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文化产业工业化的逻辑(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449章 文化产业工业化的逻辑
  美洲精英们在大明本土各地参观的时候,大明本土的官方和民间报刊、广播、电视上,开始陆续放出核武器的概括性消息。
  用科普的方式,说明核武器的工作原理,说明原子能技术的应用范围,说明核武器的具体威力。
  通过报纸展示核爆现场拍摄的照片,通过电视展示现场的爆炸录像。
  虽然民间力量很难在不引起官方注意的情况下,自己突然搞出生产核武器相关设备和原料。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科普并不会对外公开具体的技术细节。
  比如说如何提纯铀矿,如何浓缩铀235,如何生产钚239,以及如何制作和控制核弹工作。
  最初,朱简烜是让礼部安排新闻媒体相关的机构去做。
  但是朱简烜很快就想到,这件事情可以做个纪录片,用放电影的方式去宣传,前世的记忆中有类似的东西。
  不过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朱简烜发现自己无从着手。
  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排人员,怎么做总体规划。
  这事儿应该归礼部管吗?直接从教坊司找演员?还是从民间的戏班子和电影公司去找呢?
  朱简烜这么考虑的时候,再次想到了自己以前考虑过的一个问题。
  朱简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意识到,大明的工业体系似乎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环。
  前世自己的国家也尚未成熟的产业。
  那就是文化艺术产业,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影视、体育竞技等等。
  这些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精华,也是社会治理上的重要辅助工具,是舆论掌控的关键工具。
  因为属于第三产业,所以这些行业的大发展,前提是基本工业化全面完成。
  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已经得到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变得强烈起来,对于文化娱乐产业自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有了持续的需求就会出现相应的产业,就会有人去钻研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
  但是,市场和技术以及产业本身,却并不会自发的快速发展成熟。
  自然状态下的产业发展通常是曲折的。
  一个产业成熟之前,产业内的技术的起源和出现,通常来源于个人的兴趣和灵感。
  通常人们会觉得圈子小的时候,圈子内的环境大多比较纯粹而简单。
  因为单纯为了爱好和兴趣去创作的人的比例更大。
  但是技术的延续和成熟以及推广,除了持续存在的强烈需求之外,更重要的驱动力是由此产生的实际利益。
  通常圈子扩大之后,通常老人就会觉得环境变了,变得混乱而充满了铜臭味。
  因为因为利益驱动是持久而且现实的,就算是当事人的兴趣衰退了,也有极大概率为了利润而继续生产作品。
  而单纯兴趣驱动会被种种现实原因打断。
  为爱发电的人会陆续退出,为了利益并以此谋生的人会不断增多,兴趣和工作的比例会逐渐逆转。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