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贾充(3 / 4)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贾充升任司空、侍中、尚书令,与侍中任恺一同辅佐朝政。”
“对于任恺曾向晋武帝举荐自己出镇关中一事,贾充始终耿耿于怀,便想尽办法排挤任恺,意欲独揽朝政,两人随即发生冲突。”
“一时间,朝廷大臣各有依附,分成两派对立。”
“晋武帝知道后,设宴召见二人,指出大臣之间应当和睦,但是轻描淡写,并无任何指责。”
“因此,贾充与任恺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心中对彼此的怨念并未消解。”
“贾充后来故意举荐任恺为吏部尚书,使之觐见晋武帝的机会逐渐减少。”
“然后又趁机联合荀勖、冯紞等人在晋武帝跟前进言,晋武帝最终废黜了任恺。贾充就此除掉一个心腹之患。”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羊祜上疏请求征讨吴国。”
“晋武帝本来已经接受了他的意见,贾充却联合荀勖、冯紞等人竭力反对,导致伐吴之计搁浅。”
“不久,贾充升任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发生了日蚀的天象,贾充请求让出职位,没有得到晋武帝的许可;”
“不久,晋武帝又增加沛国公丘县作为贾充的封邑,对他的宠幸更加隆重,朝中大臣都为之侧目。”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王濬、杜预又相继上表请求伐吴,据理力争,又得到了张华的从旁支持,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
“贾充等人却唯恐伐吴胜利,自己没有任何功劳,还在顽固地反对伐吴,结果惹怒晋武帝,贾充不得不磕头谢罪。”
“同年十一月,晋武帝派遣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等人兵分几路,统帅大军二十余万大军伐吴。”
“晋武帝任命贾充为大都督,使持节、假黄钺,担任六军统帅。”
“贾充还是坚持先前的态度,一再陈述伐吴的弊处,并以年迈为由,迟迟不愿出征。”
“晋武帝震怒,称贾充若不出征,那自己便御驾亲征;”
“贾充因此不敢再违抗命令,接受节钺,自己作为大军统帅,又任命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手,率领中军驻扎在襄阳。”
“王濬攻克武昌,贾充又上奏晋武帝,请求撤兵,晋武帝不许。”
苏轼:杜预听说贾充上奏撤兵,又上奏坚持伐吴,与之据理力争。
次年三月,王濬率大军兵临吴国都城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平定吴国后,一向反对伐吴的贾充既惭愧又害怕,主动去向晋武帝谢罪,不过晋武帝不仅没有追究贾充的过错,反而好言安抚。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三月,贾充病重,他奉上印绶,请求辞去所有担任的职务。
晋武帝派出侍臣前去问病,又派出太医送去汤药,还赐以床帐钱帛,关怀备至。
皇太子以及宗室也都前去探视。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四月,贾充病死,终年六十六岁。
晋武帝哀痛不已,追封贾充为太宰,并且按照霍光及安平献王的葬礼规格给贾充治丧,给坟田一顷,与石苞等为王功配飨庙庭,谥号为“武”,并追赠贾充之子贾黎民为鲁殇公。
贾充雅量宽宏,见识明远,武有折冲之威风,文有经国之远虑,能以信誉凝结人心,威震海外。
贾充违背纲常伦理,扰乱国家法度,让宗祖蒙羞,也是朝廷祸乱的根源。
认为贾充本质上只是个阿谀小人,才能平庸,遇到紧急情况处理不来,只因与司马氏关系密切,从而得势。 ↑返回顶部↑
“对于任恺曾向晋武帝举荐自己出镇关中一事,贾充始终耿耿于怀,便想尽办法排挤任恺,意欲独揽朝政,两人随即发生冲突。”
“一时间,朝廷大臣各有依附,分成两派对立。”
“晋武帝知道后,设宴召见二人,指出大臣之间应当和睦,但是轻描淡写,并无任何指责。”
“因此,贾充与任恺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心中对彼此的怨念并未消解。”
“贾充后来故意举荐任恺为吏部尚书,使之觐见晋武帝的机会逐渐减少。”
“然后又趁机联合荀勖、冯紞等人在晋武帝跟前进言,晋武帝最终废黜了任恺。贾充就此除掉一个心腹之患。”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羊祜上疏请求征讨吴国。”
“晋武帝本来已经接受了他的意见,贾充却联合荀勖、冯紞等人竭力反对,导致伐吴之计搁浅。”
“不久,贾充升任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发生了日蚀的天象,贾充请求让出职位,没有得到晋武帝的许可;”
“不久,晋武帝又增加沛国公丘县作为贾充的封邑,对他的宠幸更加隆重,朝中大臣都为之侧目。”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王濬、杜预又相继上表请求伐吴,据理力争,又得到了张华的从旁支持,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
“贾充等人却唯恐伐吴胜利,自己没有任何功劳,还在顽固地反对伐吴,结果惹怒晋武帝,贾充不得不磕头谢罪。”
“同年十一月,晋武帝派遣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等人兵分几路,统帅大军二十余万大军伐吴。”
“晋武帝任命贾充为大都督,使持节、假黄钺,担任六军统帅。”
“贾充还是坚持先前的态度,一再陈述伐吴的弊处,并以年迈为由,迟迟不愿出征。”
“晋武帝震怒,称贾充若不出征,那自己便御驾亲征;”
“贾充因此不敢再违抗命令,接受节钺,自己作为大军统帅,又任命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手,率领中军驻扎在襄阳。”
“王濬攻克武昌,贾充又上奏晋武帝,请求撤兵,晋武帝不许。”
苏轼:杜预听说贾充上奏撤兵,又上奏坚持伐吴,与之据理力争。
次年三月,王濬率大军兵临吴国都城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平定吴国后,一向反对伐吴的贾充既惭愧又害怕,主动去向晋武帝谢罪,不过晋武帝不仅没有追究贾充的过错,反而好言安抚。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三月,贾充病重,他奉上印绶,请求辞去所有担任的职务。
晋武帝派出侍臣前去问病,又派出太医送去汤药,还赐以床帐钱帛,关怀备至。
皇太子以及宗室也都前去探视。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四月,贾充病死,终年六十六岁。
晋武帝哀痛不已,追封贾充为太宰,并且按照霍光及安平献王的葬礼规格给贾充治丧,给坟田一顷,与石苞等为王功配飨庙庭,谥号为“武”,并追赠贾充之子贾黎民为鲁殇公。
贾充雅量宽宏,见识明远,武有折冲之威风,文有经国之远虑,能以信誉凝结人心,威震海外。
贾充违背纲常伦理,扰乱国家法度,让宗祖蒙羞,也是朝廷祸乱的根源。
认为贾充本质上只是个阿谀小人,才能平庸,遇到紧急情况处理不来,只因与司马氏关系密切,从而得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