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关键是他们愿意吗?商人愿不愿收取?
  如果买不到商品,谁要这种废纸?
  提出这个疑问,刘理顺此时回道:
  “可以开设专门外贸银行,发行和银元等值的钞票。”
  “规定外商买卖必须使用钞票,让他们拿着钞票购买商品。”
  “如此就解决了货币不足的问题,促进对外贸易。”
  原来是这个打算,朱由检听明白了。
  刘理顺打算发行的钞票,是一种没有准备金、专门针对外商的货币。
  就算它崩盘了,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影响,甚至连货物都不会少卖。
  这个思路是好的,但是其中却有很多问题,他问刘理顺道:
  “如果外商来到大明,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呢?”
  “或者说他们不愿向朝廷买,而是向大明商人购买货物,发行给他们的钞票会不会被拒绝收取?”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外商显然不会乖乖用钞票,大明的商人也不愿意。”
  “那样就会和之前的朝贡贸易一样,再次催生出走私问题。”
  这个问题显然不好解决,刘理顺只能说道:
  “臣以为可以让供销集团提供货物,成立专门的外贸公司,定价更高一些。”
  “以供销集团提供的商品种类,外商应该能满意。”
  这是一个办法,而且朱由检也确实需要给供销集团赚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他点头道:
  “外贸公司可以设,而且对外售价,不得低于国内。”
  “能赚多少都是他们的本事,不设任何限制。”
  “至于你说的外贸钞票,朕以为同样可以发行。”
  “但是要有抵押品,那就是供销集团的货物。”
  仿照抗日根据地以粮食布等重要物资为抵押发行的边币,朱由检道:
  “供销集团掌握多少货物,就可以发行多少外贸券。”
  “外商可以拿着外贸券买货,国内的商人也可以拿着外贸券采购商品。”
  “但是用外贸券那就按外贸价格,这种货币名义上和银元等值,实际可上下浮动三成。”
  “当外贸券实际价值高于银元时,那就多发行外贸券。”
  “低于银元时,则要回收一些、或者多提供物资,避免外贸券贬值得太厉害。”
  “朕会让四海银行与供销集团合作,成立专门的外贸银行发行外贸券。”
  这显然比刘理顺设想的更完善,让外贸券拥有更大的流通范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