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终究是朕的儿子(1 / 4)
第432章 终究是朕的儿子
没人会想到,太子新政的推行会这么快。
贞观二十一年,初一大朝会上,太子就颁布了新政。
原本很多人觉得太子会先行登基,当年陛下等了三月,毕竟是走了一遍太子流程,现在太子本来就是太子,也就没必要等这么久。
没成想太子对于登基之事并不热衷,至少宫里没消息说要筹备登基事宜,甚至连钦天监那边都没有通知看个黄道吉日。
也有人觉得或许是辽东十万兵马还没过来,太子感觉不稳。
可这新政怎么说。
这么大的事情,说干了就干了,连百官都没反应过来,详细的章程就已经拓印下方。
不仅如此,在长安邸报上,新政的条例被大量公布。
现在的长安邸报严格来说算大唐邸报,每次发邸报都会流转整个大唐各地,甚至于周边各国也会购买。
宗主国的大动静,对于周边的附属国来说,可是有着不小影响。
更别说新政这样几乎相当于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了。
愿意也好,不情愿也罢。
总之在李承乾的强压之下,新政就这么被推行下去。
颁布的新政比原版还是有些小变化的,其中比较集中的在于县城。
大唐的县城分为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等多个等级。
赤县示意核心,为最高等级,特指首都及陪都所在的县。
大唐只有四个赤县,为长安县、万年县,河南县、洛阳县。
畿县指京城周边地区,首都或陪都所在州府管辖的其他县,即京城周边的县。
以长安为例下辖的县中,除赤县外,其余均为畿县,洛阳所在的河南府同理。
望县、紧县这两个等级主要依据县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交通地位划分,是除赤、畿县外的高级县。
“望”意为“名望、繁盛”,望县指知名度高、经济发达的县。
“紧”意为“紧要、关键”,紧县指地理位置关键,如交通要道、军事重镇,或经济较发达的县。
户数在5000户以上为上县,户数在2000-5000户之间,人口和经济水平中等为中县。
户数约在1000-2000户之间为中下县。
户数在1000户以下为下县。
县令品级随等级降低而递减,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上。
改变主要是在县六部的规模上。
部分边疆小县户三百余,按每户四人计算,人口仅约1200人,这样的情况下,县六部不可能像上县那样搞出两三百人,自然是削减规模。
大概有个县六部的雏形,二三十人便足够了。 ↑返回顶部↑
没人会想到,太子新政的推行会这么快。
贞观二十一年,初一大朝会上,太子就颁布了新政。
原本很多人觉得太子会先行登基,当年陛下等了三月,毕竟是走了一遍太子流程,现在太子本来就是太子,也就没必要等这么久。
没成想太子对于登基之事并不热衷,至少宫里没消息说要筹备登基事宜,甚至连钦天监那边都没有通知看个黄道吉日。
也有人觉得或许是辽东十万兵马还没过来,太子感觉不稳。
可这新政怎么说。
这么大的事情,说干了就干了,连百官都没反应过来,详细的章程就已经拓印下方。
不仅如此,在长安邸报上,新政的条例被大量公布。
现在的长安邸报严格来说算大唐邸报,每次发邸报都会流转整个大唐各地,甚至于周边各国也会购买。
宗主国的大动静,对于周边的附属国来说,可是有着不小影响。
更别说新政这样几乎相当于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了。
愿意也好,不情愿也罢。
总之在李承乾的强压之下,新政就这么被推行下去。
颁布的新政比原版还是有些小变化的,其中比较集中的在于县城。
大唐的县城分为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等多个等级。
赤县示意核心,为最高等级,特指首都及陪都所在的县。
大唐只有四个赤县,为长安县、万年县,河南县、洛阳县。
畿县指京城周边地区,首都或陪都所在州府管辖的其他县,即京城周边的县。
以长安为例下辖的县中,除赤县外,其余均为畿县,洛阳所在的河南府同理。
望县、紧县这两个等级主要依据县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交通地位划分,是除赤、畿县外的高级县。
“望”意为“名望、繁盛”,望县指知名度高、经济发达的县。
“紧”意为“紧要、关键”,紧县指地理位置关键,如交通要道、军事重镇,或经济较发达的县。
户数在5000户以上为上县,户数在2000-5000户之间,人口和经济水平中等为中县。
户数约在1000-2000户之间为中下县。
户数在1000户以下为下县。
县令品级随等级降低而递减,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上。
改变主要是在县六部的规模上。
部分边疆小县户三百余,按每户四人计算,人口仅约1200人,这样的情况下,县六部不可能像上县那样搞出两三百人,自然是削减规模。
大概有个县六部的雏形,二三十人便足够了。 ↑返回顶部↑