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晚上回到店里,他们就关起门来反复试验。
  “把子肉再加重酱油的比例试试。”
  王建业站在厨房里,袖子挽到手肘,亲自参与调配酱料。
  李钢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是第五次调整了,再咸就要盖住肉香了。”
  “那就加一点冰平衡。”
  王建业思索着,“唐山人喜欢咸中带甜的回味。”
  经过数十次试验,新版的“唐山酱香把子肉”终于定型——在传统徐州做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唐山特产的豆瓣酱和海鲜酱油,咸鲜浓郁,又保留了五香料的层次感。
  海鲜菜品的改良则更为复杂。
  李钢坚持认为不能完全放弃徐州特色:“如果全做成清蒸白灼,那和本地餐馆有什么区别?”
  最后他们决定采取折衷方案:保留徐州特色的烹饪手法,但在调味上向唐山口味靠拢。
  比如“蒜蓉粉丝蒸海鲜”,用徐州特有的香料腌制,但采用唐山人喜欢的清蒸方式;“酱焖杂鱼”则融合了徐州地锅的炖煮技法和唐山的酱料配方。
  新菜单推出的第一天,王建业紧张得在店里来回踱步。
  中午时分,终于迎来了第一桌点新菜的客人——一对年轻情侣。
  “这个把子肉确实不一样,”女孩尝了一口,惊喜地说,“比之前吃的更有味道,但又不会太咸。”
  男孩则对改良后的海鲜赞不绝口:“这个蒸鱼有特色,既鲜嫩又入味,和我妈做的不一样,但很好吃!”
  王建业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些。
  但好景不长,第三天就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位本地美食评论家带着朋友来探店,尝了几道菜后,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四不像!既不是正宗的徐州菜,也不是地道的唐山味。
  这种融合菜最尴尬了。”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王建业头上。
  晚上打烊后,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难道我们真的走错路了?”他盯着桌上剩下的菜品发呆,“坚持特色还是迎合市场,这个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一天中午,一位头发白的老人带着全家来用餐。
  王建业注意到他们点了全套的新菜品,便亲自上前服务。
  “老先生,觉得味道怎么样?”
  老人慢条斯理地擦了擦嘴:“小伙子,你这菜有意思。
  有我们唐山的老味道,但又有点新鲜东西。”
  他指着那盘把子肉说:“我年轻时去过徐州,记得那里的把子肉不是这样的。
  你这个改良得好,既让我们吃得惯,又能尝到点外地风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