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魏延(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长安城作为基础,等待诸葛亮从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率领大军前来会合,就能一举安定咸阳以西的地区。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策诡谲弄险,不愿采纳。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北伐,都希望能与诸葛亮分兵,独自率领一支兵马,与诸葛亮走不同的路线,
  然后在潼关(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会师,就像汉朝开国名将韩信的那样,但是诸葛亮一直制止他而不允许。
  魏延为此常常认为诸葛亮胆怯,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充分施展而感叹遗憾。
  魏延勇猛,又生性高傲,同僚都避让于他。只有丞相府长史杨仪对魏延不加忍让;
  魏延对此极度气愤,两人互相憎恶,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魏延有时甚至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泪流满面。
  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又要凭借魏延的骁勇,经常为两人的不和而感到遗憾,不忍偏爱或废除任何一位。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北口,魏延充当前锋;大军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不下;
  魏延的营地距离诸葛亮的大营有十里远。同年八月,诸葛亮病危,秘密召集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
  作出自己身死之后的退兵安排部署,遗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就自行出发。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思。
  魏延表示,丞相诸葛亮虽然去世,但自己尚且健在,让丞相府的官员护送丞相遗体回成都安葬,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北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去世就耽误争夺天下的大事呢。
  更何况魏延是什么身份的人,怎能听凭杨仪的指挥,充当断后的将军。
  魏延当即留下费祎,与自己共同作出军队或行或留的安排部署,又让费祎]亲自书写下来与自己共同署名,向下面的将士宣布。
  费祎哄骗魏延,表示自己需要回到大营替他开解杨仪,杨仪是文官,很少指挥军事,必定不会违背魏延的命令。
  费祎刚走出营门骑马离开,魏延就后悔了,可惜已经没法再将费祎追回来。
  魏延接着派人去侦察杨仪的动静,杨仪等人就要按诸葛亮生前的既定部署,各营依次领兵撤退。
  魏延大怒,抢先在杨仪的军队还未出发之前,率领本部人马径直向南退回,所过之处把栈道放火烧毁。
  魏延、杨仪各自向后主刘禅上表,指责对方谋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接连送到。
  刘禅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丞相府留守的长史蒋琬,两人都担保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反叛。
  杨仪等人率领大军退回,砍伐山上的树木修通栈道,昼夜兼行,跟在魏延后面前进。
  魏延的军队先到,占据褒斜道的南谷口(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派兵阻击杨仪等人;
  杨仪命令将领王平率兵在前面抵御魏延。王平冲上前去斥责魏延,又大声责问,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他们怎么敢谋逆造反。
  魏延的部下知道魏延理屈,都不愿为他效力,军队很快溃散。
  魏延兵败,只得带着儿子和几名亲信逃奔汉中。
  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击,斩杀魏延,将他的头颅割下带回。
  杨仪起身,亲自用脚踩踏地上魏延的头颅,大骂魏延“庸奴”,又将魏延夷灭三族。
  后主刘禅为了防止军队动乱,派遣蒋琬率领戍守成都的禁卫军北上,走了几十里路,得知魏延被杀,蒋琬于是率军返回成都。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