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臣现在没有这么多钱,但是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至少收入百万。”
  “请陛下允许苏松新区继续发行宝钞,供应给前来贸易的商人。”
  这是要自己印钱啊,朱由检皱着眉头道:
  “货币发行,现在统归金储会。”
  “你应当知道宝钞的信誉,哪有商人愿意接受它们?”
  刘理顺不慌不忙地说道:
  “大明商人不愿接受,但是外来商人,却必须接受它们。”
  “按照《会典》规定,藩国进贡的货物,朝廷先抽一半,另一半给还价值,必以钱钞相兼。”
  “有的钱六钞四,有的钱四钞六,或者以物折还。”
  “他们必须用宝钞,按内府估验定价卖货,并按内府的定价采购商品。”
  (朝贡贸易货物价格,表中按铜钱计价。《大明会典》中按宝钞计价,象牙每斤五百文,青白瓷盘每个五百贯,价格相差一千倍)
  这番解释,听得朱由检大开眼界。
  因为国势衰落、走私横行,他登极后是很少遇到朝贡的,完全不清楚这些。
  尤其是他推行自由贸易、贸易配额也只针对有价无市的贡品和管制物资后,就更不清楚朝贡贸易的操作了。
  此时他才明白,朝贡贸易的商品定价,完全掌握在大明朝廷手里。
  朝廷说值多少就是多少,进贡的象牙能被压价到每斤五百文,抵价的青白瓷盘能被定到每个五百贯。一口三尺阔面的铁锅,就是能卖一百五十贯的高科技。
  相差如此悬殊,也难怪朝廷总是“厚往薄来”,赏赐给藩属的物品,远远超出他们进贡的价值——
  都按这个定价计算,可不就是厚赐!
  这也能解释清楚为何后来走私横行,朝廷被大明商人和外商撇开。实在是这个定价太离谱,他们都想撇过朝廷走私贸易。
  明白这些之后,朱由检对大明的强盛,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工业革命未发生的现在,大明的手工业品,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科技,其他地方根本比不了这里。
  优势的瓷器、丝绸、铁锅等产业,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存在。
  盘算着如何在这些产业上多赚钱,朱由检听到刘理顺道:
  “如今朝廷发行银元和辅币券,不再印制宝钞。”
  “虽然信誉更好,价值非常稳定,但是市面上的银元和辅币券,却一直有所不足。”
  “外商携带大批物资贸易时,更是尤其不便。”
  “他们兑换不到足够的银元和辅币券,在苏松贸易时只能银子购买,或者以货易货。”
  “臣以为对这些外商仍旧可发行宝钞,让他们使用宝钞计价,作为中间货币。”
  “以苏松新区的外贸数额来看,至少需要印制相当于百万银元的宝钞,方能满足贸易所需。”
  好家伙,这是让外商拿着宝钞去贸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