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魏延(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
  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未采纳。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军大败,损失三千人,司马懿则撤军返回上邦。
  孙吴国主孙权评价:杨仪和魏延,不过是牧竖小人而已。
  虽然偶尔在时政事务上曾经有一些功劳,然而既然已经任用他们了,就不能再削弱他们的官职,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两人必然产生祸乱。
  魏延为人刚猛粗暴,却能临危受命,摧毁敌人,抵御外患,镇守汉中,护卫边境。
  可惜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失节言乱,他的结局令人惋惜,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生性高傲,当时的同僚都避让他。
  魏延因为勇武才略而被任用,身份显赫贵重,但是考察他做事的方法,以及处世的方式,可以说魏延最终招灾致祸,是咎由自取。
  宋朝学者何去非评价:蜀军北伐,魏延经常请命希望能分兵走其他道路,以为奇兵,诸葛亮每次都拒绝,而魏延为此深感怨恨。
  诸葛亮曾经扬言进攻斜谷而出兵祁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占领曹魏三郡,关中震动。
  最终因为错用马谡,而导致兵败;北伐并非不能使用奇兵,而是诸葛亮不擅长于此而已。
  宋朝官员胡寅评价:兵行诡道,不过是为了打胜仗,魏延的子午谷计策可以用,是很明白的事情,但是诸葛亮不用。
  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诸葛亮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有人认为诸葛亮并不信任魏延,所以不敢委任于他。
  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评价:站在如今的角度看,世人都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是因为胆怯。
  凡是用兵,应该洞察敌国君主,知晓敌军主将。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计策,是因为魏国君主贤明而有才略,敌军主将司马懿不可轻视。
  诸葛亮打算攻占陇右尚且不能如愿,更何况凭借侥幸就出兵安定咸阳以西。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魏延请兵从子午谷直捣长安,是用正兵;
  诸葛亮绕山而西出祁山,直趋于秦陇,是用奇兵。
  当初汉高祖刘邦舍弃栈道而出兵陈仓,以奇兵攻占关中,敌人很快溃败,但是曹魏的情况又不同于此。
  近代学者冒鹤亭评价:魏延反叛,实在是冤枉。
  其为人过于自负,感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因此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打算派人护送丞相遗体回成都安葬,而自己留在渭南,继续与司马懿决斗。
  魏延的才略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是其兴复汉室的忠心,与诸葛亮一样。
  魏延与杨仪不和,不愿居于杨仪之下,而杨仪擅自引兵撤退;
  魏延于是大怒,先行南归,烧毁栈道,让杨仪的军队回不来。
  这是因为一时的忿恨,而忘了军国之大事。
  蜀中人材本来就少,横加魏延反叛之名,是自毁长城,杨仪有很大的罪过。
  魏延被杨仪诛杀,他到底有无反叛投敌的打算。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