这些虚浮辞藻,蛊惑那些无知愚民,收买那些首鼠两端的士人之心罢了!说得再好听,能让他那火炮少轰几轮,能让我江南儿郎少流些血吗?”
“徐相此言差矣。”
张子凡忽然开口,抬头驳斥道: ↑返回顶部↑
镜心魔便微微躬身道:“回徐相,是北朝皇帝亲笔所著的一篇文章,刊载于其邸报之上,传阅四方。”
徐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讥诮,他走到一旁空着的座椅前,拂衣坐下,好整以暇的说道:“这厮又有新作了?倒是雅兴不浅。念吧,让大家都听听。”
镜心魔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将目光投向主位上的假李。
假李面无表情,只是冷冷道:“徐相既然想听,就念吧。”
镜心魔这才展开邸报,念诵道:“洪武元年春,予过巴陵。闻鄂州既下,洞庭波平,遂登岳阳楼以观形势……”
徐温本正慢条斯理的捋须听着,不过当“岳阳楼”三字从镜心魔口中念出时,他捻着胡须的手指便猛地一顿,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而后忍不住打断道:“岳阳楼?这厮……萧砚已到岳阳了?!”
假李依旧沉默着,没有回答,但他的脸色明显更阴沉了。
徐温的目光迅速扫过堂下众人,只见石瑶垂着眼睑,看不清神情,司马晦和李嗣骁虽面色不变,但眼神细微的闪烁没能逃过他的眼睛。张子凡则是微微蹙眉,似乎正在仔细品味着文章中的意味。
这些反应,让徐温的心又沉下去几分,脸色也更加阴沉。
“继续念!”他声音莫名带着几分急促,对镜心魔吩咐道。
镜心魔顿了顿,便继续念道:
“……今观之,楼台半圮,烽烟方息,然其地控荆襄,襟带三湘,商旅不行,市井萧然。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诚东南形胜之地,非久寂寥者也。”
“待他日烽燧尽熄,流民归田,当再临此楼,广辟市舶,使千帆竞渡,百工云集。则春和景明之日,非独沙鸥锦鳞之乐,更有闾阎扑地,舟楫连樯之盛;皓月千里之时,不惟渔歌互答之趣,犹闻弦诵相闻,货殖流通之声。登斯楼也,当见民生安乐,四海升平,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治世之道,在使万物各得其所。何哉?不以一时之困顿而沮,不以眼前之疮痍而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安而乐’乎。噫!微此志,吾谁与偕?”
文章念毕,厅内骤然死寂。
假李放在膝上的手骤然收紧,攥得发白。
这篇文章里的气象,无论是所谓“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安而安”的胸襟,都让他有一种莫名的烦躁感。
这感觉,与当初在扬州,面对李星云坦然承认自己是替身时,那份混杂着愤怒、羞辱和莫名空虚的烦躁感,何其相似。
不,或许更甚。
李星云的坦然带着一种认命的无力,而这文章背后透出的,是一种他或许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坦荡与高度,亦是一种他不愿承认却无法忽视的,源自于他自己心底的自卑与无力。
这种感觉不断涌上来,故一时之间,假李只是死死盯着面前的地板,仿佛要将那青砖看出一个洞来,脸色难看至极。
石瑶斟茶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有那么一刹那的失神。但她马上就收敛了心神,重新垂下眼帘,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掩藏在那副温顺恭敬的面具之下,唯有她自己才能感知到胸腔内那颗骤然加快跳动的心脏。
司马晦身为天机星,素来以智计冷静自持,此刻也不禁在心中暗自喟叹。很难想象这篇文章竟然出自一位正挥师南下的开国帝王之手,但正是因为出自那位年轻帝王的手笔,其意味更是已截然不同。他与身旁的李嗣骁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感慨。
张子凡沉默着,手中的折扇许久未曾展开,却是已然不知在想些什么了。
就算是随着徐温一同而来的严可求也一时震动,久久失神不已。
徐温将众人的反应一一看在眼里,心中虽已后悔让镜心魔念完,脸上却没有任何被打动的痕迹,他只是捻了捻胡须,忽然嗤笑一声,不屑道:
“锦绣文章,终究是纸上谈兵,华而不实。萧砚此子,惯会弄此攻心之术。拿这些虚浮辞藻,蛊惑那些无知愚民,收买那些首鼠两端的士人之心罢了!说得再好听,能让他那火炮少轰几轮,能让我江南儿郎少流些血吗?”
“徐相此言差矣。”
张子凡忽然开口,抬头驳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