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后事(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照任重的设想,科学院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不同光源生产的机制,从理论上去寻找到248波长,193波长这些特殊光源的发生原理,理论上先突破后,从而在工程院去找到实现这些理论是实践和工程化工厂化技术研究。
  这是已知的技术路线方面,在任重的认知来说,硅基芯片的极限后,人类的算力从何处破局,这需要从一个全新的方向继续去研究。
  按照主世界的理论探索,碳化硅芯片、量子芯片这两个全新领域,就是主世界人类突破硅基芯片算力瓶颈的两大方向。虽然现在主世界在这些方面探索掌握的知识还不多,离这两大技术路线开始实现实用化的芯片还有很长距离。
  但是从现在发展趋势来说,人类从这两个方向走通的概率非常大。
  毕竟硅基算力模式现在基本证明了尽头,碳化硅和量子通讯则人类都没有看到第一步实用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理论和技术攻关,任重希望就是由科学院来承担研究。
  工程院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科学院那边却完全是在深水区自由探索。
  这是任重思考很久的一个思路,同主世界的工程院和科学院分野完全不同。
  任重的设想中,科学院是顶级的理论研究机构,由国家拨款、企业捐款和教育培训多方面来获得经费。科学院的所有科学家都应该在大学兼职,但是不能干企业,做工程类研究工作。
  而是一直开展试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任重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给叶参谋进行探讨,叶参谋慢慢理解这些相对来说非常新的思维,不得不说任重的思考还是很有前瞻性,所以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容易做好,但是现在的东大基础已经很强,各类大学上千所,学科带头的专家也不少,大学是除了黎明研究院外最强的科技研究力量。
  只不过大学的研究规模还是比较小,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规模一般就是几个或者十几个就是顶天了。
  根本没有机会出现黎明研究院那种动辄几千人的大研究团队。
  而成立东大科学院后,就容易形成几百人的基础理论研究团队,把不同高校的相关教授们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研究,大家互相取长补短。
  有了这个思路开头后,叶参谋这边就开始筹划起这件事情来,他找到了燕都十几个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一起来讨论这个科学院的组织和运行模式,把任重的一些思路糅合进去,最终形成了东大理论研究的科学院建设方案!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