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文化产业工业化的逻辑(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算是没有突然性的意外火爆,也能按部就班的取得水平线以上的成就。
  如果呈哑铃型分布就是手工业产业。
  最顶级的人员和作品也会出现,但降低标准之后并不能得到更多的人员和作品,甚至可能会反而迅速减少了。
  最底层的人员和作品当然会非常多。
  但人员的能力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甚至当事人没有办法以此为生,他们可能一分钱都赚不到。
  作品的质量也极为低下,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用户。
  行业内的人,不知道怎么样进入更高的层级,不知道怎么样做出更好的作品。
  寄希望于不可控的意外事件,或者成功人士的直接提携,通过不正常的巨大曝光手段去强行推广。
  比如说流浪地球的层面以下,能找到的质量比流浪地球稍低一些,但是总体水平在及格线以上的科幻片有哪些?
  应该说几乎没有,根本就找不到。
  但是在网文行业,最顶级的作品当然有,稍微降低一些标准的话,数量也会迅速膨胀起来。
  按照读者数量和影响力从高到低,作者和作品数量就是越来越多的。
  真正进入行业内的作者,基本都知道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会得到大概什么规模的读者和订阅。
  一本书写出三到五万字的时候,就能大致评估未来的成绩和收入了。
  与此同时,就和基础工业可能会衰退一样,文化艺术行业的生产模式同样可能会衰退。
  一旦行业内的作品和人员出现明显的断层式分布,就差不多要衰退了。
  因为那样产业内的人员就失去了平滑的晋升路径。要么一飞冲天火爆,要么路边一条,直接无人问津,没有作为支柱的中间层了。
  手工业模式的产业,也可能显得非常繁荣。
  只要需求足够强大,就会有足够多的作品,但是高水平作品的产出并不稳定,依赖于从业者的个人天赋。
  同时会出现少量精英成员垄断大部分市场的情况。
  朱简烜觉得,自己应该至少把文化产业工业化的架子搭起来,把各个产业的基本底线规则建立起来。
  未来的子孙除非遇到重大变故,应该不敢随意更改自己明确提出的规则。
  要搞文化产业工业化,基础是有足够的高水平的从业人员,然后是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市场环境。
  要有专门的成熟的数量足够多的学校,这些学校还要能招到水平足够的学生。
  前世的足球水平差到离谱,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好学生。
  足球是一种典型的团队运动。
  团队运动不是体能就行了的,球员和教练都是要有脑子的,都是要知道互相配合把事情做好的。
  人和人的脑子真的是有差距的。
  身体素质上的差距,还能通过后天的锻炼尽可能弥补,智商差距很难弥补。
  由于绝对的理工优先环境,文科生都是理科挑剩下的学生,体育生和艺术生又是文科再次挑剩下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