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决心杀戮(4 / 5)
叶向高看着皇帝停顿呼吸,那一双眼睛里正在氤氲着什么。
皇帝一直不曾在他们面前有过什么显得情绪脆弱的一面,但此刻那眼神里已经有了一些失落,很快就褪去,将要显露出冷漠。
叶向高的心里颤了颤。
他确实清楚执政院为什么存在,八相为什么要拜立。皇帝愿意这么做,想要的是什么。
那个同党,又代表着什么样的未来。
而此刻,皇帝将要说出后面的话了。
叶向高手撑着椅子,虚弱地站了起来。
这个举动让朱常洛暂时没有继续开口。
叶向高先看了看孙承宗,目光意味深长。
然后,他又一一看了朱国祚、王德完、王衡等人。
“办案吧。”他开了口,最后看向皇帝,“两京三都九边一十八省都办案。办出个多年优免养出这许多害民之官、害民之士绅;办出个历朝历代尊崇,尊出了侵田夺产、刺储谋逆之衍圣公;办出个民心所向郎朗大明青天。”
双手合揖之后,他没有跪拜,而是只弯下了腰:“臣等惭愧,陛下拜为诸相,该当肩负责任,唯公唯国,同心革弊。历代兴亡,足证并非尊崇儒理文教便可千秋万代;今日水火,更显道德文章不能尽引天下士子修身齐家报国。礼该倡而导之,然天下正该律法来平,百业来兴。”
叶向高说出了这番话,另外几人一时心头震动,同样站了起来。
他们有的互相看了看,有的看着皇帝,有的已经同样作揖。
但过了一会,都成了一个模样。
“实情如此,臣等愿与圣天子同心,不避其难,不畏其险,脚踏实地,步步向前。”
朱常洛许久不能言语,随后才站了起来回揖:“拜托众卿了!”
殿中此景,仿佛此刻才是真正拜相。
也正因此景,所以泰昌十八年尾开始的这些“燎原火”,最终才显得璀璨短暂如同焰火。
也许大明还有很多很多地方是守旧的,想要复古的。可朱常洛来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改变了些什么,至少是营造了不一样的权力格局推动了此刻的决心。
而正因为决心,所以那些“燎原”手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他们的想象中,天下如此鼎沸,朝廷总该审时度势,退一步才是。
可既然要么真的是枢密院出动,要么就是执政院和文臣站出来,那就说明皇帝那句有进无退不是开玩笑的。
朱常洛只是不想由武将来执刀,那不是一个健康的未来,也达到不了淬炼文臣的效果。
天下,还是要文武平衡;寻常,还是要文臣治境。
如果他的同党是军伍之中更多,那未来像话吗?
此刻的刘若愚只是看着这一幕。到了他晚年再执笔著述一生见闻时,才明白眼前的这一幕意味着什么,它在此后那三年举国哭嚎又万民欢庆的局面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但一直到那个时候,刘若愚也不确定叶向高到底是为了他的身后名和那社稷国庙里的塑像,还是为了不让枢密院进一步膨胀。
至少那一刻,叶向高显得像是不顾己身了,一时有了三分张太岳的风范。
另外七分,当然是在皇帝那。
是皇帝相信并不会有藩王作乱,也是皇帝愿意相信他的重臣能办好事情,同样是皇帝愿意把最暴力的手段用在最坏的情况确实出现了之后。 ↑返回顶部↑
皇帝一直不曾在他们面前有过什么显得情绪脆弱的一面,但此刻那眼神里已经有了一些失落,很快就褪去,将要显露出冷漠。
叶向高的心里颤了颤。
他确实清楚执政院为什么存在,八相为什么要拜立。皇帝愿意这么做,想要的是什么。
那个同党,又代表着什么样的未来。
而此刻,皇帝将要说出后面的话了。
叶向高手撑着椅子,虚弱地站了起来。
这个举动让朱常洛暂时没有继续开口。
叶向高先看了看孙承宗,目光意味深长。
然后,他又一一看了朱国祚、王德完、王衡等人。
“办案吧。”他开了口,最后看向皇帝,“两京三都九边一十八省都办案。办出个多年优免养出这许多害民之官、害民之士绅;办出个历朝历代尊崇,尊出了侵田夺产、刺储谋逆之衍圣公;办出个民心所向郎朗大明青天。”
双手合揖之后,他没有跪拜,而是只弯下了腰:“臣等惭愧,陛下拜为诸相,该当肩负责任,唯公唯国,同心革弊。历代兴亡,足证并非尊崇儒理文教便可千秋万代;今日水火,更显道德文章不能尽引天下士子修身齐家报国。礼该倡而导之,然天下正该律法来平,百业来兴。”
叶向高说出了这番话,另外几人一时心头震动,同样站了起来。
他们有的互相看了看,有的看着皇帝,有的已经同样作揖。
但过了一会,都成了一个模样。
“实情如此,臣等愿与圣天子同心,不避其难,不畏其险,脚踏实地,步步向前。”
朱常洛许久不能言语,随后才站了起来回揖:“拜托众卿了!”
殿中此景,仿佛此刻才是真正拜相。
也正因此景,所以泰昌十八年尾开始的这些“燎原火”,最终才显得璀璨短暂如同焰火。
也许大明还有很多很多地方是守旧的,想要复古的。可朱常洛来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改变了些什么,至少是营造了不一样的权力格局推动了此刻的决心。
而正因为决心,所以那些“燎原”手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他们的想象中,天下如此鼎沸,朝廷总该审时度势,退一步才是。
可既然要么真的是枢密院出动,要么就是执政院和文臣站出来,那就说明皇帝那句有进无退不是开玩笑的。
朱常洛只是不想由武将来执刀,那不是一个健康的未来,也达到不了淬炼文臣的效果。
天下,还是要文武平衡;寻常,还是要文臣治境。
如果他的同党是军伍之中更多,那未来像话吗?
此刻的刘若愚只是看着这一幕。到了他晚年再执笔著述一生见闻时,才明白眼前的这一幕意味着什么,它在此后那三年举国哭嚎又万民欢庆的局面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但一直到那个时候,刘若愚也不确定叶向高到底是为了他的身后名和那社稷国庙里的塑像,还是为了不让枢密院进一步膨胀。
至少那一刻,叶向高显得像是不顾己身了,一时有了三分张太岳的风范。
另外七分,当然是在皇帝那。
是皇帝相信并不会有藩王作乱,也是皇帝愿意相信他的重臣能办好事情,同样是皇帝愿意把最暴力的手段用在最坏的情况确实出现了之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